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贫困生的心灵剖白——安明与汪万兴的故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王秀全)
作者手记——
1996年11月,西南一所大学的老师来信告诉笔者:该校电子系一位叫安明的学生,来自湖南山区农村,生活上极其节俭,经常用自制的辣酱就馒头凑合,去年他得了急性阑尾炎。大夫为他验血时,在两个手指上连扎4针才勉强抽足了需要的血。
看到这儿,我心一颤。于是有了1996岁末的西南之行。
第一次去安明的宿舍是在傍晚,他不在。同宿舍的同学说:“他从不告诉我们去哪儿。”学校正在搞校庆,部长要从北京来检查,全校到处都在大搞卫生。安明的床上却被子散乱,枕头下乱七八糟地堆着书和本。推开被子坐下等他,几本书露了出来,有《从狼群中走出来》、《笑里藏刀》、《厚黑应酬术》、《无情的豹女》等,有学校图书馆的,也有从校外书摊上租来的。一抬头,碰到床边的搭衣绳,安明那条黑色的领带与擦脚布搭在一起。
安明是个很特别的同学。一位同宿舍的学生说,他从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劳动。来自湖南的一位同学说,他家里条件差,可他舍得在外边租小说看,连上课都看。这个人生活在小说里,总把自己关在那个圈里,他太想躲避现实了!
正聊着,安明进了房间。宿舍不足20平方米,共住6个人,安明说:“个人的空间太小,要是住4个人就好了。”他的室友告诉我,入学时,同宿舍的同学曾提出6个人每周轮流打水的想法,星期天自愿,但安明从没加入过这个序列。他说:“我讨厌轮班,那会把自己束缚起来。”
晚上,我们来到静静的操场。“我在家是老六,生下来就是个多余的人。父亲不打我,也不骂我,他从没告诉过我什么正确,什么不正确,我好像一个人单独地长大了。”安明稍微沉默了一会儿,说:“我总希望自己不长大,希望能有比我强大的人让我去依靠,想把所有的一切推给他。我发现自己心理障碍比较严重,想改变自己。我在看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是知道了自己的毛病,也无法改变。我觉得自己好像有‘返幼心理’,像小孩子一样。”
我问:“那次你得阑尾炎,住了多长时间医院?”
他答:“大概一个星期。同学们都去照顾我看我。但我仍然感到寂寞,因为他们没有从内心深处来问候和同情我。平时与我关系一般同学也去看我了,他们是碍于情面,不去不合适。出院以后,我虽然没有公开感谢他们,但在他们需要我时,我会做出努力。”
“现在一个姓穆的老工人帮我,他按月通过学校给我100元,他把我当成儿子一样看,我也把他当成父亲的形象。我希望将来能把他资助我的钱退给他。”
“不知为啥,我觉得他帮助我,就像背感情债一样,压力很大!当我去学校老师那里拿钱时,感觉很不舒服。穆师傅是真心实意帮助我,但我还是接受不了。每次去领钱时,特别希望到此为止,以后能够自己供应自己,希望有自己的钱来支付。可是我还不能,所以每接受一次,心情沉重一块。有时我真不想读书了,我现在强迫自己读书,因为将来要有本事养活自己。”
我问:“直接给钱资助和给你打工机会,你更愿意选择哪个?”
贫困生田旭要求由本科降为专科,他一边打工、一边苦读
他答:“我选择打工的机会。给钱总感觉有一种‘施舍’的味道。尽管你没这个意思,但我很容易往这里想。我不需要你的同情,我觉得你要真心帮我,就给我一个机会。”
在一位认识安明的老师那里,我听说穆师傅通过熟人给安明安排了一个打扫卫生的岗位,但安明的表现让穆师傅不是很满意,说他不太负责任。
我说:“穆师傅将来有事了,你愿意去帮他吗?”
安明说:“我乐意帮助别人,但我不肯主动去帮别人。我希望受害者能叫我一声,如果两个人同时在场,我望他能主动帮别人,如他不能去,我愿意去帮别人。”
我问:“穆师傅如不主动帮别人,你能得到别人帮助吗?”
他答:“这句话也是啊!”
我们绕着操场边走边谈,安明的手不停地拉着衣服上的拉链。我问他:“你是不是很紧张?”
