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保险会关心我们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皮昊)

外国保险会关心我们吗?0

华尔街上的万国旗给改革开放的中国颇多启示  

“友邦”创造的“上海奇迹”

1992年,国务院批准了《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这标志着中国引进外资保险业机构的试点工作正式开始,同时也意味深长地表示中国封闭的保险业市场正在向外国保险公司提供一席竞争之地。

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作为美国国际集团的下属企业,幸运地与日本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加拿大宏利人寿保险公司一道成为首批准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3家外国公司,并被获准在上海开设分公司。在保险业市场的竞争中,先走一着棋带来的将是着着领先,随后的短短3年中,友邦就在上海的人寿保险领域创造出被国内保险界称为“友邦奇迹”的辉煌业绩。该公司在上海的业务员由零迅速扩大到4千多人,每月能售出保单5万多份,累计售出有效保单已逾百万。据对上海保险市场进行的调查显示,友邦在上海寿险市场的占有率已跃居第一,拥有4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业内人士的一笔账则更让人注目:1995年,上海人寿保险市场售出的77万份保单中,友邦一家就拿到了70万份。人民保险、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3家国内公司仅分得余下的7万份保单。这样估下来,友邦公司去年在上海一地的寿险个人保费收入就达4.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数年全国寿险保费收入的累计之和。

业内人士都明白,友邦迅速成功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中国保险市场的强大需求,但这也同样离不开友邦在管理技术和市场营销经验上的雄厚实力。友邦公司带到中国的那套被国内保险界称为“友邦革命”的全新个人人寿保业务和上门推销方式,用平安保险公司人士的话说是,“既给中国寿险业赋予了新的内容,同时带来了挑战。”

外国保险业踌躇满志

前不久,世界银行对中国这个全球保险业剩下的最后一口大锅到底能盛下多少饭做了一番预测:到2000年,中国保险业的年总收入将超过2千亿元;整个市场的潜在规模高达2.5千亿元;更诱人的是中国的保险需求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每年10%的速度持续增长下去。中国的保险市场不仅是最后一口大锅,还会是最大的一口锅。

国内保险界人士的研究分析要走在世界银行预测的前头:199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为5.77万亿人民币,居民储蓄总额在3万亿人民币左右,若依照国际上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含量的最低值作出最保守的估算,中国保险市场规值也至少在3千亿人民币。

但实际上,目前中国保险业市场只有不足1千亿的规模。这余下近2千亿的巨大市场空缺,除了中国市场拥有的亟待开发的空间之外,更令那些嗅觉灵敏的外国保险公司眼红,何况谁都知道只要能尽早打入中国市场并控制住一定市场份额,下个世纪的回报将远远超过现在所能看到的这些。

据了解,截止到1995年10月,在华设立了代表处的已有十几个国家的77家保险公司,共有代表处119家。不少海外保险公司还正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开设营业性机构。尽管到目前为止,只有3家公司被准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但其他外国公司仍积极与国内社会各界展开联系,参与社会活动,树立良好的形象,为进入中国市场做潜移默化的工作。

澳大利亚国卫保险集团充分调查研究了中国每一个大城市的经济运行态势及保险市场发展潜力,并对其中10个城市提出了详尽的分析报告。荷兰国际集团麾下的荷兰保险是台湾第二大外资保险公司。他们利用台湾与大陆文化背景、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相同的特点,在台湾设立了一个中国模拟分公司,一丝不苟进行实战演习。荷兰保险公司信心十足地宣称,一旦获得在中国大陆经营许可,公司可在48小时内开业并进入正常运作状态。拥有资产达900亿美元的美国安泰保险公司也想把巨人之脚踏进中国市场。它协同出资建立规模达8500万美元的“安泰中国基金”,以帮助那些急需资金扩充生产能力、寻求国际技术支援的中国民办企业,并且该基金已在上海、北京、大连等地投资近4千万美元。

