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登月竞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安尼)

艰难的登月竞赛0

1957年送上太空的莱伊卡其实火箭起飞后就被活活烤死  

1957年11月,恰恰是十月革命40周年之际,苏联首次把地球上的生物——小狗莱伊卡送入太空。苏联人当时自豪地宣布:莱伊卡在轨道上狂吠了一星期后,按预定计划由飞船的食物自动调配器喂有毒的饲料,使它安然长眠。40年后的今天,一名当时参与此项动物试验的生物医学家——70岁的阿卜拉姆·齐赫宁(Abram Ghenin)回忆说,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莱伊卡在火箭起飞后不久便已死去。由于密封舱的绝缘出了毛病,火箭一起飞,舱内温度骤升,莱伊卡被活活烤死。

苏联解体后,曾参与苏联航天业的元老们逐渐把当年严格保密的事故和失误公诸于世。一位柏林的航天专家哈罗·齐默尔(Harro Zimmer)对这些活着的元老们做了采访,并写成了《红色轨道——俄罗斯航天业的辉煌与苦难》(Der rote Orbit——Glanz und Elend der russischen Raumfahrt),此书将于今年9月在斯图加特出版。

在庆祝过莱伊卡的使命之后,苏联的工程师们集中力量要把非载人的密封舱送上月球表面。1959年初,苏联人终于成功地把机器人探测器“月球1号”送上飞向月球的旅程。然而“月球1号”在远离目标约6000公里处,从月球边上疾飞而过,永远消失在太空之中。当时苏联负责宣传工作的苏斯洛夫命令,要把这次失败说成“完全成功”。

1961年,人类第一个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所做的环绕地球的飞行也同样并非一帆风顺。当年苏联新闻检查机关严格保密的内容一直到今年年初才流传出来:这位后来成为苏联英雄的加加林在那次飞行中差一点丧命。根据他的日志记载,他的驾驶员座舱在返回地面着落飞行时突然剧烈地旋转而失去控制。他事后说:“我周围一切都在旋转。”因为后部的供电装置没有像预期那样和驾驶舱隔开。只是到最后一分钟,出了毛病的镇流电阻才切断。

造成这类技术性灾难,并非因为苏联工程师无能,主要应归罪于领导决策。当时的苏联领导人为了能在和美国人的竞赛中领先,总是不断催促自己的技术人员加快速度。火箭工程师们经常被迫作出临时安排。他们没有时间仔细考虑需要解决的问题。宇宙飞船工程师——70岁的康斯坦丁·费奥克蒂斯托夫回忆道:“我们当时决定把一切尽可能做得简单。”

60年代初,必须为非载人的航天飞行研制一种着陆器。美国的工程师们通过费用昂贵的风洞试验后认识到,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圆柱体的密封舱是最佳设计。而苏联的工程师们则相反,没有经过多少试验,就简单地选择了球体形式。费奥克蒂斯托夫说:“由于我们早就决定采用球体形式,节省了许多时间和工作。”苏联的工程师就是以这种实用的态度建立起自己的整体航天技术。当美国人设计出精密的高科技宇宙服时,苏联人的宇宙服式样还是像潜水员的装备一样。穿着这种笨重的俄罗斯式宇宙服是无法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一旦倒下就再也不可能站起来。

艰难的登月竞赛1

1965年,列昂诺夫在太空行走了12分钟,险些进不了密封舱  

在选择宇航员方面,苏联人也不是总交好运。至少女宇航员瓦琳蒂娜·捷列什科娃如此。1963年,赫鲁晓夫亲自选中她作为第一名女宇航员,但这位俄罗斯女子在太空的状况非常糟糕,她用无线电传来的声音根本无法听清,还常常因头晕而入睡。在返回地面后,她曾作为女英雄四处受到欢迎。可是在以后的19年中,苏联再也没有一名女航天员上天。

