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观察(2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地球村观察(21)07月29日,桥本龙太郎以“内阁总理大臣”身份参拜了靖国神社。在早些时候桥本曾表示,今年他将不在“8· 15”参拜靖国神社。

对靖国神社的态度,已成为日本政要对二战态度的试金石。

桥本龙太郎在权衡利弊之后,重新选择参拜靖国神社,显然与日本国内日益活跃的右翼势力有关。应该说,右翼势力的政治观点迎合了桥本的心态,桥本的心态又推动了右翼势力的发展。

11年以前,中曾根康弘的表演的重演,给桥本带来的只会是外交通道的阻塞,对战争的态度最能检验一个政治家的人格,一个伤害了全亚洲人民的政治家,很难在未来的亚洲发展格局中寻找到他应有的位置。地球村观察(21)1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俄罗斯:美国设计的“后叶利钦时期”?

叶利钦竞选胜利之后,舆论普遍认为叶利钦的继续执政靠的是“人工呼吸”。因为克林顿在领导西方给予叶利钦维持执政所需的贷款,美国的一个小组在俄罗斯帮助叶利钦竞选班子起码工作了5个月,难怪日里诺夫斯基认为,由选举得出的最糟的结论是,克林顿决定了谁来当俄罗斯总统。

叶利钦连任的问题虽然得以解决,国内国外的一连串难题却难以得到解决:车臣战争正面临越来越多方面的介入,有人预料,如不能及时解决,会导致“巴尔干版本”重演;独立的许诺应该履行,但国内对立冲突太厉害,实际的瓦解在构成连锁反应,资本外流没有停止,投资在减少有人预计今年年底可能出现财政和银行危机;独联体一体化作为一个跨国联合体的组成也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矛盾……

叶利钦的身体状况,使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他能否有实际能力支持这个任期。世界舆论因此而认为俄罗斯已进入了“后叶利钦时期”。人们关注的是,究竟谁有能力来重新振兴俄罗斯。

这次竞选中,列别德通过向叶利钦“贡献”几百万选票,一下子取得了相当的份额。列别德曾经忘记了自己的军衔,结果切尔诺梅尔金不失时机地给他泼了一盆凉水,使他明白,他要是不老实地呆在他自己的位置上,到今年年底就会被降级或者被排挤。目前最有实力的人物自然是切尔诺梅尔金,切尔诺梅尔金的政治和外交手段,都显示出极高的智商。但切尔诺梅尔金同样也面临解决国内、国际关系的诸多难题,他也有可能随同“后叶利钦时期”而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

“后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政治格局内,明显是切尔诺梅尔金、丘拜斯联盟与列别德、卢日科夫联盟的较量。无论怎么说,最有魄力的列别德仍是其中最需要关注的人物,如要他能够多一些政治斗争中的技巧,努力弥补失言带来的损失,多赢得一些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的关心,还是有可能成为俄罗斯一种新的政治力量的代表。巴尔干:“和平伙伴”国正努力与北约连为一体

今年7月成了巴尔干国家与北约联合举行的军事演习日:7月8日至12日,保加利亚在北部贝莱内地区举行代号为“合作决心96”的9国联合军事演习;15日至20日,阿尔巴尼亚在中部比扎山区举行代号为“和平山鹰96”的8国联合军事演习;20日至26日,与巴尔干关系甚密的匈牙利在东部索尔诺克地区举行代号为“合作机会96”的16国空军联合军事演习;22日至27日,罗马尼亚在黑海港口康斯坦察举行11国海军军事演习,这些演习的主题,基本都是“和平伙伴”国家根据“北约标准”参加维和行动及救灾。

前南周边国家在一个月内频繁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与9月14日的波黑大选有关。按原计划,波黑大选后,为期一年的北约维和行动将宣告结束。在这样的背景下,北约的“和平伙伴”都愿意以积极的姿态促成北约与“和平伙伴”国共同组建的多国联合特遣部队,“和平伙伴”希望尽快地与北约成为一体。