国家教委34所直属院校资助困难学生概览
“我不紧张!但是我担心你跟我说话时,你会觉得我没什么意思。我和别人说话,总觉得别人不喜欢我。我在说话,他们总是说各自的,而不是我说完你说,你说完我说。”
我问:“你和别人在一起时紧张吗?”
“跟我的辅导员老师在一起比较紧张。她不理解我。我第一眼看见她就不喜欢她——这话你可千万别跟她说!”
安明刚刚放下去的手又开始拉衣服的拉链。他说:“我不会轻易肯定别人的价值。他们所做的事总是低于我的期望值,没有做得和我想象的那么好。同样一件事,假如我去干的话,我会比他们干得更好。我不想当班干部,假如我当一定会当得更好,我只不过不想去干。”
“这种自信来自哪呢?”
“来自于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包括痛苦和曲折。可别人总说我是理想家,不是实践家。” 在我最初等安明回宿舍的时候,他的一位室友说他“理论能力相当强,行动能力相当差”。而另外一位同学当即反驳道:“也不是相当强,他的观点太偏激,有些还讲不出理由来!”
安明说:“有时别人说我什么,我根本不想辩驳,觉得没意思。我常常幻想,幻想能出人头地,把自己得不到的或没有的,在幻想中满足一点。可是从幻想中醒来就若有所失。” 他又是沉默,叹了口气:“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似的。”
“为什么会这样?”
“怎么不会?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自负和自傲的人,他的反面就是自卑。因为他自卑,他才自傲。”
“我比较退避,老想保护自己,不想让别人猜透自己,不想让别人了解我。这可能也是因为自卑吧。”
“这种自卑是从哪来的?”
安明又开始沉默,过了一会儿,他说:“有感情和经济两方面的原因。感情方面,比如父子关系、家庭关系。经济方面,因为贫穷,你不能得到别人所拥有的一切。我希望我拥有一些东西,可因为经济条件不够,我必须放弃这些想法。也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很多事情我必须要考虑经济承受能力。承受不起,又不能说自己没钱。比如需要花钱的集体活动,我必须找个理由来搪塞、拒绝。可是不参加这种活动,别人就可能觉得我不好。”
黑暗中,他转过头,对我大声地说。“我感到没人理解我。越是没人理解我,越感到苦恼。我现在的辅导员就不了解我,她不了解我内心深处,她在我身上看到的只是现象,而没有原因。”
“举个例子怎么样?”
“一时举不出来!也许是我误解别人吧?别人往往觉得我孤僻,甚至有点‘傻’,说我的想法总是和别人不一样。我不知是比他们深,还是比他们浅,反正是很多时候确实不一样。我相信自己能很好地理解别人,我记得一本书上说‘孤僻的人眼光比较锐利’,确实如此。别人内心的想法,我很少看不透,凭直觉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好是坏的。很多事我都清楚,但我就是做不到,改变不了!”
已经绕着操场走了好几圈,我们走出校门,上了一条马路。在一个十字路口,我开玩笑说:“往亮的地方走,还是往黑的地方走。”
“我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太乱了没意思。”
“那在光明或者黑暗前途的面前,你选择哪个?”他笑了,“当然选择光明。但在光线上,我选黑暗。我觉得我不属于都市,我喜欢农村的空旷,我想回家去种田,很自由。我学的是信息工程专业,可我有这样一个梦想:做个农场主或庄园主,过一种乡村宁静生活,在农村做个亿万富翁。这种想法经常出现。”
“毕业后我想自己干,开个酒馆或公司之类的,不想被别人管。这些年总觉得找不到安全感,总想追求一种属于我自己的东西。这可能是因为我周围的一切都不是我自己的,内心中感到很寂寞。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感情,我都不拥有,我只能不停地去追求,不停地去寻找。”
“你看的课外书比较多?”我明知故问。
“课外书什么都看。经济、法律、金融、博览、家庭医生、摄影、大众电影等。但我对国家大事不关心,也不看报纸。了解这些对我现在生活的改变用处不大。我看小说多,最喜欢言情的。我在大学前没看过多少书,特别是小说,没书源,也没时间。”
