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何以渴望死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东方士)
莉芙·博德一直对抑郁症患者进行追踪研究
1941年3月,患有严重精神病的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沃尔夫(Virginia Woolf)给她丈夫留下了这样一封信:
“最最亲爱的,我清楚地感觉到,我将会再度发疯。我认为,我们不可能顶住如此可怕的时光……因此在这种情势下,我要采取我觉得是最好的方法。如果还有人能拯救我,那就是你。除了确信你的善良以外,我已一无所有。”
两星期后(3月28日),孩子们在英国南部的乌斯河旁找到了这位女作家的尸体。
抑郁症常常随着凌晨的梦魇而开始发作。1961年7月2日早晨,患有严重精神抑郁症的欧讷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用猎枪顶着自己的脑袋,扣动了扳机。
在因抑郁症医治无效而渴望死亡的文化人名单上,还可以补写许多:罗伯特·舒曼、文森特·梵高、古斯塔夫·马勒……他们不堪忍受抑郁症的痛苦,宁愿早日进入天国,而医学却无回生之术。科学家们认为,几乎有1/5的抑郁症患者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自尽,至于究竟有多少患者曾试图自杀,更是无法知道,因为这些病人常常独自忍受痛苦。由于害怕被家人、朋友和雇主看作是疯子,他们竭力隐瞒一切。欧美的研究表明,约有1%的人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候程度不同地受到这种精神疾病的折磨。其中有些人侥幸,一生中只有一次陷入这种精神病痛的深渊;而另一些人就会在几十年间不断受到这种无法控制的情绪波动的袭击。
抑郁症分狂躁阶段和抑郁阶段。在前一阶段时,大多数病人自我感觉良好,以为自己什么事情都能干。在这激情洋溢的狂躁阶段过后,便是情绪的一落千丈,患者感到那种健康人无法体会到的抑郁,苦不堪言,认为这是吸干了他们生命力的真正痼疾。与其生,毋宁死。
一年多来,柏林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Koch-Institut)的女生物学家莉芙·博德(Liv Bode)博士一直在对一名狂郁症患者进行追踪研究,并从他的血液中分离出一种病毒。莉芙·博德博士和柏林自由大学病毒学家汉斯·路德维希(Hanns Ludwig)教授所作的研究,使人们对这类精神疾病有了完全新的看法。莉芙·博德说:“人们把狂郁症称为内原性疾病,但这种叫法本身无非表明,人们迄今并不知道这类疾病的真正原因。”虽然狂郁症在某些家庭中反复出现过,从而认为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基因,但除此之外,对于狂郁症的真正原因“完全一无所知”,因此迄今只不过采用一些诸如“锂制剂”或所谓“三环抗郁素”这样的药物来进行抑制。
80年代末,莉芙·博德在马厩里第一次产生这种迄今无法解释的精神疾病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联想。当时她发现有一些马突然变得感情冷漠,不再进食,或者好像在一种无形的逼迫下不断重复同一个动作。病情最严重的会突然死去。
约在100年前,德意志帝国的骑兵队就已传染过这种疾病。当时有数千匹马死于这种“头脑病”,最严重的地区是莱比锡南部的博尔纳(Borna)城,所以后来就把这种病称为“博尔纳症”。本世纪初,人们在检查死去的马匹的脑组织时,虽然在神经细胞中发现少许小节结,但是博尔纳症的起因仍不清楚。尽管早已证实这种病是可以传染的,而研究人员只是在几年前才找到传染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原体。病毒学家汉斯·路德维希说:“博尔纳病毒是一种和狂犬病和麻疹相类似的病毒,它侵袭脑组织,并特别适应在那里生存。”兽医和科学家们先以为,博尔纳病毒只在马匹中传染,并且几乎都会导致死亡。可是最近几年来,这种看法彻底改变。莉芙·博德说:“我们在其他动物的血液中也找到了针对博尔纳病毒的抗体,而且不久前我们还在其他动物的血液细胞中找到了博尔纳病毒的蛋白组织和遗传因子,我们从而知道,有许多动物都可以感染博尔纳病毒。”此外还弄清楚,传染上博尔纳病毒后,并不总是——至少不会立刻——表现
