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BA:雾里看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苏群)
11月初,CBA和CNBA先后开赛。我们可以把这两项联赛看作是一场竞争,即国际管理集团与精英公司开拓中国篮球市场的竞争。在CNBA打“NBA”牌时,国际管理集团也加紧引进美国球员。
随着联赛的开展,CNBA这一新式联赛的面目将逐渐清晰。
中国出了个CNBA
还是在今年8月,奥运会刚刚结束,为奥运会忙了一年的人们刚要喘口气,新闻界像扔炸弹那样甩出一条消息:中国第一个职业篮球联赛CNBA将于11月开赛。CNBA球队将以中国乙级队与高水平的美国职业球员组合,配以美国优秀的篮球教练。
消息惊人之处在于它的突然,从8月份透露到11月开赛,仅仅3个月时间,而当时连一个美国人的影子都没见到。
事实上,连投资这项职业联赛的香港精英公司当时都不知道会有哪些美国球员来中国。直到消息公布一个月后,中国篮协和精英公司第二次组织新闻发布会时,他们手中仍然只有一份未最后确定的名单。两天后,首批美国球员深夜抵达北京首都机场时,名单仍在变动之中,而此时距正式开赛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CNBA是在今年8月份才诞生的。据精英公司透露,该公司的老板林肯先生早在去年12月就已经产生了在中国开辟篮球职业联赛的念头,到今年5月,国家体委和精英公司已经进入洽谈阶段。
但这些并不能表明CNBA当时已经筹划成熟,许多人仍然记得在8月份第一次向新闻界发布消息时,国家体委、中国篮协、精英公司面对一大批跑了两年CBA 的记者,很难满足他们因不了解来龙去脉而提出的一个个“怪”问题。
CNBA降生得太快了,以至于中国记者尚没有接受这个新生儿的思想准备。
CBA有了新对手
大部分问题的焦点是:CNBA对刚刚举办两年的CBA主客场联赛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CBA甲级主客场联赛诞生时间不长,虽然得到了国际管理集团的赞助,但是球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尤其是上届联赛,因为赛制上与第一个赛季相比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革,增加的复赛和决赛又被证明缺乏合理性,球市出现了反复。
然而谁都不能否认,CBA在头两年最大的“对手”不在国内,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后来又添了加拿大),他们的NBA通过大洋上空的通讯卫星、通过中国许多报纸杂志涌入中国。NBA的国际化是全球性现象,挡是挡不住的,但中国的商业篮球尚不够“坚挺”,面对同样大小的电视屏幕,画面的好看与否自然成了球迷选择频道的主要依据。现场看球如果说在第一个赛季尚有新鲜感,那么第二个赛季要保持相同的上座率就得依靠水平的提高。无奈这种变化太小,观众席上的球迷在渐渐消失。
现在,CNBA的诞生无疑给CBA在国内增加了一个对手。如果说NBA的冲击更多表现在电视收视率上,那么面对CNBA,CBA就要接受更为直接的考验,战场要摆到球场的观众席上去了。
CNBA引起的争议便根源于此。赞成者说,CNBA以美国球员的高水平和真正职业化的赛事面对球迷,将更为直接地促进CBA的改革,二者竞争,以期中国篮球更快地向商品经济迈进;反对者说,CBA 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毕竟是中国篮球改革的尝试,在改革的初期,其实力较弱,尚须扶持,如果CNBA以美国球员加上职业化对其进行“双重轰炸”,恐怕CBA要吃不消。而CBA是由中国最高水平的甲级球队参加,一旦甲级球员军心动摇,岂不是把CBA推向死亡?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人往高处走。CBA甲级球员不可能不了解CNBA的开展情况和乙级球员们收入多少(CNBA组建一支球队的费用就达200万人民币,CBA远远低于这个数字),一旦CNBA“火”了,CNBA球员“发”了,至今收入尚不能与足球界相比的甲级篮球队员们肯定会犯难:到底为了成绩向CBA高峰攀登呢?还是为了收入“倒行逆施”跑到乙级队去打球?于是,CNBA“火”也不是,不“火”也不是,掉进了怪圈。
有“知情者”甚至指出,CBA与IMG(国际管理集团)签下了5年协议,协议规定在CBA联赛期间,中国不能再有第二个男子篮球联赛,创立CNBA,要不要考虑CBA与IMG的协议?
CNBA诞生之初即被争议所席卷,前途不能不说很凶险。所幸的是,国家体委和中国篮协在争议的潜流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和体委二司司长钟添发均对CNBA表示了明确的支持态度。钟添发说,办CNBA,就是要在中国篮球界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CBA 不能说是职业篮球,只能说是商业联赛,是向职业化过渡的一个形式,只有竞争才能加快中国篮球的职业化改革,真正提高中国篮球的水平。
什么样的职业化?