“我看的书有图书馆的,也有租的。租一本书每天三四毛钱,也没算每月花过多少钱租书。看书时,觉得自己成了书中的一个人物,希望自己有这个人这样的才华或者外表。”
汪万兴说:“有这个政策,我应该享受,可一旦拿了国家这个补助,肯定会有人小看我,我希望有打工的机会,花自己挣的钱”
在中国农业大学我看到一封特困生的困难申请,催人泪下。经耐心交谈,申请人才同意将申请书摘录公开——
“我来自国家多年救助的干旱山区宁夏同心县,3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10岁那年,在别人的资助下,我终于开始了求学生涯。1995年我考上了大学。可拿录取书通知的那天,我又喜又悲,捧着那张录取通知书,我的泪水滴滴点点,点点滴滴。喜的是我终于成功了,悲哀的是妈妈年已69岁了,病重在身,哪里还能资助我上学。望着瘦黑的妈妈,我不知所措,录取通知书上的各项费用加起来将近2千元,让我怎么办?来到门前的山沟,想起平时为买本子而拾‘头发菜’的情景,我大哭了一场。”
“我们村以前从未出过大学生,听说我考到首都了,村民们欢天喜地送我上学,临走时我的同学送了我一身衣服。当亲人们把900多元钱递到我的手中时,妈妈哭得泪水满面。我又向班主任借了700元钱,就这样来到了北京。”
大学生每月最低生活保障线(北京地区)
“到大学,交上了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大数目金额。开学一个月来同学们吃饭花了200多元,我69元还剩几元,天天军训时我两腿发抖。我宿舍的同学到长城到天安门等处玩,可我没钱去。有的同学还申请补助,我却羞不敢言。每次吃饭我都不敢和别人一起吃,同学一顿饭花的比我一天还多。当和同学走在一起时,我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头,可我每次给妈妈写信都不敢说不行,骗她说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可是放下笔时,眼前一片漆黑。我不敢写申清,我怕同学笑话我,我只想能找个活干,每天能挣个馒头。”
前些天老师让我写申请书,我更是为难,始终没有这个勇气。我听说有奖学金,虽然我家乡过来的学生基础较差,但我默默地努力,在学业上不断求索。在学校自己为难,却不得不为家中的妈妈担心,而我确实没有一点办法。在同学的鼓励下,我终于提笔,写了几页心里话,麻烦领导和老师们看几眼,或许能帮我一把,使我难中求生?”
读完信,我找到这位写申请书的学生,他是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经济法专业的汪万兴,我们俩人有一段交谈。
我问:“你刚来大学时,日子过得很难吧?”
他说:“1995年暑假入学报到时,家里没钱买衣服,同学送了一件衣服,穿的一条裤子上还打了一块补丁。带了一件穿了好几年的夹克衫。平时吃饭时,真舍不得,能扣下一分就扣一分,入学第一学期基本上没在食堂买过菜。从大一下学期开始,自己在学校外边的菜摊上买回青菜,放在一个塑料桶里,用盐腌起来,放在床下,平时就吃这个,这样大约吃了半年多。”
“刚来时,我从不和别人一起去吃饭,自己走过去一看,人家是好菜,我吃的是自己腌的青菜。我这个人内向,总觉得有人小看我了,别人可能没这意思,但我容易往那上想。刚来时吃几天饭我就有这种感觉了。有一位同学,见我没钱,就有小看我的意思,那天要不是班长拉着,非打起来不可。班里同学都知道我有这脾气,一般不敢在我面前取笑我。”
寇海洲先后干过家教、卖书、科学园杂役、校办药厂临时工,现在当上了图书管理员
我问:“你对生长在一个贫困家庭有什么感受,你理解母亲的辛劳吗,你爱她吗?”
他说:“我对母亲又可怜又恨。我恨母亲为什么把我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有时候我也特别痛苦:别人家的孩子无忧无虑地成长起来以后,父母都给盖房子安家,什么都不用管,我呢?出来一无所有,有时真感觉不如死了,特别没意思。我特别希望父母给我提供足够的东西。也许是对别人从内心的一种羡慕。我妈把几个孩子养活到这么大,这么多年的确不容易。有时候我就觉得特不公平:为什么同样是人,人与人就不一样。”
我问:“你为何迟迟不写困难补助申请,这对缓解你们的生活有很大益处,你为何拒绝呢?”
