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凭什么出价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你凭什么出价0

这幅傅抱石的《丽人行》以1078万元人民币成交  

拍卖市场创奇迹

8月28日,杭州凯地丝绸有限公司与深圳《证券时报》社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拍卖会,拍卖22张由凯地丝绸印刷的《证券时报》。

7月12日的报纸,既非印刷有误,也无毁版问题,报摊上的零售价仅为每份0.80元。但在28日的拍卖会上,22张报共拍得117.4万元,平均每份5.34万。这真是一份超值的报纸,其价值超过了国内任何一份,甚至《人民日报》创刊号也望尘莫及——在文物市场上,上至前清的《申报》,下至文革期间的报纸,价格只在百元千元的数量级上,即使如此,也颇令不谙此道的百姓吃惊。

拍卖市场创造奇迹,当然,这个奇迹也离不开奇迹背后的故事。今年6月,凯地丝绸有限公司的股票获准在深交所发行并上市,凯地人因此萌生了印刷世界上第一张丝绸报纸的创意,经过与《证券时报》协商,围绕第一张丝绸报的活动紧锣密鼓地进行。

7月12日的《证券时报》刊登凯地的上市说明书,这天的报纸被送往香港,制成彩色版。凯地人张灯结彩,欢迎原版的到来。随后,菲林上机,大批丝绸报从印刷机上滚滚而出。

从印刷成品中,凯地人挑出5100张,其中100张列为珍品,5000张作为收藏品。在公证机关监督下,100张珍品被编上号码。7月27日,丝绸报的样品及菲林全部销毁。100张样品中,50张送往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28张存入银行的保险箱,22张由深圳艺术品拍卖行拍卖。拍卖之前,凯地人当然不会忘记,为他们的“报绸”申请到了吉尼斯世界大全的证书。

与如此周密而繁复的过程相比,丝绸报的拍价就不值得大书特书了。凯地显然也不以此为获利手段,全部所得均捐给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凯地公司以拍卖为媒,扩大了企业知名度,庆祝股票上市,其意义与百万拍卖收入相较,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在国外,拍卖市场是与证券市场并驾齐驱的投资领域,大多数人把拍卖品当成投资,寻找保值增值,但越来越多的人士则是以此为媒,寻求一举成名的机会:80年代末,梵高的《向日葵》连创世界拍卖史记录,《加歇医生》更达8250万美元,日本人将本国的经济泡沫吹向全世界,参与拍卖的公司因此名声大噪;今年春季索斯比的拍卖会上,肯尼迪遗霜杰奎琳的桌椅板凳之类的“御用品”皆被各路豪杰以破天荒的热情争抢。

拍卖创造了奇迹,更创造了拥有奇迹的人群

9月14日,96’历代稀见书刊资料拍卖会在古香古色的北京琉璃厂举行,拍卖品共171件,不仅有以珍贵的唐人写经长卷和宋刻宋印善本古书为代表的“经、史、子、集”完整结构,还有大量门类丰富的近代稀见书刊资料。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竞价,共有86件拍品成交。

创造本次拍卖奇迹的不是众多的“经、史、子、集”,而是一本1932年韩国爱国团编的《屠倭实记》。这本书起价仅有几百元,但经过几个轮次的竞价,最终以2万元被韩国人买走。这是一本具有史料价值的书,披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内有东京、虹口、大连爆炸案真相。尽管如此,以区区60余年的成书史而具如此身价,仍令国人咋舌。因为,86件拍品的总成交额才90余万。书品上乘、印刻精良的宋刻宋印本《古史》仅以9.9万元成交,成为本次拍卖的最高成交价。

主办拍卖的中国书店副总经理恩亚立介绍:书刊拍卖大有学问。韩国人一向重视本国书籍,炒作是为了提高本国图书在世界上的价值。时下,中国古书在世界市场上价格很低,宋版书在国外的拍卖会上仅能卖到十几万元,而其他国家的却能以十倍甚至百倍的价格成交。

