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关注物质贫困与精神压抑的双重窘迫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方向明 皮昊)

在中国的1050所高等学府里,生活着300万大学生。他们表面上没有什么区别,同样享受着最好的教育,同样穿梭于美丽的校园,同样被称为“天之骄子”。但是,他们当中却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群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

这个群体有多大?国家教委说,45万至60万之众。全国学联的调查更惊人,有90万至120万之巨。数据的差距源于统计标准的差距,教委以最低伙食费为准绳,学联以最低生活保障线来衡量。

无论以什么为标准,这个群体处于大学校园内最下层,虽然他们与富家子弟同在一间教室,同居一间宿舍,但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心理状态更是不同。因为他们的身心烙印着一个特殊的符号——“贫困生”。

从入学选择专业到毕业选择职业,这个符号往往困扰着他们。他们中的一结人不能依照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向往的院校和专业,而首选目标是不交学费的“农、林、师、矿”。即使眼界宽一点,也只能拣学费便宜的挑选。假如他们申请国家专项奖学金,那么毕业时就要按合同,到边远地区或艰苦行业效力数年,期满后才能流动。

在大学里,别人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对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说都是特殊的问题。吃饭时,总是选在别人快吃完时,匆匆走进食堂又匆匆离开,因为怕别人发现自己买的是最便宜的菜,或根本不买菜。当别人相邀出外“搓”一顿时,他们经常寻找借口有意回避。

他们渴望在经济上与别人平等,但家庭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靠自己。然而,由于上大学前处于低劣和封闭的环境,往往阻碍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

去申请贷学金,一般一年只有1000元。去接受别人的爱心资助,次数虽多但钱数不多。而且他们很不情愿走这两条路,因为心里感受到是施舍与乞求。他们一般都有极强的自尊心,当发现经济状况优越的同学踊跃申请贷学金时,他们会竭力克制着自己的冲动;当他们接受社会爱心时,他们并没有笑脸。

进入大学用不了多久,他们便猛然发现,自己与别人在经济上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别的同学一年的消费大约在1万元,而自己家庭的资助却不足人家的1/5。他们有时会把一天三顿饭浓缩成一顿,买一份与别人一样的荤菜,享受一下瞬间的经济平等。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埋下头,装作看不见差距的存在。

贫穷是一种难以正视的痛苦,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逐渐离群索居。起初只是不愿参加同学们的群体消费活动,后来变成一种自觉的心灵封闭。白天,他们与别人生活在同一空间里;夜晚,他们更喜欢生活在自己的内心里。

他们也许很敏感很脆弱,脸上却是一付漠然的高傲。他们经常主动拒绝别人,因为怕遭到拒绝。

他们讨厌别人老讲贫困生问题,他们希望被别人忽视,尽管社会的关注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现状。他们希望被人理解,又总把别人的理解误认为颐指气使。他们最深切的愿望是像其他同学那样生活,尽管现实使他们成为特殊的群体,但他们并不想特殊。

我们怎样给他们以真实的关怀与帮助? 经济学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