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天大楼能盖多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国家有关部门最近一项统计调查表明,全国已竣工的100幢超过104米的摩天楼中,上海26幢,广州19幢,北京16幢,深圳12幢,分布在国内20余个城市。其中,北京京广大厦以208米雄踞国内高层建筑之首。
不过,这一国内纪录将被年底在珠海竣工高达260米的巨人大厦打破。而在上海,去年,高340米、88层的金茂大厦刚刚打桩,高460米,比比特隆纳斯还要高出8米的环球金融中心便告签约。还有更高的摩天大楼在筹划和设计之中。有关部门透露,深圳正在筹划2幢122层高488米的中华大厦,其意在夺取世界桂冠。
世界建筑技术不断发展,摩天大楼节节攀升,城市在钢筋水泥的簇拥中越长越高,在众多拥戴者为摩天大楼拍手称庆的时候,3位建筑专家提出置疑。我们不妨听听他们的声音——未建造的与不可建造的
文·吴昭晖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一句话:“(秦中)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它的意思是说,关中地势好,从那里出征诸侯,就像在高屋上面倾倒水瓶里的水,水往下直流。所以到今天就有了“高屋建瓴”这个成语,但在这句成语里,有个很令今天的人不解的地方,就是“建”怎么会作“倾倒”解?
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在他的《九个隐喻和九个引用来源》中讲到过一种体验,“有一次,当我无奈、虚脱而濒于崩溃之际,竟不期然地见到废墟的影像,引导我前往未来的向度突然逆转。经验告诉我,唯有亮光能将它拉回。而开灯的瞬间,现实立即进入锐利的焦点。这次混合的经历,对我体会时间而言,定下了一种模式。对于存在于不停的时光之中的实质事物,建筑的创造相当于时间里的一个休止,或是切分、绝断乃至死亡。”
当今我们把建造得很高的大楼称为“摩天”,“摩”最直接的意义就是擦、接触。所以摩天就是这样一种临界状态,它是非现实的,它是一种期盼和企望,它是无止境的。
摩天就是一种理想,是圣经中巴比伦塔的现代解释。
在中国古代的建筑物中,建造最高的建筑形式莫过于塔。塔身有中空和实心两种,其实即使中空也不过仅供人登临。人总是想在自己能够达到的地方做长时间逗留,逗留的结果是那个地方具有了某种功能。今天的摩天楼要么是酒店,要么是办公室或者公寓。也许人诗意地栖居已不再仅仅是“大地”,还包括融于白云。
但是现在,时空正在经历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演变。信息高速公路的铺设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它使得跨越时空的操作成为可能。遥控技术也许会成为最为普遍的生产方式。人类日益实现着梦境般的生活。这样的场景会越来越普遍:你在阳光充足的海滨,在冰雪覆盖的山脚,在碧波荡漾的海上,随时随地地将你完成的或所需的工作发送到任何一个地方。见识成了终生的乐趣。而大都市里肮脏、拥挤、腐败的气氛对你毫无影响。因此有人断言,在大都市里办公楼正在熔解。大家在思考:无止境地建造越来越高的大楼,其价值究竟何在?而事实是人们的热情是策划一次又一次的情趣各异的旅程。
在观光影片和亲身游历中,对敦煌莫高窟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屹立在戈壁滩上两座被风沙摧毁的土塔。
所以,“建”或许是个预言。文·张永和
一次偶然听说香港某某建筑是亚洲最高的,至少当时是。以某某建筑相称,并不是要隐瞒它的身份,只是不记得了。也曾因为它的高度对它多看过两眼,但它实在太平庸了,甚至不够拙劣,于是被迅速地遗忘了。似乎不只是被我,而是被人们集体地遗忘了,在它的高度又被别的什么建筑超过之前。不断听到大家议论的香港建筑,是英人诺尔曼·福斯特设计的汇丰银行大厦和美国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银行大厦。这两幢建筑匠心独具,高度上并不出众。
人类建造超高层建筑的努力既现代又原始。古代巴比伦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一座最古老也许也是最伟大的超高层:巴博通天塔。传说古巴比伦人为了接近上帝(也可译为征服自然)建造螺旋状通天塔。当塔节节逼近上帝的时候,上帝感到不安了。为了阻止人对他的地位的进一步威胁,上帝借了他的神力使造塔的人们一夜之间说起了不同的语言。无法相互沟通后,通天塔的工程半途而废。一个著名的神话,其实故事中真正“神”的部分,就是上帝制造的语言混乱。其它的方面,如通往无限高的天塔实际上只可能是一座未完成的建筑,都符合非神话的逻辑。于是我怀疑上帝是否真的下过语言的毒手。或许语言的混乱出自别的原因?