拍卖市场上创奇迹,出风头,看来已不仅仅是个人或企业的价值实现问题,更关系到我们古老文化的公正评判。

你凭什么出价1

这块翡翠猴王头顶钻石王冠,拍卖估价12—14万人民币  

这幅《毛主席是世界革命人民心中的红太阳》以33万人民币成交  

无所不拍与有所不卖

11月,96’西安首届音乐作品版权拍卖会将推出何占豪、陈钢合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版权。对此,媒介给予了超常的关注,很多人担心它会被外国人拍走,从而使我们丧失国粹。陈占豪解释道,作者有两种权利,一为署名权,一为版权。此次他们拍卖的只是版权,将来无论在哪里上演,署名的仍是他和陈钢,根本不存在流失问题。

11月13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届时,由上海国际商品拍卖公司主办的“海上岁月”拍卖会将推出孙中山生前灌制的唯一一张演讲唱片。与其说拍卖行拍的是一张密纹胶木唱片,不如说,真正吸引人的是绝了版的孙中山先生的声音。

从最初的以罚没物资为主的有形资产,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拍卖标的范围已延伸到无形资产领域,如命名权、广告权、汽车牌照、电话号码……

在体育竞技领域,拍卖槌声频频响起。中国拳王“金腰带”争霸战,拍卖冠名权和杯名价值300万元人民币;中国围棋十段战,拍卖冠名权价值120万元;世界杯射击赛拍卖部分杯名价值超过50万元。有人评说,这些拍卖活动的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拍卖的领域进一步拓宽。

回味我国的拍卖业史,1874年,英国远东公司在上海开办了鲁意斯摩洋行,从而开创了旧中国的拍卖业,拍卖业曾一度畸型繁荣。新中国成立后,拍卖因带有投机倒把色彩,日渐式微,大多并入信托贸易业。1958年,新中国在天津关闭了最后一家拍卖行,这一关就是30年。80年代后期,拍卖业开始恢复,改革前沿的广州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拍卖企业。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国土局首次采取公开拍卖的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成为中国拍卖第一槌。紧随其后,上海、北京、天津、沈阳等8大城市相继建立拍卖机构,到1996年7月,我国共有拍卖企业800多家,服务领域涉及商业、物资、文化、文物及土地。1995年,全国的拍卖收入已超过5亿元人民币。

一般而言,商品经过拍卖,大约增值30%左右,有的增值一倍甚至数倍。深圳市动产拍卖行开业4年,举办了200多场以罚没物资为主的拍卖会,成交6亿元,竞价增值8000多万元;上海国际商品拍卖公司为协助各级司法和执法部门处理案件300多起,仅1994年的拍卖额就达1亿元人民币,有效地促进了案件的及早结案。

尽管槌声频响,但该拍不拍的事例仍有很多。国家有关文件明确规定:“公物拍卖首先要从罚没物品做起,其中大宗商品、重要生产资料及专营、专卖商品,可采取招标或定向方式,首先拍卖给有该类商品经营权的企业。”然而实际操作中的情形却往往并非如此。1993年有关部门发文规定的36家罚没走私车定点销售单位,多为机电公司,没有一家是拍卖市场。在天津、江苏等地,有些部门的无主货物是自行处理,有些甚至不按规定委托拍卖,而是要求拍卖行收购。近年,沿海某市海关、铁路罚没和无主货物每年逾亿元,但一直未交当地拍卖行拍卖。

1997年1月1日,我国第一部《拍卖法》即将实施,拍什么、不拍什么、怎么拍都将有明确规定。

1994年,成立不久的嘉德公司推出了周末拍卖会,面对大众的典藏需求,俗称小拍,以区别于春秋两季的大型拍卖。小拍定时定点,推出的作品系大名家的小作品或者普通画家的佳作,价位多在万元以下,颇受欢迎。荣宝与翰海相继也推出了自己的小拍,吴昌硕、李苦禅、黄胄等大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尽管大多数人对大拍上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作品不敢问津,但在低价位的收藏上却大有用武之地,以至于一些小拍上的竞价热闹异常,落槌价几倍甚至上十倍。大众典藏愈演愈烈,但真正面向工薪的拍卖却远远不够。有关专家指出,根据国情,真正有生命力的市场价位应在500元左右。

