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3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孙正林 舒阳 莫尚勤 洪家宁 李昕 李佩珊)

读者来信(31)0

贵刊年终从一些各种人等的组合来思考时代进程,角度上自有独到之处,但选择人物多少有些随意,你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组合,却也疏漏了不少重要人物。

上海 孙正林

进医院还是进药店?

编辑先生:

近年来医药保健品市场越来越火。电视、广播、报纸上药品广告越来越多。随着这股风潮,药店也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习惯于“看病上医院”的城市人,如今为何钟情起“小病进药房”来?一些消费者的反映,“小病进药店”的原因在于3个“省”字,即省钱、省时、省力。除了医疗劳保制度的改革,药费上涨和城市人口结构变化是另外两个原因。各单位实行医疗费改革之后,大部分在职人员不再享受100%的公费医疗,在不景气的企业中,职工手里攥个万八千元医药费报不了销的已不新鲜。人们常打趣道:“没什么都别没钱,有什么都别有病。”此话既表达了人们渴望身体健康的心愿,也道出了到医院看病费用高的苦衷。据调查,目前在不少医院药房里,几角钱的眼药膏、喉症丸早已被进口药所淹没。有时兜里没个几百元钱,还真不敢进医院的门坎。而在药店里,一元以下的数十种药品全是常备项目,而且可以拆整卖零。得个感冒发烧的小毛病,上药店买些板兰根、感冒通就得了,人们当然不想去医院了。

再者,到医院看病,大多离不开挂号、候诊、化验、开方、划价、交费、取药等诸多环节,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时还可能遇到一些医护人员的“白眼”。一位药店经理说,他们的顾客中,有的在医院看完病,却拿着药方子到药店买药。有人称:得了小病到医院,大夫也是给你开那几种常用药打发了,况且医院的药又没价,有的药比药店的还贵,反正都是花钱,还不如自己买省事。

然而,“小病进药房”也有其消极和不利的一面,药学专家对此忧心忡忡。因为即使是“久病成良医”者也难免有“吃错药”之事,更何况很多初患疾病者,曾有人把每次服10mg(一粒)当作10粒处理,结果酿成大祸。药是特殊商品,买药应该慎重,毕竟“药毒同源”啊!据一份药物流行病统计公布:目前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人数达250万,致死的达19.2万,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新杀手。一位药学专家指出:当前药店兴隆的背后潜伏着很大隐患。不合理用药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所谓不合理用药是:用药指症不明确(即没有对症下药)、违反禁忌用药、剂量过大或不足、疗程过长或过短、合并用药过多等等。而这些都恰是普通老百姓最拿不准的。针对上述误区,他呼吁:在目前我国非处方药品与处方药品尚未明确区分前,医药商店和医药卫生单位应设立相关的咨询台,指导购药者合理安全地消费。

齐齐哈尔民意路 舒阳

广播传媒工具怎么了?

编辑先生:

11月9日晚上10时左右,黄海海域发生了地震,上海市民普遍感到震感。尽管没有人员受到伤害,但当时市民们情绪波动,不少人惶恐不安,纷纷打电话向有关部门了解情况,以致引起市内电话通讯量一度饱和,部分线路曾短暂中断。在这样的突发事件面前,我们的广播电视传媒却显得有些麻木,没有及时在各台节目中广播和插播字幕,予以告慰市民,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我们平时常常谈论现在是处在信息社会。当出现了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时,群众非常想知道怎么回事,以便能马上作出反应措施,或者安慰、转移老弱病残者,或者保护重要的公私财物。但在这次关键时刻,广播与电视这些大众传媒工具却反应不灵。上海是个国际大都市,每天有许多外国人和外地人来往和居住,在11月9日晚的地震影响中,许多住宿的旅客茫然和害怕,他们在电视广播中看不到有关信息的发布,只好惶惶然跑到街上,急切地打听消息。其实在这样的突发事件面前,我们的广播与电视完全可以呼吁听众和观众保持冷静与安定,不仅要学会保护自己,还要学会帮助别人。充分发挥出舆论导向的积极作作用,能安定人心,安定社会秩序。

据来自我们的近邻日本朋友说,在他们那里,如果一出现地震之类的非常情况,不出5分钟,广播电台与电视台马上就会插播或者中断正常的节目,及时向群众报告地震的时间、方位以及震动强度。如果短时间内不能准确地报告地震情况,广播电台与电视台也会提醒市民们该如何躲避危险,防止灾害造成损失扩大。

我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广播电视的重要性,让人们感到政府领导人是和群众在一起的,才能不辜负群众对广播电视的期望。

上海大沪饭店 莫尚勤

官衙、官庐及其它

编辑同志:

有一句“官不修衙,客不修店”的老话。在河北保定,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盖起了一个直隶总督署。以后的年代,历任总督没有另换衙门;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和北洋军阀时期的督军府、省府,也都是只换招牌,不改门庭。解放以来,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共保定地委先后长期把它作为办公地址。直到1988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机关才搬迁出来,原址成为供人了解“半部清史”的博物馆对外开放。从1729年到1988年,一座官衙被使用了整整259年!

