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会金融游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胡泳)
岁尾年初,又有许多高人对经济各领域的成就与问题指指点点。值得评判的经济事件太多了,相信没有什么人会注意发生在1996年初春的一件事,况且这件事似乎也不能算在经济领域之内。
这件事就是:上海普陀区教育局在中学中牵头策划并倡导开设金融知识选修课,首本《中学生金融知识ABC》定稿出版,深入浅出地向中学生介绍传授金融知识。
比这更早,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在小学生中开展了“宋庆龄少儿储蓄活动”。行长刘金宝说:“少年儿童代表着祖国的未来,也代表着城市的未来,金融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使上海这个城市的下一代市民能够普遍地拥有良好的金融素质与意识。”
同样是刘金宝,在1996年“两会”期间提出“中国应大力普及金融知识”的建议,受到代表们的关注。刘金宝说,中国社会金融意识的普遍淡薄令人担忧,它严重影响了中国金融、经济的正常发展。他建议,应在中小学就开设浅显的金融教程,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信用卡,什么是股票,以提高全社会的金融意识。
这真可谓一言中的。金融意识的缺乏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就拿信用卡来说,它在国外早已是最平常的支付手段,但在中国,尽管银行界大力推广,但就是热不起来。发行信用卡的银行在宣传中,都声称:“一卡在手,走遍神州”,而事实上,许多持卡人发现,走遍神州并非易事,相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麻烦。在支付手段如此发达的现时代,中国的支付手段仍停留在现今支付的落后阶段,怎能适应国际竞争?这种现象若不改观,又怎能不影响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至于说,普通人投资范围狭小,面对多种多样的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大部分人无所适从;投资行为盲目,由于缺乏常识而成为诈骗案的受害者等种种问题,无一不是由于金融意识淡薄所致。
如果说,许多普通人不懂金融常识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还有许多银行负责人、企业法人不懂金融,就真正令人不解了。有的企业不知道怎样选择结算方式,致使商品销出之后,货款难以及时收回;有的企业贷款之后长期不用,不知道核算利息支出;有的没有丝毫保险意识,等到酿成大祸才后悔莫及。更严重的是信用意识差。有些贷款户的信用观念令人震惊,“只要能从银行贷出款来,那钱就跟自己的一样!”中国企业对利率变化的反应,可以说已到了麻木的程度。
在政府这方面,领导出面要求银行向缴税困难的企业投放纳税贷款,向亏损企业发放贷款以兑现工人工资,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如果政府在观念上仍把银行作为第二财政,那么所谓“商业银行运营”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上海提高金融意识从娃娃抓起,这是极其聪明的一步。而对已经错过这班车的成年人来说,事情的发展也令人鼓舞。“投资理财”的概念已逐步为普通百姓所接受,同样在1996年,和“外语学校”“财会学校”争胜的,在北京还有“证券投资学校”。
我们当然已经度过了把钱埋在地下的阶段,开始熟悉储蓄所和食品店毗邻的街景,但还应该努力进入更高的阶段:学会利用最有利的金融工具去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或者去解决自己必须面对的金融问题。 银行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