在街边苦等打工机会的田旭为上学欠债1000多元
他说:“大学第一学期,简直把人憋死。刚来时,我真不知道大学里还能挣到钱。到第二学期,我还没活计,打扫厕所也想去。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就这经济条件。你不理我,我更不理你。现在我在打扫科研楼。当时给我什么工作我都能做,只要能把我的生活费解决了。我从家里来时,乡里给开了一个证明,说我经济困难。当时老师和同学让我写申请,大家都想去要,但我不想写。共产党有这个政策,我应该享受,可一旦拿了国家这个补助,肯定会有人小看我。最后,我的老师一定要让我写,并给了我申请表,但我说什么也不要,因为班里已经有人小看我了,我甚至追到老师家里让他收回。”
“我更希望有打工的机会。我现在扫楼道是用别人休息的时间,只要能挣钱,花自己挣的钱,心里感觉痛快。大一时我一直以为自己不会念完,什么时候没钱了,就得回家。”
我问:“你现在打工收入的状况怎样,能够维持生活吗?”
他说:“我现在打的工是收电费、打扫科研楼的楼道和厕所。每月大约有150元左右的收入,但我要寄给母亲50元。别看我在学校吃得不行,我妈在家吃得比我还差,我知足了。”
中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一览
◎高峻
以1985年为界,我国高校的奖、贷、助学金制度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950一1985年高校实行的是免费就读和人民助学金制度。1986年改革人民助学金制度,实行奖、贷学金制度。奖学金分3种: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为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由国家提供低息贷款。1995年,我国初步形成以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以及学杂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高校学生资助体系。
具体内容如下——
1、学生上大学原则上均应缴费。高校收费标准要在实际培养费用和家庭支付能力的基础上,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
2、建立与人才培养计划相配套的奖学金和贷学金制度。——设立国家专项奖学金,由新生自愿申请,享受这种奖学金的学生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并以签订合同的形式予以明确,毕业时按合同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基础学科、边远地区或某些艰苦行业工作若干年,期满后允许流动。
——设立单位专项奖学金。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设立用人单位专项奖学金,由新生自愿申请,享受这种奖学金的学生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毕业时按合同到设立奖学金的单位工作若干年,期满允许流动。
——家庭经济困难而又没有申请专项奖学金的学生,可申请贷学金。领取贷学金的学生毕业后应按期归还贷款及其利息,如果到国家指定的单位或地区工作,应减免其还贷。
为鼓励所有的学生在校争取思想上和学业上的进步,学校仍设置奖励品学兼优学生的优秀奖学金。
——此外,学校还要建立特困学生补助金,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其目的在于不使任何一个学生因经济上的原因而完不成学业。
——各省招生办公室要在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统一公布在本地区招生院校的招生收费标准、奖学金的设置情况等等,供考生填报志愿时参考。
特困生王文喜打两份工,每月收入200元勉强就学
上海高校资助困难学生的保障体系
·1992年开始实行招生改革,当年自费生占招生总数20%,1993年达40%,1994年达50%。
·1995年招生改革并轨,自费生比例达70%,个别院校达100%,,收费标准2500-3000元/年。
·高校在校生总数14.7万人,来自外省市学生8万人,来自农村的学生3万人;月均生活费200元以下的4万人,占总数27%;165元以下的3.2万人占总数21.8%;120元以下的1.4万人,占总数10%。
·高校每月最低伙食标准200-220元左右。
·3年来,财政拨款3510万元中,有986.6万元以菜金、现金、衣物等形式直接补助困难学生,有1170万元用于校内勤工助学的工时补贴。
·建立了勤工助学基金,总额达2468万元。建立勤工助学基地,校内岗位达2.56万个,包括助教、助研、助管、计算机信息、资料、清洁卫生、校园巡逻、书刊发行等;校外岗位2万余个,包括科研开发、市场调研、促销、家教、文秘等。
·设立多种奖学金:优秀奖学金A等——1500元/年,B等——1000元/年,C等——500元/年;专业奖学金,每人每年免交学费1000元:地区奖学金,对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每年免交学杂费。
·对孤儿、单亲家庭和特困生实行免交学杂费全部或一半。
·增加贷款金额,每个学生每年可贷1500-2000元。 (高峻) 大学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