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村观察(2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报告,从1968年到1994年,最富有的20%的家庭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的比例从40.5%提高到46.9%。平均收入从73754美元增至105945美元,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增长了44%。而同一时期,最贫困的20%的家庭的收入以不变美元计算从7202美元仅增至7762美元,增长了7%。
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报告说明,从1968年到1994年,贫富差距一直在扩大。在克林顿政府执政的头两年,最富有的5%的家庭收入比偏向富人的里根执政的8年里增长得还要快。
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这份报告,说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已成为美国经济的固有模式。从1947年到1968年,美国家庭收入的差距有所缩小,但从1968年起,贫富差距的扩大不断呈爬升趋势,至今已达到二战以来的最高点。因为计算机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工厂越来越多地使用非全天工作人员,普通工人的收入越来越低下,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美国传媒对于这种现状强调的是“贫富全在于你自己”,因为贫富都是由能力构成的,所以差距就是合理的。
无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执政,贫富差距的扩大,按维护公共利益政策的美国政策分析中心高级研究员布鲁斯·巴特利特的说法,已成为“超越政治的情况”。他说,“80年代我们降低了税收,因此富人更富,但现在90年代我们增加了税收,他们仍然更富。”法国:希拉克关注的是海湾的稳定还是资源?
7月7日至9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对沙特阿拉伯与卡塔尔进行了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继穆巴拉克与哈里黑访问巴黎后,希拉克对阿拉伯半岛的出访,明显是法国重建阿拉伯政策的继续。在法国的阿拉伯政策中,巴黎—利雅得关系被认为是仅次于巴黎—开罗关系和巴黎一贝鲁特关系的第三大轴心。
黎以调停中扮演的角色成功之后,法国一直在尽最大能力在海湾地区寻找自己的位置。内塔尼亚胡当选后,希拉克频繁地与以色列及阿拉伯各方接触,充分表达出“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关心”。舆论普遍认为,法国在以“充分的信心”打破美国对这一地区的垄断。
美国在海湾地区的政策,是实行同时阻止伊拉克和伊朗获得支配地位的“双重遏制”。为达到“遏制”的目的,对那些产油小国制定了“提前安置”政策,即在这些地区提前安置军事装备。现在,法国正在试图向海湾国家提供安全方面的一种替代方法。按法国的实力,不可能挤掉美国,但雄心勃勃的希拉克显然想在美国旁边挤一席之地。沙特阿拉伯最大的日报总编在希拉克访问沙特后认为:“我们和美国的关系已变得很不平衡,法国比其它任何大国都更适合帮助我们同美国恢复一种平衡的关系。”
希拉克的法国急于想在世界布局中明确它自己的位置。希拉克说:“我们是一个地中海国家,阿拉伯世界就在我们的门户边,它的稳定对我们来说有至关重要的利害关系。”
舆论普遍认为,希拉克关注海湾的资源应该比关注稳定还要重要。中东:和平的前景布满了荆棘
7月9日,内塔尼亚胡与克林顿在白宫会谈,内塔尼亚胡并没有放弃他的强硬立场。针对美国提倡“以土地换和平”的政策,内塔尼亚胡声明目前的以色列是“以安全保证和平”,把中东和平进程的障碍推向叙利亚与其它阿拉伯国家。内塔尼亚胡强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并不答应就戈兰高地、从希伯伦进一步撤军等问题作出让步。尽管美国方面作出多方努力,阿拉伯人仍然对会谈成果非常失望与愤怒。实际上,时值大选年,考虑美国犹太裔选民手中的选票因素,克林顿对内塔尼亚胡和他的新政府采取了充分让步与容忍的政策。
实际上无论美国和以色列,最终都是在操作一种交易。就希伯伦撤军、对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封锁、与巴解组织关系等问题上,内塔尼亚胡显然有相当的灵活性,交易结果会决定灵活的态度。但利库德集团与内塔尼亚胡本人在戈兰高地、耶路撒冷地位上的强硬立场,多少使中东和平的前景布满了荆棘。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耶路撒冷问题负责人侯赛尼曾说过,把耶路撒冷问题排除出巴以最后谈判之外,意味着和平进程的毁灭。沙特阿拉伯:反美情绪使国内安全面临最大挑战
6月25日,位于沙特阿拉伯东部的宰赫兰市郊区阿齐兹国王美国空军基地发生汽车炸弹爆炸事件,造成至少23名美国军人死亡,300多人受伤,其中64人伤势严重。该爆炸由一辆运油车引爆,美军士兵宿舍的8层公寓炸掉了前半部分。据估计,运油车上起码载有2250公斤的炸药。
这起炸弹爆炸发生后,一个首次曝光的组织阿卜杜拉阿尔赫扎菲殉道兵团声称对该事件承担责任。以色列方面认为该恐怖事件的背景仍是伊朗方面,而伊朗方面否认它与爆炸有关。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悬赏200万美元捉拿凶手,并派出联邦人员赴沙特深入调查。沙特政府则悬赏300万美元破案。
宰赫兰是沙特阿拉伯国营石油公司总部所在地。美军在该地大约有3100名驻军,其中约有2400名空军,负责巡逻伊拉克南部的禁飞区,其余大部分为操作爱国者导弹的士兵。这起宰赫兰炸弹爆炸是沙特发生的第二起针对美国人的恐怖事件。去年11月,利雅得一个美国人办的军事训练中心被炸,5名美国人和2名印度人丧生,事后,有4名沙特人因参与这次袭击而被砍头。
沙特阿拉伯土生土长的好斗分子对美军进驻沙特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使得这个王国的国内安全面临18年来的最大挑战。18年前,1979年武装的穆斯林狂热分子制造的大清真寺事件,曾致数百人丧生。自7月3日,叶利钦击败久加诺夫后,车臣局势又出现逆转。7月9日清晨,因车臣西南部的格希镇发现了几具非法武装扣押的联邦人员尸体,俄车双方发生武装冲突。俄政府驻车臣代表处当即宣布关闭当地的机场,从10日起,晚10点至晨6点车臣境内实行宵禁。
根据俄车谈判6月10日在纳兹兰签署的议定书规定,7月7日是联邦部队解除对车臣村镇的封锁、撤销岗哨和双方交换被扣人员的最后期限。然而,7月7日当天,俄车双方均指责对方未履行协议。7月9日,俄联邦驻车臣联合部队司令季霍米罗夫已责令反政府武装必须在18点以前释放所有被扣人员,否则将采取强硬措施。反政府武装则声明,如联邦军队恢复军事行动,他们将处决所有的战俘。
7月10日,强硬的季霍米罗夫率联邦部队包围了扬达尔比耶夫的司令部所在地——位于车臣西部的马赫克特镇。联邦部队出动了空军和炮兵,决心一举歼灭车臣反政府武装。
从6月10日至7月10日,整整一个月,停火和和谈曾为叶利钦赢得了相当一部分选票。俄罗斯方面有舆论认为,一个月的停火实际是叶利钦竞选的需要。竞选胜利后叶利钦还是要果决地处理车臣问题。因为车臣战争是他第一个任期内“最令人失望的事情”,他决不能容忍反政府武装的存在。况且这种存在势必会给类似地区提供榜样的作用。
叶利钦违背竞选期间许下的关于车臣问题的诺言,一定会给久加诺夫领导的民族主义者和左派联盟以口实。但竞选胜利之后,共产党人与叶利钦之间的力量对比已出现变化,共产党人在短期内已不会成为叶利钦的主要威胁。(本栏主持:林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