软着陆带来什么?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请问,您知道软着陆是怎么回事吗?”

1997年1月,北京下了场大雪,化雪的时候,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匆匆走过的行人。

“软着陆,没听说过,兴许是军队上的事儿吧!”一位老人说。

“噢,就是经济发展太快了,得放慢步子。”中年人自信地答道。

“通货膨胀降低了,过去是15%,16%,现在是7%,8%,这就叫经济软着陆。”

在10余个回答中,最后一个最接近正确,物价回落的确是“软着陆”最有效的例证。

去年上半年消费品市场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606种主要商品,特别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副产品中,供不应求的商品比1995年下半年减少1.2%,供过于求的商品比1995年下半年增加3.2%,居民粮油食品基本上供求平衡。

这就奠定了物价稳定的基础。1995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是14.5%,这比前几年已有大幅回落。1996年初,政府对宏观经济做出明确规划,通货膨胀率进一步限制在10%。这是件知易行难的硬性指标。因为夏秋新粮上市之际将再次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也会加大城镇居民的负担,从而推动各行业成本上涨。

奇迹发生了。尽管河北、湖南等地遭遇多年罕见的洪灾,全国的粮食产量却再次破纪录,市面上的粮价非但没有涨上来,还略有下降。农贸市场可以买到1.20元/斤的大米,若是产自东北的优质米价格也在1.50元/斤以内。

1996年年初,鸡蛋的价格曾突破4.00元/斤,在老百姓的生活中造成恐慌,许多人唯恐价格会更高以至大量腌制。事后证明,那只是季节性涨价,与鸡生蛋的生理节奏有关。现在又进入冬季,而蛋价却比往年还低,不能不说与物价总体状况相适应。退休职工张师傅生活不富裕,眼看蛋价降到3.30元,不由再萌腌鸡蛋的念头,可一个月后,鸡蛋还没变咸,价格已跌到3元内。

1996年10月公布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亦称秋季报告,认为当前经济形势存在“八好”,八好的第一好就是物价涨幅明显降低。按预测,1996、1997两年的物价涨幅分别在7%和6.7%,这是加强宏观调控以来首次出现物价上涨率明显低于经济增长率,也是首次将物价上涨率控制在一位数的水平。

物价平稳自然带来经济的稳定,金融政策也将相应变化。一年前是适度从紧,后来变为松紧适度,现在则变成做好启动和调控工作。可以肯定的是,银行里流出的钱将增多,人们手中的钱也将相应增加。

面对运行良好的国民经济,经济学家们普遍主张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各种体制改革。12月初的邮资调整可以说是一个讯号,长期困扰价格体系的多项费用将逐步变更。所以,消费者也可能在享受诸如石油、煤炭等资源时不得不多支出费用。不过,因为大部分消费品的价格都已放开,震动不会很大。

因为所有改革中最重大的将是国有企业改革,职工们将受到不小的影响。抓住机遇的企业将从此健康成长,而相当部分无力回天的企业却会感受到阵痛。

昔日的经济多是大起大落。现在,饱受震荡之苦的老百姓将初尝平稳上涨带来的平和稳定,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小康”。 经济物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