细查之下,发现问题可能出在藏于通天塔内的那些书里,通天塔的内部空间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随着塔的升高,图书不断地补充入新出现的塔空间里。因为巴比伦人认为去上帝寓所的道路不只是用砖石建造的,也是用知识建造的。通天塔实际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图书馆。因此不难想象如下的场景:一些建塔者通过阅读,掌握了更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语言,他们发现了登天的新途径:航空航天。而专注于研究建筑工程技术的其他一些建塔者便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了,出现了语言障碍,或者说在通天方法上的分歧。最后只有分道扬镖。
坚持建塔的人们有不少似乎流落到了意大利北部。小小山城圣吉米亚诺在中世纪时曾有72塔,至今仍存十几个,已颇壮观。不过这些塔不再是“欲与天公试比高”,而是家族之间比富的产物。塔的高与多,象征着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富有,犹如中国封建时代的高门楼。波隆尼亚,北意大利的重镇之一,也曾塔楼林立,家族之间以高斗富热闹过一阵,但现在只留了一个半塔,那半个是倾斜的。不知是建了一半就倾斜了没继续盖上去,还是建好后出现倾斜倒塌了一半。我曾登上过波隆尼亚那座完整的塔。和巴博通天塔不同,里面没有一卷书,实际上是空无一物,只有楼梯盘旋而上。
塔人在亚洲潜伏的时间长,直到近些年才形成气候。除了香港,还听说雅加达、吉隆坡、重庆、上海、深圳都曾建造了或正准备建造亚洲乃至世界第一高的超高层建筑。也许热衷于超高层的亚洲塔人们应考虑一起再建用图书充实的巴博通天塔,也像古人一样边建造边阅读。从知识的世界里,他们或能悟出建造不高但是好的建筑的可能性。建造阅读之余,不妨再一试其它的通天方法。在空中,塔人也许会发现建筑伟大的纪念性不仅仅存在于垂直向,也同样存在于水平向,只要看看下面美国的高速公路或中国的万里长城。文·李长明
本世纪初作为美国“物产”的摩天楼,今天在全世界许多城市已随处可见。而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摩天楼高度的竞赛也正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近年来,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纷纷提出建造高度在千米以上的超级摩天楼设想,人类对摩天楼高度的追求似乎永无止境。
日本提出的“千年大厦”(Millennium:Tower)计划中,将建造2000米高的超级摩天楼,可算是计划建造的摩天楼中的世界之最。这样的摩天楼将容纳30万人,除办公、居住外,还设有饭店、医院和公园等。建筑主体有3部火车般的大型升降机上下奔驰,其辉煌将令人叹为观止。
摩天楼的出现与发展,顺应着工业文明的潮流。工业社会,城市不断密集,人口集中,地价飞涨,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尤其是进入后工业社会,大城市的主要功能,渐变为商业、贸易和服务业,以商业贸易中心为主要功能的摩天楼成为大都市特有的标志。这些宏伟壮观的摩天楼都显示着拥有者经济上的成功。于是,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人们,把热情又投入到建造高度上的竞赛。美国二战后的经济膨胀以及亚洲的经济起飞,都带动了一大批摩天楼的出现。我国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也引出了全国许多大城市建造摩天楼的构想。世界范围内,许多地区的摩天楼的高度纪录都在不断刷新。
越来越高的摩天楼,同时也显示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创造力。人们兴奋地期待着能高些,更高些,想象着人类终有一天能建造“通天塔”。
人类对摩天楼建造高度上无止境的追求,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不断涌现的摩天楼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生态环境、能源供应、安全、卫生等,摩天楼因此也招来了反对的呼声。尤其是在人类即将跨入信息社会的今天,“信息高速公路”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完全改变城市的面貌,人们开始自问,人类还有必要再建造那些只为把人集中起来的巨型摩天楼吗?
无论如何,人类将永远不会停止在建造技术上的不断探索与追求,也将不会停止去迎接建造高度上的新的挑战。摩天楼未必会越建越多,但会越建越高。只是,未来信息时代的摩天楼,将不必再有太多实际功能的制约,而将更象古代教堂,庙宇的高塔一样,人类在满足于欣赏自己建造技术奇迹的同时,还可以更接近天空,更接近“通天塔”的理想。 摩天大楼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