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脑货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安尼)
E-Cash(电脑付款)系统发明人戴维?翘姆说:“即便用数字显示付款,客户也必须能够匿名”
完善的“数据保险柜”
1995年,美国联邦警察逮捕了一个名叫凯文·米特尼克(Kevin Mitnick)的葡萄园工人,他从内特科姆(Netcom)信用卡公司的中央计算机窃取了21000多个信用卡号码。同年夏天,俄国的几名电脑钻研者窃取了一家城市银行的数百万美元。这类事件曾轰动一时,使持有信用卡的人望而生畏。事隔一年后的今天,莱比锡附近的一位年仅24岁的青年企业家约瑟夫·布戈维奇(Josef Bugovics)——ESD信息技术开发公司经理推出一种名为“米奇普”(Mechip)的特殊芯片,作为电脑支付往来的安全装置。米奇普芯片密封在一个香烟盒大小的容器里,它能保存各种敏感的数据——口令、密码、帐号等,以防犯罪分子染指。先前,虽然联机的客户可以通过按动鼠标进行采购,但是这种虚拟的经济奇迹在网络空间并未真正形成,信息产业界揣测,主要是担心在付款时各种财务数据的泄露,从而妨碍了通过电脑的消费。现在有了米奇普这类安全装置,电脑支付手段展现出无限宽广的前景。
汉堡的施帕达银行(Sparda)是首家采用米奇普模块的金融机构。这家北德的合作银行指望至少有3千家新客户利用网络在家里和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然而今年年底以前将有若干种可供实用的电脑防盗系统同时面市。银行、信用卡公司和电脑软件公司之间,正在以自己的安全模式展开激烈竞争,期望得到客户的信任和保证自己在市场上的份额。布戈维奇认为,“最迟一年以后就能确定谁是获胜者。”
布戈维奇承诺说,米奇普芯片是十分完善的数据保险柜:每一件模块都是孤本,带有不同的代码。把它和打印机及键盘连接上,微机就能把使用者的各种重要的个人数据变成密码,只有银行的米奇普持有者才能将整套数据重新破译。这种特殊芯片无需个人电脑(PC)的帮助就能处理一切敏感的运算。所以,未经准许的窃者即便接触到个人电脑,也没有机会将偷窃程序悄悄输入电脑。
对施帕达银行的经理们来说,用数据网络作帐户往来仅仅是虚拟银行的第一步。他们已经想到了股票档案的联机储存处和联网采购。在联网采购中,客户帐号上的现款将由电脑转到商家的虚拟出纳处。副总裁温斯担心地说:“我们至多领先半年,其他银行,甚至包括像美国微软公司(Microsoft)这样的企业很快就会加入到这项业务中来。”在德国,康采恩麦德龙(Metro)百货公司的顾客早就可以使用该公司内部通用的信用卡在各地的考夫霍夫(Kaufhof)百货商厦付款。从今年8月起,麦德龙康采恩还将利用自己的“麦德龙网络”吸引德国人为了平价商品而入网,并且走进麦德龙的子公司购物。
米奇普芯片是否能成为未来数字显示付款的钱包,除了取决于技术完善以外,主要取决于采用这一系统的各公司的市场实力。目前,竞争对手都在力争让自己的发明成为标准化产品。信用卡企业的巨人维萨(Visa)和万事达(Mastercard)则希望电脑支付往来无需附加芯片也能安然行事。经过长时期的谈判以后,他们终于在今年6月和微软公司(Microsoft)、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和内特斯凯普(Netscape)公司在译成密码方法上达成共识,即采用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安全的电脑事务处理”系统。微软公司和内特斯凯普公司今后出品的联网软件版本将包括安全程序。国际维萨公司(Visa International)总裁埃德蒙·詹森(Edmund Jensen)认为,“这是使银行和信用卡公司的网络空间具有魅力的第一步。”根据这种构想,联机客户在日后付款时只要简单地将自己的信用卡号码输入即可。在将数据送入联网的旅程以前,SET 软件会将各种内容译成密码。然后商家替自己把无法阅读的字节(bits)继续传到信用卡公司的电脑,信用卡公司替联网的商家确认客户的偿付能力之后,为商家写上现款数额。
年轻的信息企业家布戈维奇说:“最迟一年以后就能确定谁是获胜者”
“米奇普”(MeChip)芯片模块
传统银行会成为同为网络中的“跟屁虫”?