就技术而言,苏联人从来不追求精致和安全,而只追求最快。苏联的宇航员们经常不得不为听从命令而冒生命危险,即便是在传说般的第一次在太空中行走也是如此。

按照美国航空和航天局的计划,一名美国宇航员1965年6—7月间在一次环绕地球飞行时会离开自己乘坐的“双子星”宇宙飞船。这曾惊动了俄罗斯航天部门领导人,于是急忙在苏联“上升1号”飞船上安装一扇气闸门,然而这次非载人的试验飞行没有成功:在用遥控打开气闸时引起了爆炸,飞船变成一团碎片。

尽管有这次事故,一个月之后,即1965年3月18日,载着两名苏联宇航员的“上升2号”飞船还是进入了太空。在进入轨道后,阿列克赛·列昂诺夫打开那扇事先未经试用过的气闸舱口,系着一根缆绳飘出舱外。他在太空行走了12分钟,远眺自己的故乡——地球。可是当他打算重新返回自己的飞船时,却再也进不了舱口。由于在高度真空中压力的关系,他的宇航服像气球似地被吹鼓起来,比原来预算的大了许多倍。列昂诺夫非常紧张,他只能设法减少宇航服内的压力,但这对他来说有极大的危险。他用尽最后力气,倒立着返回密封舱。进了舱内,事故并末了结,使两名宇航员吃惊的是,出入的舱口再也不能密封地关上。空气从飞船中逸出,为了弥补渐渐失去的空气,维持生命的自动装置把纯氧送入舱内。诚然,纯氧会使着火的危险猛增。当进入大气层时,任何一个电开关的火花就足把整个飞船化为灰烬。最后,液压刹车装置也出了毛病,“上升2号”以飞快的速度着陆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之中。尽管如此,苏联人依然欢呼由他们创造的世界上第一次人在太空行走。当然,他们的最后胜利也仅仅是暂时的,因为在登上月球的东西方竞赛中,苏联人输给了美国人。

艰难的登月竞赛2

加加林在1961年的飞行中差点丧命  

“俄罗斯的火箭工程师完全有能力在美国人之前把人送到月球,”齐默尔分析说,“如果苏联人自己不互相挖墙脚的话。”在高度集权的前苏联,却没有一个统一的主管机关——像美国的航空航天局——那样来协调全国的一切航天工作。在苏联有十几个相互独立的设计局(OKB),它们分别属于中央各部,各自从自己所属的部里得到财政拨款,各设计局之间始终在争权夺利。较大的设计局各自发射自己的火箭,由各自的控制中心操纵。齐默尔说:“这种力量四分五裂的荒唐现象大大阻碍了苏联航天事业的发展。”其中对立得最严重的是两个最强大的设计局——由谢尔盖·科罗廖夫领导的第一设计局,该局负责民用航天的载人飞行;由弗拉基米尔·契洛梅伊领导的第五十二设计局,该局负责军事航天飞行。60年代初,两个局的争斗公开化。双方都打算要征服月球,可是他们让自己的工程师们背靠背地设计新一代的运载火箭和飞船,也就是说,苏联同时有两套征服月球的计划。一直到1965年末,科罗廖夫才达到目的:把两套相互竞争的计划合并在他的第一设计局的领导之下。一月之后他死于肠癌。可是到了这个时候,已无法追赶上美国人的优势了。由契洛梅伊设计的“质子”运载火箭所作的试验飞行频频失败,大多数是由于在飞行时某个推进器失灵。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俄罗斯的火箭工程师们打出最后一张王牌:1969年7月17日——在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踏上满是尘土的月球前4天——苏联非载人的“月球15号”自动探测器进入月球轨道。美国人被搞糊涂了。

艰难的登月竞赛3

谢尔盖·科罗廖夫  

苏联人的秘密计划是:让这种新型的自动探测器在月球软着落,然后收集月球石块,在美国人之前返回地球。可是这种试图失败了:当时,“月球15号”以每小时500公里的速度坠毁在月面上的克里斯海。 月球轨道天文飞船航空航天月球探测器人类登月宇航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