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首富巴菲特
作者:胡泳
去年7月,《福布斯》杂志说,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是最富的企业家,财产净值为129亿美元,大多来自他在微软公司的1.412亿股股票。当时,巴菲特排在他后面,财产净值为107亿美元。
代理档案文件透露,巴菲特的工资在1995年为10万美元,他还因在一些董事会工作而获得224100美元服务费。巴菲特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拥有部分股权的几家公司的董事。大交易中的大赢家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曾经拥有股权的公司之一,是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去年,它以190亿美元的身价被迪斯尼公司收买,成为传媒界轰动一时的大事。虽然舆论普遍认为这次购并是迪斯尼现任总裁迈克尔·埃斯纳的个人胜利,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笔交易中最大的赢家实际上是巴菲特。
1995年7月,投资银行家赫伯特·艾伦一如往常,在他位于爱达荷州太阳谷的别墅中举行一年一度的盛大宴会。这一宴会是美国传媒业领袖和华尔街大亨们聚会的传统场所,欢宴之后,与会者照例要打高尔夫或是乘木筏漂流以遣兴,放松之余,也不忘重新安排美国人的生活。
露面的人中,有Seagram的老板埃德加·布朗曼,6月他刚从松下手中以57亿美元买回MCA公司,支票上的签名墨迹尚未干透;还有Viacom的老板萨姆纳·瑞德斯顿,一年前在同一场合经艾伦撮合得以吞并了Paramount及Blockbuster公司;比尔·盖茨也出现了。这些巨头们碰在一起,一次轻松的散步也许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不知道他们会“散”到哪里。事情的发展也正是如此。
在饭后的闲逛中,埃斯纳撞上了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总裁汤姆·墨菲,后者正要赶去同公司最大的股东巴菲特打高尔夫。“嗨,汤姆,你觉得我们两家合并的主意怎么样?”埃斯纳问。墨菲回答:“听上去不错。我们一起去跟巴菲特谈谈吧。”
埃斯纳、墨菲和巴菲特3人随后进行了一场高尔夫比赛。加入战团的还有盖茨。到天黑时,墨菲输给巴菲特2美元,盖茨3美元,然后同意与埃斯纳下周开始谈判合并事宜。
两周后,埃斯纳和墨菲站在一起宣布,迪斯尼出资190亿美元购买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合并后的公司年收入高达165亿美元,市场价值为400亿美元,成为全美最大公司之一。具体成交办法是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与迪斯尼的股票一股换一股,另加65美元现金。
离开巴菲特,无法想象这场捉对跳舞会导致美满姻缘。考虑到埃斯纳的个性,一位熟知交易过程的高级经理说,巴菲特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埃斯纳身上的某些东西是墨菲无法容忍的,但巴菲特却能相安无事。”巴菲特再次显示了他无与伦比的才能:他能成为大亨们之间的润滑剂,同时,他总是能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方。
地方合适就不必说了,时间合适有多种表现。墨菲年届70,早想摆脱公司的日常管理,但又想在下场前有一个胜利的结局。埃斯纳从前只考虑出节目而不操心播放的事,却一天天发现传媒业的规则在改变:必须把节目制作与播放都抓在手中。
财务状况也出奇地好。迪斯尼和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上一年都大幅盈利。强劲的经济势头、低利率和两家公司厚实的资金流量都使在4年内扫清因兼并而积聚起来的100亿美元的债务成为可能。
如果说巴菲特只是像一般的投资银行家那样,从这笔巨额交易中收点中介费,那么事情也许还不会让人多么吃惊。问题是巴菲特拥有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13%的股票。通过把公司卖给迪斯尼,巴菲特不仅把钱投进了一个比广播公司更稳定的大公司,从而更多避免了投资风险;而且,当年他在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3.45亿美元的投资现在已增值为23亿美元。人们不难看出巴菲特在《福布斯》的富翁排名榜上节节攀升的原因所在。想赢吗?办法很简单