参加CNBA联赛的8支球队中,福建、河南、湖北、吉林、广州5支为乙级队,另外3队连乙级都不是。精英公司出于球市和电视转播考虑,提出一定要增加北京、上海、天津3支球队,最后北京以前国手孙风武为教练、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篮球队为班底组建了一支球队参赛,上海则是以交通大学队为班底。
上述球队中国球员的实力显然不能和CBA诸甲级劲旅相比,所以CNBA的吸引人之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化,二是每队有4名美国球员。那么,CNBA的职业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化呢?
CNBA散发的赛制说明上写得清清楚楚:按(美国)NBA规则。然后是一些粗略的细则:4节,每节12分钟;1、2节之间和3、4节之间休息3分钟(NBA实际上休息130秒,即2分10秒);2、3节之间休息15分钟;第4节与加时赛之间休息2分钟(NBA实际上休息100秒);只允许人盯人防守,不允许区域联防;3秒区由27.8平方米扩大至28平方米。
不过,NBA规则不仅仅是一场打4小节,也不仅仅是不许区域联防,更不仅仅是把限制区扩展成28平方米。NBA规则有洋洋十万言细则,仅不允许区域联防就有一千多字的“规矩”,此外包括了详细的惩罚条例,因此,把CNBA规则笼而统之地说成是NBA规则是不确切的。这样说并非吹毛求疵,一则容易引起误导,二则如果有人翻着规则来看比赛,对谁都是一件尴尬事。
所以,要在短短一个月内让中国裁判变成NBA规则通是不可能的事,即使他们把NBA规则背得滚瓜烂熟,临场执法仍然是面对一个陌生的规则,这还不算中国球员不熟悉规则的事实。
钟添发司长在谈到规则时态度则显得灵活,或者是更实际:“CNBA并不是要照搬NBA规则,中国篮球有它的具体情况,适合中国篮球的规则,我们一定要用,不适合的,我们不能照抄。”
此外,CNBA在中国还刚刚开始,有许多问题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来得及考虑,比如球员的合同与转会,CNBA只字未提,或者根本没有办法设计。中国的乙级球队每年都要打联赛,最后产生升降级队伍,这就意味着每年参加CNBA的乙级队会不同。同时,CBA的临时转会条例刚刚颁布,那么到底是哪些人哪些队打CNBA,每年都会换不同的“馅儿”,这恐怕又是一个待研究的问题。
因此,CNBA在公关的时候,不如更诚恳一些,直接说实行CNBA自己的规则为好,不要为了NBA而NBA,把中国球场变得太NBA了,迟早会走样的。
他们是“环球旅行者”吗?
32名美国球员并非是一起到达中国的,在他们中有些人已经下了飞机时,另一些人仍然在和CNBA紧张地谈判。
他们每个人都带来了大包小包的行李,很像要在这里安家的样子,他们真的会在这里呆很久吗?
在这32名球员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有过NBA经历的5名老球员,其中已经37岁的迈克·麦吉历史最值得炫耀,1米96的麦吉曾代表洛杉矶湖人队出战过5届NBA联赛,其中在1982年和1985年还随“魔术师”约翰逊夺得两次总冠军。他个人战绩亦很突出,1985、1988和1989年平均得分都超过10分,1984年还曾以59.4%的命中率名列NBA第三位,在后卫中列第一。麦吉离开湖人队后,亦曾效力亚特兰大鹰队和新泽西网队等,直到1990年才从菲尼克斯太阳队退役。
此外,身高2米08、已经37岁的大前锋萨姆·威廉姆斯曾效力过金州武士队和费城70人队共4年;身高2米13、已经39岁的中锋贾万·奥尔德汉姆曾在NBA 度过10年的职业生涯,其中4年是作为替补队员在芝加哥公牛队度过的,入队比乔丹还早两年;36岁、身高1米98的后卫荷塞·斯洛特也曾在印第安纳步行者队“镀金”一年;身高2米01的肯尼思·菲尔兹也曾是密尔沃基雄鹿队和洛杉矶快船队的后卫,他也是5名前NBA球员中最“年轻”的一位,今年34岁。
但是不可否认这32名球员中,至少一半有过在世界各地“周游”的经历,他们有的参加各国各地区的联赛,足迹遍布五大洲,远到荷兰、芬兰、瑞士、卢森堡、德国、奥大利、土耳其、巴西、阿根廷、洪都拉斯、委内瑞拉、多米尼加、澳大利亚、加拿大,近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香港、中国台北等等;有的参加“魔术师”约翰逊的“全明星传奇人物队”周游世界;有的一直是“哈莱姆环球旅行者队”(Harlom Globotrotters,即曾两次来我国表演的“哈林队”)的成员,这是一支独立的不参加任何联赛的职业球队,一直只收黑人球员,以到世界各地表演为生。这些球员的履历表中,有的10年间走遍了10个国家或地区,几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那么中国会不会成为他们“环球旅行”中的一个驿站?
