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和排行榜:从《巴拿马的裁缝》到《第三对双胞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武夫)

这5周的畅销榜有其非常的时间背景。北美有一个特有的节日叫“感恩节”,源自早期殖民地开拓者庆贺新大陆上新开垦的农田有了收获。虽说当时的清教徒们确实感谢上帝恩赐给他们丰收,其实民俗特征远远浓于宗教色彩。由于气候关系,感恩节的日期在加拿大定为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一,在美国则定为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今年美国的感恩节为11月28日。在美国这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感恩节一过,即开始进入欢庆圣诞和新年的购物准备期(从各方面来看,感恩节都有些类似我国的“腊八”)。感恩节一过,各种节日礼物纷纷上市,价格也随之上涨。人们要为家人亲友准备节日礼品,明知价高也只好忍痛购买。待新年一过,商场的货物就只有降价出售的份了。据说,感恩节至圣诞节销售高峰期的利润,足够商店一年的支出。因此,书籍市场一面要备足上市新书,一面也要料到更多的消费者会无心读书,还要把钱花到别的地方。可以说,本榜所列的畅销书,是一年中最后一次高潮。

遗憾的是,这期的畅销榜仍有相当大比例的小说涉及谋杀暴行。新上榜的作品中就包括涉嫌弑母的《我们父辈的法律》,手足相残的《M代表怨恨谋杀》和调查罪行的《我的姑娘的星期日》。其余几部也脱离不了可怕、磨难、悲惨、哀伤等内容,或许是想让读者在欢度岁末之前,再重温一下生活的苦涩吧。

新书中唯一的一部间谍小说是《巴拿马的裁缝》。如书名所示,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天气闷热的巴拿马城,时间在美国采取“日出行动”绑架马纽埃尔·诺列加总统的1989年和按目前条约将巴拿马运河区归还巴拿马人的1999年之间。国际大背景是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新格局,小背景则是英国人担心运河地区收回之后,大权会落在日本这样的外国势力或左派之类的国内民主势力手中,因此阴谋使归还运河地区一举流产。

英国驻巴拿马大使只会讲风凉话,武官都热衷于向占有贩毒暴利的人销售武器。他们急于物色一名间谍,以刺探情报。

畅销书和排行榜:从《巴拿马的裁缝》到《第三对双胞胎》0

畅销书和排行榜:从《巴拿马的裁缝》到《第三对双胞胎》1

哈里·潘德尔年及4旬,是犹太血统的伦敦裁缝,他的妻子是在运河区长大的美国人。他们家境小康,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英国情报机构看中了他,是因为他的手艺使他有机会和当地的高官富贾交往。在百般威胁利诱之下,他终于成了情报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运河地区并没有什么外国势力插手,本地除去原先反对诺列加的学生抵抗运动(现在已停止政治活动)之外,也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左派存在;实际上,哈里·潘德尔算不上间谍,当然也就无所谓间谍活动。他只有随时打听来的闲话而搜集不到有价值的情报,于是只有编造。所好他是唯一的情报来源,他那些信口开河的杜撰居然得到了赏识,他就更起劲地把那些高贵的顾客口中无关宏旨的议论煞有介事地夸张成耸人听闻的征兆,他的上司听得高兴,他也颇为自得。

哈里·潘德尔这个人物别具一格。他不但在书中起着以其主观视角叙述故事的作用,而且还具备丰富多面的自我。他经历了大半生的奋争与幻梦,从来没有如今这等红火。他完全陶醉在自己信口雌黄的谎话中了,他一下子拥有了众多的身份(或称“自我”),有的十分陌生,有的似曾相识,有的则始终伴随着他。

有的评论认为,冷战时代为一切政治小说及其粗野的影子——间谍小说提供了创作基础和读者市场,也形成了一种以暴力解决善恶之争的流行模式。但约翰·勒·卡瑞先生这部受格拉罕姆·格林的《我们在哈瓦那的人》一书影响颇深(这一点连作家本人都直言不讳)的作品,却是以一种洋溢着乐观的笔调描写对世界前景颇为乐观的判断。更有甚者,作家一反以往间谍小说(包括他自己原先的作品)惩恶扬善的结局,而让恶人得到善报,无辜者受尽惩罚。如果把该书列为“无暴力的惊险小说”似乎不能自圆其说,然而却是公正的判断。

约翰·勒·卡瑞先生喜欢使用讽刺手法,作品中常有漫画式的描写和场面设置。如果说他对美国文化一向有矛盾的心理,对美国人的刻画也摇摆不定——如本书中潘德尔的美国妻子——还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把主人公设计成犹太人,尤其还有个原本是火灾保险的专家,后来靠给德国纳粹的高级情报官做裁缝而得免一死的叔叔,就显得不可思议了。无论作者有意无意,潘德尔终归是犹太形象的文学化身。评家认为这是书中的败笔。

另一部值得注意的作品是肯·弗雷特的《第三对双胞胎》。这位英国作家的名字或许大家不熟悉,但1978年他那部成名作《针眼》,却出过多种中文译本。严格地说,那部书名的正确译法应该是《针之眼》:除去英文明确的原义之外,还因为书中那名法国间谍代号叫“针”,他的目光在窥视最高军事机密:而“针眼”则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和“针尖,”相对的那个穿线的小孔。《针之眼》一问世,就荣获美国侦探作家俱乐部最佳长篇小说奖,时年仅27岁。之后他又发表了《三重性》(1979)、《瑞蓓卡密码》(1980)、《圣彼得堡来客》(1982)、《与狮同眠》(1985)等多部小说。

他的作品大多有史实根据,并继承英国浪漫主义大师瓦尔特·司各特爵士(1771-1832)开创的撰写历史小说的优秀传统,把虚构的主要人物和背景中的历史真实人物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塑造了很多生动感人的形象,其中不乏秀外慧中的女主角。很多评论家认为,他是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家。

80年代后期,弗雷特的创作激情转向了真正的历史。先后出版了描写12世纪英格兰修建哥特式大教堂的《大地支柱》(该书自1989年以来已在全球以各种文本发行逾百万册),叙述18世纪英格兰银行业发迹史的《危险的财富》和记叙18世纪苏格兰煤矿工人移民北美的《奔向自由》。从这几部作品可以看出,这位严肃的作家每写一部作品,都要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因而他的历史小说首先以翔实的史料令人信服,在那一幅幅历史风俗画式的背景前活动的人物,也都有历史的真实感而显得栩栩如生。此外,他还能以现代人的观念来再现历史,从而赋予了这些历史小说以现实意义,缩短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竭力在字里行间渗入深邃的哲理,用爱与恨、美与恶、美与丑这些近乎永恒的主题增厚了故事的底蕴,提高了通俗小说的档次,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本期榜上有名的《第三对双胞胎》,在11月10日初次上榜,当周列第15位。从故事简介来看,作家的兴趣似乎又转向了科学研究的背景,一俟我们得到更详细的资料,当向读者作进一步的介绍。

《纽约时报书评》畅销小说榜前10名(1996.10.27-11.24)

畅销书和排行榜:从《巴拿马的裁缝》到《第三对双胞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