在这些演习背后,美国都是主要的组织者与指挥者。美国为确保自己在欧洲(含巴尔干)安全的盟主地位,力主加快北约东扩,放宽“伙伴国”入约条件,并通过军事理论培训,建立起以它为领导,以北约为核心的“全欧安全新体系”。与美国的努力相对应的是,法国目前正试图在北约内争取了大指挥官位置中的一个。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伙伴国”的俄罗斯,仅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这些演习中在匈牙利举行的空军联合军事演习。舆论认为,俄罗斯此举,一方面要显示它对北约的“特殊伙伴”立场,另一方面要表明它对北约东扩反对与保留的立场。

北约入约的条件,第一条就是奉行亲西方的政治方针,其次才是达到较高的经济水平。与邻国有无民族矛盾与领土纠纷、巴尔干地区的伙伴国们一旦加入北约,会带来利益关系的重新安置。美国对东扩的积极投入,无疑是为了将来的份额。地球村观察(21)27月14日,巴基斯坦总理贝娜齐尔·布托宣布了与印度改善双边关系的设想,即巴基斯坦随时准备与印度讨论包括克什米尔问题在内的一切话题,并倾向于通过第三者介入从中调停的方案。15日,印度高达政府马上作出回应,宣布印度同意就双边关系的“全部范围”与巴基斯坦谈判,并强调准备签署一项“印巴非战协定”。

印度与巴基斯坦在1948、1965和1971年,一共打过3次大仗,前两次为克什米尔之争,后一次因为当时的东巴(即孟加拉国)的独立运动。两国之间的冲突焦点为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巴基斯坦方面要求根据1949年联合国决议,让克什米尔地区居民“公决”来确定其归属,而印度方面则要求根据1971年双方达成的西姆拉协议,通过双边谈判来解决争端。因双方对克什米尔地区都坚持自己立场,最近20多年来不断发生流血冲突,并发展到双方都以拥有“核打击力量”威慑对方。

印巴此次都就克什米尔问题作出主动姿态,应该说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背后的斡旋有关。而美国近期为两国关系频繁的穿梭外交,一是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控制核扩散有关;二是为进一步扩展其在亚洲的影响。克林顿已在7月14日重申了美国对印巴关系的态度。在美国的努力下,印巴两国的谈判,正使两国关系往积极方面努力,但美国的过多介入,也会使这一地区的利益关系出现微妙变化。地球村观察(21)37月17日和18日,法国总理朱佩视察科西嘉岛,这是朱佩上任总理后的第一次科西嘉之行。科西嘉是法国第一大岛,也是地中海第四大岛(仅次于西西里岛、撒丁岛和塞浦路斯岛),位于地中海西部,面积8750平方公里,人口24万,是法国的22个行政大区之一。科西嘉历史上,公元前259年被罗马人占领,公元450~1050年间,汪达尔人、伦巴族人和撒拉逊人都曾占有部分地区。13~15世纪,比萨、热那亚、阿拉贡等城邦先后夺取岛上的控制权,1769年起归属法国。

近20多年来,科西嘉独立势力越滚越大,他们在岛上组织恐怖行动,要求“重新获得两个世纪前被法国夺走的国家主权”和“承认科西嘉人民”,要求“使科西嘉语成为官方语言”和“建立科西嘉自己的教育制度”。对“科独”势力,法国政府曾采取过强制的取缔和镇压措施,但未能压住其发展势头。近年来,“科独”已成立了逼迫法国政府承认的合法组织,并在科西嘉的议会里争取到了15%的合法比例。这15%的比例,已和执政党的一些议员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族主义的被张扬和由此而构成的领土分裂主张,是当前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朱佩此行,一方面强调“科西嘉是法国的”、“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共和国秩序”;另一方面又宣布在科西嘉建立“免税区”,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给予优惠政策,这种安抚的策略,其实难以平息“科独”的挑战。在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上,重要的是一种新型关系的建立,在这种关系所构成的秩序下,优惠政策才会具有它作用的意义。

上一篇: 噪音的致命危害
下一篇: 新闻人物(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