在他还是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一个小男孩时,巴菲特就期望自己成为一个杰出的人,一个富翁。他拥有的第一项财产是一个镀镍的钱币兑换器,他骄傲地把它别在腰带上。5岁的时候,他在家门口摆了一个小摊位,向行人出售口香糖和柠檬水。朋友回忆说,巴菲特并不想挣几个零花钱,而是想发大财。
上小学时,巴菲特到高尔夫球场去搜寻可卖掉的高尔夫球。他还常到赛马会寻找人们无意中扔掉的获胜彩票。学校放暑假时,他到祖父的杂货店里批发汽水,然后挨家挨户地去叫卖。早晨,他要发送500份报纸,一个月可挣175美元。这一数字正好与一个上班的成年人所得相等。他专心攻读的书就是《赚1000美元的1000种方法》。以后,他像其他男孩迷上飞机模型一样地迷上了股票。他关注股市上下波动,绘制股市走势图。11岁那年,他第一次涉足股市,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买了3股“城市服务”股票,给他带来了5美元的收益。14岁时,巴菲特拿出自己1200美元的存款投资在一块40英亩的农田上,然后把它租给了一位农民。到21岁,他已从自己的各种投资活动中积蓄了9800美元。
巴菲特就这样开始了他的金钱生涯。他发誓要在30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如果失败的话,我就从奥马哈最高的建筑上跳下去。”
他永远不必这么做。“在人类投资史上,没有谁能与之相比肩,”《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罗杰·洛文斯坦说,他刚刚完成了一部巴菲特的传记,由兰登书屋出版。根据洛文斯坦的调查,1956年一位把投资交给巴菲特管理的投资者,如果他原来出的钱是1万美金,今天已涨到了大约9500万美金。
巴菲特玩钱的惊人本事是哪来的呢?
巴菲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华顿学校读了两年书后,转到了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学习。他一边打工一边钻研企业经营和金融。后来他又转到了哥伦比亚商学院读书。在那里,他学会了如何去投资。
这就是著名的本杰明·格雷厄姆教授讲述的那一套,即按系统有理的原则投资股票,而不是借助投机去炒卖股票。格雷厄姆主张,应仔细研究上市公司公布的材料,集中关注公司的收益、财产和增长情况,从而掌握它市场价格背后的真正价值。此后应采取这样的方法,当该公司的股价低于其价值时,就把这种股票买进。要相信市场的走势会纠正其价格偏离程度。按巴菲特的话来说:“当他人害怕时,你应设法对它感兴趣,当他人蜂拥而至时,你要小心提防。”
办法是如此地简单。“巴菲特把股票市场看作一个某些公司有时会打折出售自己的地方,当他发现有降价品的时候他就买进,并把它们握在手中耐心等待机会,”洛文斯坦说,“这有点像人们买房子的情景。你找到一所房子把它买下,是因为你喜欢它,想搬进去居住并希望它能升值。”巴菲特自己也说,制胜的关键不是靠把自己的股票卖个好价钱。只要买价低,卖价即使差强人意也能大有赚头。
1951年巴菲特大学毕业,他干的就是在《标准普尔股票指南》中寻找格雷厄姆所讲的“香烟屁股”,即去寻找价格低得几乎为零而以后会翻几倍的股票。1956年,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的纽约投资公司任职,他在那里把自己9800美元的储蓄扩大到了14万美元。然后他回到老家奥马哈,开办了自己的公司。
7名他的朋友和家人加入了公司。到1962年,他原先拥有的10万美元的股本已价值100万美元。两年后,他掌握着2200万美元的资金,自己拥有400万美元的财产。
现在,他拥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在可口可乐、迪斯尼、吉列、《华盛顿邮报》等大中型公司中占有相当的股份。巴菲特在华尔街的一举一动足以让华尔街的股份上下波动几个百分点。
当然,巴菲特单纯的投资哲学也并不是总能奏效。1994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利润下降了28%,源于公司投资的美国航空公司和所罗门兄弟公司经营欠佳。前者几乎破产,巴菲特不得不把价值3.58亿的股票作为坏帐处理。所罗门公司的危机甚至迫使巴菲特亲自出任代理董事长,但当他把高级经理人员的奖金由按惯例自动分发改为同效益挂钩时,不少投资银行家都拂袖而去。华尔街最成功的投资家与华尔街的传统文化发生冲突,这已不是第一次。也许巴菲特会说这就是他的成功秘诀。金钱好比游戏记分牌
