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人”走向“市场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南雁

国家体改委有关人士介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由3大块组成,含13项。第一块是国家的经济保障体系,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第二块是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是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和住房保障等,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出资承担,这是社会保障的主体。第三块的商业保险是按自愿原则,以盈利为本,由单位、个人出资承担,包括个人投保、企业投保和互助性保险,投保人有自主权和选择权,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主要补充。两者互相交织起来,形成社会的一张安全网。

谁砸谁的饭碗

国家统计局决定,从今年起,每季度进行一次全国失业情况的抽样调查,密切跟踪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据统计,去年全国城镇失业人数为520万人,登记失业率为2.9%,政府计划今年力争将失业率控制在3.2%左右。今年我国城镇需就业人数为1350万,还要安排企业富余职工1500万。“九五”期间,预计我国城镇有5400万人需就业。而同期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多少呢?劳动部表示今年力争能安排800万城镇人口就业,同时组织100万特困职工参加再就业工程,还能帮助150万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全部加一块不过1/3强。

4月23日,国家体改委在宁波召开《职工再就业与社会保障改革》的国际会议,国际劳工组织、世行、福特基金会、新加坡公积金局和智利社会保障部门都派出代表出席了会议。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王东进在会上指出,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企业富余人员的分流与安置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矛盾也越来越尖锐。能否将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出来,并给予妥善安置,直接影响企业改革的深化和效益的提高,并关系到社会稳定。需动员依靠企业、政府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统筹谋划,协调联动,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办法来解决,特别要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保证。

“计划人”走向“市场人”0

在广州东山区劳动服务公司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们(李洁军 摄)  

原来作为就业主渠道的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和调整中,不仅吸纳就业的能力减弱,还要分流富余人员,中小企业安置就业的任务也将加重。劳动部大力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保险和生产自救等服务。由政府、社会、企业三方面共同协手,按照企业分流,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助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共同完成富余人员的分流任务。全靠政府和企业不堪重负。仅公费医疗一项,全国就有3000万人,再加上他们供养的6000万家属要享受“半费”,全国享受劳保的人数高达1.4亿,光一年的医疗费就是300亿。

城镇人口就业和富余职工的再就业,还面临着6000万流动人口的竞争,这就是人们最近常说的“谁砸谁的饭碗”。流动人口压低了基础行业的工资,使城镇居民和富余职工的就业机会受到冲击。即使劳动部提出严格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力求将跨地区流动的规模控制在3000万人左右,但“九五”期间至少有2—3亿农村人口的后备军要进入城市打工,以至安营扎寨。他们已经受了十多年市场的风波,在劳务市场显然要比城里的“蓝领”适应力强,历史上他们就从来不是“计划人”。

“福利人”如何转向“市场人”

我们对现代的商业保险还很陌生,长期的计划体制下我们养成的是“福利人”,有些功能已经退化,国家从头包到脚,从洗发液到卫生纸,从幼儿园到火葬场。福利人在向市场人转型期间,会感到十分艰难。企业效益好,可以大病统筹、医疗保险,甚至还能给个人上家庭财产两全保险。企业要是不景气了,你还能指望单位“发”什么?别看有些人对投机暴富很热衷,可对突发的意外不幸却很冷淡,我们对投机“撞大运”很在行,可对规避风险自我保护的能力却很弱。商业保险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一切经济目标,都是以理性的分析为前提的。所以,我们说保险的基本特征是冷静和预见。

成立于建国之际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主要承担政策险,自去年全面改革,将产、寿险分营。成立于1988年的平安保险公司最大的股东是工商银行,成立于1991年的太平洋保险公司是由交通银行控股,后两家基本不承担政策险,是股份制的商业保险公司。随后又批了几家保险公司,但都是区域性的保险公司。真正意义的全国性保险公司就此3家:人保、“平安”和“太平洋”。

保险费率是保险产品价格,也是经营水平的标志。保险费率的高低,赔付率是重要指标,赔付率是赔款支出与保费收入之比。说白了,就是投保人花的钱有多少赔回到自己身上来了。赔付率越高,投保人花的钱就越值。美国保险市场的财产和意外伤害保险的赔付率达108.3%,赔付超出了保费收入,在我们看来是无法想象的。现在人保非寿险赔付率达60%以上,而“平安”和“太平洋”皆在30%多,远低于国际保险市场赔付水平。而我们代理手续费又非常高,如民航人身意外伤害手续费高达65%,也就是说旅客坐飞机花20元上保险,只有7块钱用在自己的风险上。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1995年我国保费总收入达615亿元,增幅为23.6%。在世界保险费统计中,美国列第一,日本为老二,中国是20名之后的小弟弟。而我国去年城乡居民储蓄已达3万亿元,新增储蓄占8000亿元,说明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如子女就学、养老、房改、失业的担心。实质上居民储蓄快速增长的势头里,保险的成份居多。600亿的中国保险市场规模,是不是小了点?

中国的保险业的问题是在机制上,卖方垄断、机构腋肿、管理落后、缺乏竞争、费用增大,险种结构失衡、服务水准差、效率低下。人保管理人员与展业人员之比是8∶1,8个官儿带1个兵怎么干活?还甭说在市场竞争中去打仗。保险业不要总抱怨中国老百姓保险意识不强,首先要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

国家体改委的有关专家认为,按我国经济发展水平GNP和居民储蓄额计算,我国的保险市场理论规模大致在3600亿元左右,现在仅为理论规模的一个零头。市场主体缺乏,行业垄断和竞争不足是主要原因。外资保险公司也都看好中国保险市场,目前已有70多家外国保险公司入驻中国并设立了100多个代办处,并希望站稳脚跟。中国保险学会会长魏润泉认为:提高整个保险市场的技术水平,促进保险业正当经营,保护投保人的利益,满足客户、方便客户,发展保险代理人,是当前保险监管着重规范制度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认为,在未来10年内,人寿险将是保险市场发展的重点。 保险商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