然而这样一种系统在密码专家戴维·乔姆(David Chaum)看来,简直是一场真正的恶梦。他认为,随着每一次电脑支付往来,各种系统就要汇集巨大的数据,从而使这些数据积存到奥威尔式的不堪设想的程度。乔姆警告说,“人们必须理解信息技术的能力”,他要求客户即便用数字显示付款,也必须能够匿名,就像他今天把没有名字的钞票放进保险柜里一样。乔姆本人保留着有关安全可靠电脑付款的重要专利权。这位美国数学家在阿姆斯特丹创立了自己的迪杰凯施(Digicash)公司。公司的名称是“电脑付款”的缩写。
在乔姆的系统中,银行发出“电脑付款”(E-Cash)的密码数据,联机客户可将这些密码数据储存在自己个人电脑(PC)的硬盘里,就像往昔把钞票和硬币存在家里一样。客户可将“虚拟货币”(密码数据)继续传给一个商家,就像用现款支付一样。商家再把“虚拟货币”到自己的银行里去重新换回真正的钱。尽管这种支付手段丝毫不会泄露客户的身份,但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系统仍会把一系列号码变成密码,从而使第三者无法假造虚拟货币或者多次使用。
这种旨在联网的金融市场上夺魁的竞争导致了跨国的联盟。恰恰是德意志银行保证采用乔姆的E-Cash系统。设在法兰克福的德意志银行管理中心技术发展部主任沃尔夫冈·约翰森(Wolfgang Johannsen)把这种有目的的结盟看作是头脑清醒的选择。他说:“信用卡公司的SET标准软件系统目前还仅停留在纸面上,而乔姆的E-Cash系统现在已可供实用。”从今年秋天开始,在联网的商家和服务公司的范围内,约有一千家客户可以试用“电脑货币”。电脑货币的“面值”可以选择,最高额为400马克。持有E-Cash帐号的用户可以通过数据网络将电脑货币存在硬盘上。但是电脑货币目前还不能用于世界范围内的采购,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还必须先到德意志银行换回真正的货币。约翰森承认,一旦不同的银行货币都能兼容,也就“失去了一处结算的地方”。在联网中仍然必须有一个中立的主管机关来结算电脑付款的相互往来。
而德国的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则不安地注视着德国银行家们的超前举动。联邦银行管理局成员文德林·哈特曼(Wendlin Hartmann)担心,“使用电脑付款很快就会达到无法控制的程度”,他警告说,“其中隐藏着极大的危险”,如果货币只需要用一连串的字节(bits)来表示,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在电脑上制造自己的货币。哈特曼解释说:“几家国际大公司已经在考虑使用公司自己的代用货币”。货币的最高守护者们不仅害怕这种家里制造的、不可靠的货币会导致经济崩溃,而且认为,向金融机构分配现金数额是中央银行重要的权力手段。
与此截然相反的一种看法是,网络空间的银行业和传统的银行业实际上有着完全不同的规则。客户有了货币就会变得灵活机动:为什么一家用键盘的数据银行不该调拨出一笔全世界最优惠的贷款呢?为什么一个股票持有者不该成为一个最成功的股票商人呢?亨廷顿·班克谢勒斯(Huntington Bancshares)银行——俄亥俄州一家地区银行的副总裁威廉·兰德尔(William Randle)说的话更令人丧气:“传统银行很可能被其他金融机构排挤掉,沦为网络中的跟屁虫。”看来,电脑货币的潮流势不可挡。美国的微软公司和内特斯凯普公司正期待着他们为电脑支付系统设计的软件带来大笔收入。某些软件公司和信用卡公司甚至希望今天就摆脱现行货币。美国电脑付款服务公司(US-Firma Electronic Payment Services)部门负责人唐纳德·格利森(Donald Gleason)说:“我们应该把全部不实用的钞票塞进麻袋,然后在它下面点一根火柴。” 电脑银行信用卡安全信用卡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