还是让我们看一看发达国家的拍卖市场如何满足大众需求。在德国形形色色的拍卖活动不胜枚举,与大众联系最紧的不是典藏,而是日常用品拍卖:公路局对无人认领的捡拾物品的拍卖,邮局举办的无法投递邮包的拍卖,铁路公司的乘客遗忘物品和法院执行人对强制执行物品的拍卖。一般物品在这种场合通常比在商店便宜几倍到几十倍:5辆8成新的自行车42马克,4张唱片11马克,1个睡袋5马克,典藏家甚至也能找到乐趣,在威尔茨堡的一户人家全部家当的拍卖中,3幅油画只需360马克。

建立多层次的拍卖结构和网络,正是迅猛发展的拍卖业需下大力气的细功夫。

350万到980万,艰难的历程

10月18日下午,嘉德秋季拍卖会的会场里座无虚席,国画专场的拍卖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拍到160号后,场内又进来许多人,站在过道上,场内挤满了人。182号拍品——傅抱石的《丽人行》是秋拍的重头戏,人们期待着一个新纪录的诞生。

拍卖师报出底价——350万,场内鸦雀无声。不过,很快就有人喊出400万,紧跟着又是个420万、450万、500万、550万、580万、700万,价格急速上升,但很快,便成僵局,价位以很小的幅度攀高,700-800万之间(包含两价位)共有7个轮次。当价位突破800万后,场内响起掌声。价位再次上跳,自810一跃而起,达到850万。但随后,价位便以滞重的脚步上行,每抬高10万或20万,拍卖师都要问上多次。此时,大多数参拍人退出战团,价位在电话委托人与场内前排一男子间轮流传递。920万、940万,人群再次响起掌声,拍卖师的耐心也发挥到极致:“980万,980万,980万,980万还有吗?980万最后一次,……980万。”拍卖槌终于落下。

每个新纪录的诞生都少不了这样叩人心弦的过程。一件艺术品的价格被确定下来。落槌价,谁主沉浮?

预测拍卖结果的确是件难事:投标快速而喧闹,买主好像随时随地突然出现,但对内行来说,这只是例行事件的一部分,拍卖是一件被精心设计的过程,通过巡回展出与市场调研,拍卖行已掌握了相当丰富的材料,他们知道买主的实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同类作品的市场参照。

拍卖行给予一流艺术品特殊的待遇。克里斯蒂印象派和现代绘画部主管在1995年春季拍卖会前几个月说:“如果你在1月份已经给我们一流的绘画作品,我们将尽最大努力确定在拍卖的名作中它是唯一的一件。因为如果有两件风格和质量上并驾齐驱的作品同时倾销在市场上,显然就不会引起人们的最大兴趣。人们讨厌去做比较,最终其中一件将会失败。”

嘉德给予《丽人行》的,就是这种特殊待遇。拍卖会前,人们便纷纷揣测它的价位会达到千万。按最终的买主付款价,它已超出这个数。在荣宝斋的展室里,也展览了一幅以杨贵妃为题材的作品,但尺幅小得多,人物只有贵妃和一名仕女。这幅《贵妃觅君王》估价60—80万,荣宝拍卖行的孙虎成介绍道:“我们这一幅画法更精细。”

拍卖行给作品以尽量低的底价,于是,热闹的竞价就此开始。热烈的气氛最终将拍卖者的情绪推向高潮,这就是拍卖的魅力所在。但是,拍卖行并不愿误导竞拍者,他们会给作品以公道的估价,剩下的,就看参与者了。

有以几万元拍下一双杰奎琳的袜子或垫子的美国人事后不去付款。他们说,是场内的气氛,而非拍品的价值诱使他们举牌。 拍卖行丽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