对66岁的巴菲特来说,金钱有它自身的逻辑。花钱,用巴菲特的观点,不是赚钱的真正目的,钱的意义在于积攒的过程。“他把金钱看作玩游戏的记分牌,”洛文斯坦说,“仅仅为了衡量他的成功。”童年时巴菲特曾告诉一位朋友,“并不是我需要钱,而是我喜欢赚钱,看它如何一点点地堆起来。”洛文斯坦说,巴菲特长大后对金钱抱有一种虔敬的态度,好像花钱是一种罪过。
有一次,他和家人到报业大王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加州庄园观光,导游如数家珍地详细列举了庄园主人为地毯、古董等物品花费了多少多少,巴菲特听得非常不耐烦,对导游咆哮说:“不要讲他怎样花钱,讲讲他是怎样赚钱的。”
汽车、房子、古董对巴菲特都无所谓。他至今没有豪华汽车,也没有专职司机;没有任何艺术品,办公室里没有电脑等现代工具。他做生意的工具就是一架私人飞机,住的是1958年花3万美金买下的普通房子。他在加州海滨拥有一所别墅,可从来不在海边休闲,而喜欢躲在屋里工作。“海滨的景色美极了,”大女儿苏珊说,“可他从来都视而不见。”
巴菲特对儿女们也同样地把手攥得很紧。苏珊怀孕时,需要3万美元扩大厨房,可巴菲特却拒绝以当时的利率借钱给她。巴菲特的解释是,如果他是一名出色的橄榄球手,他把这份工作传给儿子或女儿将是不公平的。他赚来的钱也是如此。
当一位来访者注意到巴菲特的办公室里并没有与股票市场相连通的电脑终端时,巴菲特回答说他并不需要这东西:“我就是一台电脑。”他拥有非凡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他还有超乎常人的对股市的研究热情。
巴菲特会像小孩看连环画一样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有关公司经营情况的材料,一行一行地查看有关财务与金融的报道。他的朋友曾开玩笑说,巴菲特除了股票什么也不懂。他人向他问起投资技巧时,他的回答是,没有人会告诉你哪种股票会赚钱,你得靠自己的脑袋。巴菲特坚持独立思考的个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父亲,一个股票交易商。父亲经常对孩子们引用他喜爱的爱默森的名言:“伟大的人即是在拥挤的人群中也能保持一种甜蜜的孤独的人。”这种永远“自己扛着自己的脑袋”的想法,正是巴菲特投资策略的基石。
巴菲特的成功,使他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银行家之一”。投资银行在美国被称为金融工程师,如果说证券市场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心脏”的话,那么投资银行就是证券市场的“心脏”。美国历史学家和金融家罗伯特·索贝尔曾说过:“投资银行业是华尔街的心脏,确实也是华尔街之所以存在的最重要原因。”同时他还指出,“如果没有证券市场的话,美国资本主义也能维持下去,但是,如果没有投资银行,就不会有我们所理解的自由企业资本主义。”
也许索贝尔的话有些言过其实,也许今天的投资银行家已不像他们的前辈(如J·P·摩根)拥有几乎无所不能的巨大的经济或政治威力,但只要资本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还离不开金融中介,投资银行就势必要在证券市场上发挥核心作用。
投资银行家常常被比喻为“猎人”,与规范的“农民”不同,他们要去主动寻找市场机会,要熟悉众多猎物的习性,更重要的是,要有不管收获多少都能坚持不懈的心态。用这些标准衡量,巴菲特无疑是一个出色的“猎人”。
采取旧的搞长期投资的方式就是巴菲特致富的成功之路。有趣的是,他和新崛起的靠高新技术致富的盖茨是很好的朋友。两人去年还曾结伴到中国休假,盖茨甚至在《财富》杂志上为巴菲特的传记写了一篇书评。其中说,巴菲特尽管奇才过人,却从不投资技术股票,原因是他喜欢那些他提前10年就能算出赢家的投资,而对技术公司这样做是根本不可能的。不幸的是,盖茨惋惜道,技术没有边界。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企业都会被技术浪潮所席卷——尽管投资可口可乐和吉列仍会是安全的。 华尔街股票投资美股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