莉芙·博德一直对抑郁症患者进行追踪研究为一种看得见的病痛或者一定会引起死亡。显然,博尔纳病毒能潜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并沿着无数的结网从这一处蔓延到另一处。病毒能在细胞核中繁殖并在那里生存,但不会直接引起机体的混乱或完全破坏机体。例如,把博尔纳病毒用人工传染到猴子身上,它们就会失去天生的进攻性,宁愿从事“性”活动而不愿在同类中争斗,把博尔纳病毒用人工传染到新出生的耗子身上,它们则会比不带病毒的耗子更大胆。莉芙·博德说:“尽管乍一看,没有发现任何病症,但病毒显然改变了动物的行为。”
最后,莉芙·博德和柏林本雅明·弗兰克林大学医院的病毒学家和医生们进行合作,终于在精神病患者身上找到了博尔纳病毒。结果是:在正常人中,只有1%至2%的人对博尔纳病毒产生免疫反应,而在急性精神病患者中,则至少有25%的人产生免疫反应。因此也就更加怀疑到,即便在人体身上,病毒对某些精神病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内原性抑郁症的病人中间以及在狂躁阶段的病人中间,对博尔纳病毒呈阳性反应的比率最高。最令人振奋的结果是:病人血液中病毒的浓度随病人的健康状况而变化。病人的健康状况坏,活动的病原体就特别高;与此相反,一旦医院里使用的药物开始发生缓解作用,病毒的活动就降低。在没有症状的患者身上,实际上已找不到病原体。莉芙·博德说:“我丝毫不打算坚持,博尔纳病毒是引起病人狂郁症的唯一原因,但它很可能是压死一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目前,依靠加利福尼亚州斯克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e)美国同行的帮助,莉芙·博德确定了这种病原体的基因。根据每个患者的典型变化可以确定,“人体上的博尔纳病毒”和动物身上发现的病原体相同。莉芙·博德说:“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这种病毒是否是从动物传染到人体上去的。”尽管当前还不能确切知道博尔纳病毒的传染途径,但医学界的权威人士已认同博尔纳病毒在引起抑郁症中起着巨大作用。莉芙·博德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精神病及其可能的治疗方法开拓了新的领域。
流光溢彩的生命力和对死的渴望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染上抑郁症。主要是多愁善感和具有艺术气质的人常常遭到此种疾病的侵袭
○克劳斯亲王(Prinz Claus),在位的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斯的丈夫,自80年代初得了抑郁症后,已很少公开露面
○欧讷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这位美国作家的一家是精神病遗传的典型例子他的父亲、他本人和他的两个姐妹都以自尽结束生命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这位荷兰画家和传教士有许多精神病症状,而最大的可能是,他患有抑郁症。他在第一次传道时就说:“悲伤比欢笑好,因为悲伤纯净心灵。”1890年7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梵高走到几天前还画过的一片成熟麦田之中,面向太阳,拔出手枪,向胸膛开了一枪,两天以后去世,卒年37岁
○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chumann),他的大部分杰作产生于他的抑郁症的狂躁阶段,当陷入抑郁阶段时,艺术灵感已趋干涸。1854年,舒曼的抑郁症加剧,曾自投莱茵河,两年后,死于精神病院
○维吉尼亚·沃尔夫(Virginia Woolf),这位英国女作家一生都在探索“心灵的暴躁情绪”,并身受其害,1941年自沉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这位出生于波希米亚的音乐家,曾有过流光溢彩的春秋,51岁去世,马勒作为指挥家的光辉业绩从未引起过争议,但他的作品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毁誉参半。他的作品和他本人一样,情绪变化无常即有灼热的生命力,又有执着的对死的渴望,他的作品歌颂黑夜,赞美死亡 脑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