这个问题不到明年这个时候还不能回答,如果真是那样,那么CNBA的外籍球员就会给中国球迷留下难以抹杀的坏印象。中国球市要做到长期“火爆”,需要“球星制”,就像好莱坞电影的“明星制”一样,而球星制则需要一个稳定的球员环境作为基础,球迷从承认一个球员到把他作为偶像,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走马灯式的球员,球技再好也不可能让人留下印象。所以,打外国老球星的牌并非长久之计,培养自己的球星,不管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才能站得稳,走得远。
好在32名球员中,并非个个都是吃老本的退役老球星,也非个个在外四处淘金,其中至少15人是年龄未满30岁的年轻人,很多是在70年以后出生,只在大学有过出色表现,还有3人的“籍贯”都不应填美国,他们分别来自马里、尼日利亚和巴拿马。
在10月4日丽都饭店进行的选“秀”大会上,第一轮前7人没有一个与NBA沾边。首选格雷格·科尔伯特是一名半老不老的“秀”,这名身高2米01的小前锋一直在奥地利打球,现在去了福建队。直到最后一个挑选的北京队,才挑中了原湖人队的麦吉,招来一片欢呼。第二个挑选的天津队、第三位上海队和第四位湖北队,都挑走了1971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可见在水平都不差的情况下,体力更受重视。中国球员大都为乙级水平,能不能和球技超群的美国同伴打出精彩的配合,将是CNBA成败的关键之一,“和美国人一起打球肯定提高球技”的说法,还待验证。
8支球队一个老板
32名美国球员和8名美国教练都已经“下放”到各队去抓紧仅有一个月时间训练了,但是在比赛之前,还有一个问题要问:这8支球队的老板都是谁?
在选“秀”大会上,精英公司的介绍中曾带有这么一句话:“……these coaches for CNBA……”即CNBA的教练。显然,那些外籍球员也是“CNBA的球员”。因此,答案是这8支球队的“老板”都是精英公司。
为了创建这个联赛,投资者精英公司花费了不少心血,虽然他们不肯透露具体的数目,但估计每支球队一个赛季的费用达200万人民币。精英公司的公关部人员对此没有否定,而且外籍人员的薪水都要用美金支付。
一个老板养8支球队,这算不算“职业联赛”?在美国职业篮球的发展史上,曾有过这么一个笑话。40年代中期,在NBA 还没有问世时,美国职业联赛遍地,其中经营最好的一个联赛是NBL。NBL中有一个芝加哥齿轮队,老板在二战中靠倒腾军火发了财,买下了当时最好的两个球员,球队在NBL称王称霸。但是老板不屑于和一般球队为伍,倚仗着财大气粗,退出NBL,自己组织了一个拥有24支球队的联赛,这些球队全部为他一人所有。结果,联赛没办几个月就散了,因为他的这种做法违反了职业比赛的基本规律。老板破了产,齿轮队也解散了。
同一个老板养数支球队有很多弊端,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各队的利益相同,很难保证成绩的真实性。当然,在CNBA未开赛时如此定论为时过早,精英公司公关部主任李庚表示:在中国尚没有职业联赛的时候,各支球队连一个经营部门都没有,更不要说资金,让他们独立经营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精英公司正是为了帮助中国篮球走上市场的道路,才花本钱先把各俱乐部扶持起来,这个阶段显然只能有精英公司来当“老板”。
切莫杀鸡取卵
不管是CBA还是CNBA,不管是甲级联赛还是乙级联赛,或者什么俱乐部锦标赛,中国球迷看球从来不分种类,也不管谁是“老板”,只要好看,就会买票进场,就会为球队加油。
所以,尽管CNBA刚刚创立,还是雾中之花水中月,只要真的精彩,只要真正对中国篮球的职业化有促进作用,中国球迷就会举双手赞成。如果只是为了一些赞助费而急功近利,杀鸡取卵,那么请注意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篮球实际上已经没有“卵”可取了,而“鸡”也会死的。 nba比赛cba联赛nba中国篮球篮球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