各国保险公司如此不惜气力,其动力十分明了:中国市场极其广阔且基本处于待开发状态,先入才能为主。领先一步进入中国的加拿大宏利人寿保险公司就声称,未来10年内将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于没有如此幸运的公司来说,现在只能做些“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的工作,而他们把成功的目标定在10年甚至20年之后。

外国保险会关心我们吗?1

北京市顺义县人民保险公司最近开办了《结婚纪念保险》业务,吸引了众多的新婚伴侣。可以预见,保险将深入到国民生活的各个角落  

应不应该保护国内保险公司

谁都清楚外国保险公司不是慈善家,它们到中国来就是为了赚钱盈利。面对堵在自家门口的众多外国保险公司,中国保险界似乎一时还未形成一致的态度。

中国的保险事业虽在近些年有很大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很多地方还存在差距,目前只能处于世界第六七十位的水平。向外国保险界同行学习,借鉴其经营管理经验显然十分必要。因此,负责外资金融机构管理的银行人上对引进外资保险公司比较欢迎。他们认为,外国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带进了新的业务品种和营销方式,对促进保险市场发展和国民保险意识提高都很有好处。事实证明,1992年友邦公司进入上海以来,刺激了上海保险市场的发展。

银行界人士同时认为,中国对于引进外资保险公司是慎重的,对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有着严格监管。外资公司要定期报送财务业务报表,监管机构亦可随时到公司检查,进行现场监督。

而处于直接面临竞争压力位置的国内保险公司,对外资保险进入中国市场却没有抱那么乐观的态度。

人民保险公司的人士把有着几百年保险历史、丰富管理技术经验以及大批高素质从业人员的外国保险业比作一个强健的运动员。与之相对,才刚刚起步的中国保险业尤其是人寿保险只能算得上是蹒跚学步的小孩。如果全面开放保险市场后,让这个运动员与小孩赛跑,其结果可想而知。更何况商业保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还直接关系到千万客户的切身利益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保险业中的人寿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府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各国对开放人寿保险市场都很慎重。有人寿保险第一大国之称的日本,至今仍未开放其市场。德国自1901年颁布保险法规,直到1995年才向欧共体国家的保险公司开放了财产保险和再保险市场。中国若要打开保险市场,就势必应先给予国内保险公司一些保护性的优惠措施。

在国内保险界两种相反的意见面前,谁对谁错,保险市场还未给出能作出判断的事实依据。无论如何,加强对已引进的外资保险公司的监管才是当务之急。

目前,国内对外资保险公司管理还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保险法》实施之前,只有上海在1992年颁布过《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该《办法》已不太适合当前形势。有关人士提出在修改、完善《办法》的同时,要尽快出台更规范的外资保险机构管理法规,保证保险市场健康发展。

引人瞩目的是,目前友邦公司在上海保险市场所占份额已开始下降,业务量增长势头有所减缓。外资公司到底会给中国保险市场带来什么,还得等着瞧。

王国刚(社科院财政金融所研究员):

现在向外国保险公司开放市场是大势所趋,但同时国家对保险业的管理政策也应作相应调整。

银行方面从发展国内金融和保险市场、从百姓利益考虑,提出要开放保险市场,引进外资保险机构;而保险公司受传统体制影响较深,没有从过去“官商”的影子里完全走出来。如果全然开放、引进竞争,中国的保险公司将会没饭吃。所以,银行方面对保险公司也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寿险部分开放给外资,财险还都让国内保险公司做。目前中国保险业主要业务仍在财产保险,寿险中的相当部分又已被部门内分掉,因此外资保险公司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近时期内只会集中在个别领域和地区。

当然,我们仅仅辟出市场引进外资是不够的,更应该让中国的保险公司能有一个平等的环境与外资竞争。现在不少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上还处于亏损状态,他们对中国有一个熟悉过程。但他们着眼在市场开放以后,我们要抓紧这段时间,做好国内保险公司的内部工作,以迎接挑战。 保险上海保险保险公司设立友邦友邦中国人寿保险

上一篇: 汽车渴望分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