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宅一生的质疑:为何穿衣?
作者:舒可文(文 / 舒可文)
衣服是衣服,身体是身体,两者之间应有适当的空间
日本民族似乎是十分感性的民族,无论是传统中的理念还是现代的思想大多取自他邦异国,但他们总是能使外来理念与本民族精神相溶相契,尤其是在与感性相关的领域,诸如小说、电影、建筑、服装都在国际化的形式中自成一格。
三宅一生就是以他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表达日本精神而赢得了日本女性的认可和世界时装界的赞誉。
经过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自60年代,妇女服装几乎全面西化,尤受巴黎时装的影响,对本国设计师的作品缺少信心。当时的日本百货公司甚至拒绝代销日本设计师的时装。三宅一生正是在这个困难的时期开始了他的创业。当时对三宅比较有利的因素是,许多妇女走出家门投入社会职业。她们开始注重穿着,却又对昂贵的巴黎进口货望而却步。三宅一生的时装以大胆革新的形象出现,而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工作的妇女们正迫切需要与过去生活不同的属于自己的形象,这批妇女大多都成了三宅的顾客。三宅的作品使日本妇女摒弃了“本地姜不辣”的想法。
三宅一生的设计风格来自他对服装的一个最基本的质疑:“为何要穿衣”?除了实用意义外,三宅把目标置于一个基本的起点:规划“一块布”。他以为,时装越来越受所处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及通俗潮流的左右,因而失去了原本的方向。于是他设计了一件最“原始”的服装表达他的想法:一块布,无袖、无领、无扣,往身上一裹,系一条布带,便是一件完整的衣服。这里的“原始”就是三宅独有的风格,他的设计鲜用花案、绣花,而强调肉体与衣服之间的适当空间,因为布料与肉体各自独立,它们之间有紧密联系,但又各有主张,双方都不应使某一方成为附属。这种对衣装的理解鲜明地区别于巴黎、米兰设计师使衣装成为穿着者“第二层皮肤”的追求。三宅作品的这一特点备受日本人推崇,认其为表达了日本民族特色及其独有的茶道精神。他以最粗糙的布料,如麻布、竹、树枝、纸等等配以最细致的手法传递着日本茶道的意蕴:粗犷中有细致,冷静中有苍劲,协调中有神秘,优雅中有空寂。
90年代以后,三宅说,本应属于生活一部分的服装现已成了服装交易、或服装游戏。而一个人如果忘却了生存的喜悦,怎能创造出使人愉快的服装?所以,三宅自90年代以后,更加强调原始生命的喜悦、舒适。他把设计服装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创造使人穿在身上感到欣愉上。
在国际时装界,三宅的设计也得到了充分肯定,使他赢得了Maimichi设计奖,及法国勋章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名誉博士学位,日本的设计奖更是几度归其所获。
没有扣、没有袖、没有领仅靠一块布也可构成一件完整的衣服 时装日本设计师服装特色三宅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