现在县改市的不少。由县变成市,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国务院批示下来以后,应该把全部心思放在这上面才是。然而有的地方却无此之图。他们抓的第一件大事,竟是大兴土木,扩马路、建高楼,忙着“摆出城市的样子来”。更有甚者,在离县城10公里左右的地力,开辟新市区,兴建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连同局委办的建筑群,自成体系,同自己的服务对象——人民群众隔得远远的。修衙成了某些主管人员的首项“政绩”了。我不知道我们那些新改市或末改市,甚至在一些机关干部、教师工资发不出,相当一部分企业停产半停产,职工生活困难、农民负担仍很严重的情况下,就急急匆匆修衙的领导者们,看到开头提到的例子后当作何感想!

官衙修好了,办公条件改善了,“官庐”怎么样呢?只要回顾一下中央纪委历次全会的规定,想必大家就会了然的。目前尽管诸多的“不准”均已出台,然而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在住房方面的以权谋私行为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有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职权,或超标准购房、或超标准豪华装修住房、或多处占房(群众戏称之为有权的“妻离子散”,没权的“四代同堂”)。据建设部提供的资料,1979年至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3.6平方米提高到了7.9平方米,可这些干部以权谋房、修房,将标准提高到了多少?老百姓的人均面积又提高了多少?则不言而喻。

不时听到“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之类的说法,为牟取私利辩解。有人私下里说,王宝森不可学,太可怕了;孔繁森也不可学,太清苦了。理由之一便是“也是人”。不错,作“官”的也是人,但首先是为人民着想的人,其情其欲再多,总不能超乎常人,更不能以之为借口而牺牲百姓的情和欲吧。

江苏盐城纪委 洪家宁

对话的启示

《生活周刊》编辑部:

贵刊第21期《环球要刊速览》中介绍《时代》封面故事比尔·莫耶斯制作《创世纪》对话一事,我对他做的这个program极欣赏,不但每集必看,而且对《创世纪》发生了极大兴趣。这个节目的意义不是宗教上的,而是文化上的。(当然宗教本是文化极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是集一些跟宗教有关的知识分子讨论一些文化意识上本源性的东西,但是采取开放的,后现代的角度。参与者有犹太教、天主教、清教、伊斯兰教、佛教徒以及无神论者,赋予《创世纪》的故事以一种多意义文本的阅读形式,非常诚恳,非常激发心智,在道德感的层次上非常高,可以说是对我在理解和欣赏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上的一次最大启发。

这次《创世纪》讨论,没有任何广告,不以商业利润为利益,制作高水准艺术、文化节目的频道,却是美国最清楚的一个频道,不需买有线网就能收到。《创世纪》对话就是在这上面播。

前一阵该频道制作的一个关于爱因斯坦的节目,也十分好,而且经常有古典音乐、歌剧、文化人采访等等,很值得中国电视以后借鉴。启发人而不是灌输对话的概念和实践,在中国似乎缺少基础,更多的不是启发而是灌输。

美国 李昕

不知这类改动能否做到

《生活周刊》编辑部:

感谢你们采访我,并刊登了我的访谈录。遗憾的是没有按我事先的要求,一定把文字稿在刊登前让我过目。因为我有过这种经验,按录音整理出来的稿子和应该形成的文字常常在准确性和逻辑性上有相当的出入。再有,我给记者参考18年前写的东西,有些事过了那

么多年已有变化,按原文引用就会出现问题。现在发表的《没有创新就与诺贝尔无缘》一文(贵刊1996年第23期)中有一些有必要更正的错误:

1.已有60来人由于在原子核物理和基本粒子方面获诺贝尔物理奖,应改为约70人,分子生物学家30多个获奖,应改为约40人。2.在哈伯之前,“氮只不过是空气中的细菌”,应改为“把氮固定成同氢的化合物,只能通过土壤中的细菌”。3.最后一段中谈中国人胰岛素合成工作为什么未能获奖,表达得并不贴切,但这样说会伤害很多科学家。最后的名单也不是“一长串”,而只有3个人。不知这类改动能否做到?

  北京 李佩珊

读者来信(31)1

上一篇: 生活圆桌(31)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