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中国图书:岁末还在预言

作者:舒可文

(文 / 舒可文)

’96中国图书:岁末还在预言0

’96中国图书:岁末还在预言1

新年伊始,我们在等待着作者和出版者亮出新的书籍以飨读者,等待和预测一方面在讨论读者的心态,一方面在探讨图书市场的变化。这时回顾1996年的出版物也饶有兴趣,1996年,一轮一轮的热风冷雨,席卷出科普热、名人传记热、民国热、说“不”热,散文随笔热……当我们退出种种热潮,抽身出来观看’96图书的一头一尾也有可回味之处。’96年初,让众多熟悉各种最新软件的电脑迷和视电脑为神奇之物而尚未接触的准电脑迷一起捧起了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到了年底,几乎是’96年关门之作的《塞莱斯廷预言》不声不响地却又无所不在地出现在读者眼前,这两部书占’96书市的一头一尾。同样是译自美国的畅销书,同样都具有指向未来的预言性质,而书皮色彩的一黄的火热和一蓝的清幽。映现着它们指向的未来人类状态和对人类生存现状的评价截然不同。

信息时代基本上是人们对眼下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粗略而准确的概括。在信息时代,一切都处在飞速发展中,速度使人们对明天将是怎样的都显得无从把握,速度使我们失去了方寸,失去了所有判断的自信。由于《未来之路》作者比尔·盖茨的特定身份,使得人们对他所述内容的期待极大,所谓的特定身份是双重的,电脑专家兼亿万富豪,后一个身份使读者期待在读他的书的时候也可寻宝一样搜寻一条致富之路,但书中并没有这样是内容。前一个身份告诉我们信息时代里人该如何安置自己,告诉我们信息时代的趋势将会把人类带到哪里。对这本书的期待,表明读者对信息时代的情状不甚了了。《未来之路》之后,苹果公司总裁的《硅谷狂夫》,以及夏季推出的Intel公司总裁的传记,再到10月份由两位美国记者所著的比尔·盖茨的传记《创造辉煌》,使有关电脑书热一直持续着。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未来之路》并不通俗易懂,随着电脑使用的普及,引起人们关注的,早已不是电脑知识的通俗讲解,不是有关电脑的使用手册,而是业内故事、成功途径,跟上信息时代的速度,以及在这样的速度下能主动地参与生活。但是,此类书都有公关的性质,《未来之路》也不例外,所以有评论说,这种性质使得他不能公平地看待另一些同类企业的贡献,不能公允地代表人类设计未来之路,妨碍他作为冷静的观察者和预言者。这是此书的局限,当然,“微软从来不是最好的”,但比尔·盖茨一句“信息自你的指间流出”的确震动了人们的神经,预言的味道也足了。

相比之下,美国作家詹姆斯·莱德菲尔德的《塞莱斯廷预言》虽有预言之名、之形式,实则是一部带有美国式乐观态度的醒世恒言。它的小说形式使作者可以设计一个逼真的故事。故事平平常常地开始了,却一步步走向神奇的结局,整个故事由一部古老的预言抄本贯穿着。主人公在美国的一个普通餐馆听说世上有这么一件神秘之物,随后一步一步跟着看似偶然的线索进入了秘鲁,最终走进了一个叫做塞莱斯廷寺庙的古玛雅人留下的废墟。随着地域和与之相遇的人物的出现,预言中的“真知”一条条展示出来,好在不多,一共9条,故事本身远不能说生动,其刻意所在是与《未来之路》完全不同的未来指向,完全不同的历史评价。

在第一条真知中,书中人物告诉我们评价现状要用一把大一点的尺子,一千年是把合适的尺子,于是得出结论说,数百年来,人类在创造财富中作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另一种生活作铺垫,考虑下一千年也要用这样的尺子。9条真知都比较接近现代人文领域的某些理论,给读者的印象是它不那么务实,当然也就不那么逼真。作者倒也并不回避现代社会中的现实,如自动化技术、高速度发展、信息时代,所使用概念都有别于《未来之路》的解释,对污染、跳槽、人际关系等问题也有独特的说法。预言警示我们要发现“信息”,必得在相互关系最为密切的人群中,人人放慢速度,高度警觉才有可能。书中说,人类对物质生活的关切已演化成一种偏执。人们在沉湎于构造一种世俗的、物质的可靠性的同时,精神和心理都遭到了巨大的压力和损伤……这些说法不新鲜得快成了老生常谈,然而,作者自有他使用这些说法的角度和使之有辽远回声的路数。

’96年一头一尾的这两部书,好像照顾了读者物质、心灵两不耽误的愿望。 电脑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