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观察(15)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地球村观察(15)04月2日,黎巴嫩与以色列终于达成协议,4月27日凌晨4时起,双方终于停火,结束了16天的军事冲突。自4月11日双方发生冲突,黎巴嫩方面16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50万人沦为难民;以色列方面同样也多有伤亡,双方都造成至少1亿美元的损失。

这次以色列对黎巴嫩的打击,是以色列自1978年以来对黎巴嫩采取的第4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叙利亚大约有4万军队驻在黎巴嫩,实际上从政治上控制了这个国家。而真主党的思想体系来自伊朗,黎巴嫩总理拉菲克·哈里里表示,只要以色列占领着黎巴嫩南部的土地,他的政府就管不住真主党。

这之间似乎构成了一个怪圈:因为只要以色列不能保证撤出他自1978年以来占领的边界地带,真主党就要实施他们的抵抗计划。叙利亚一直把真主党作为与以色列谈判,让以色列交回戈兰高地的筹码。而真主党对以色列北部的袭击,又使以色列借机通过对真主党的反击,来对叙利亚与黎巴嫩施加压力。

黎以冲突的解扣依靠的是各大国紧锣密鼓的外交调解。冲突发生后,美、法、俄和意大利等国分别派出代表团,法国外长德沙雷特、俄国外长普里马科夫、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争先恐后地穿梭于两国之间。对调解黎以冲突的热心,其实充分显示了大国对这个地区利益的关注。在延续了16天的冲突背后,大国对权益与位置的争夺其实更发人深省。

4月26日是以色列的独立日,佩雷斯在利用这次对真主党的打击,不失时机地扮演了一下强硬的角色之后,终于宣布这次停火协议是以、黎、叙三国边界协议的某种草案。哈里里也认为,停火协议给黎巴嫩以后再发生类似冲突关闭了大门。但中东的危机其实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只要边界领土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真主党就不会放弃他们的合法权利。而美国和以色列正在共同讨论打击伊朗日益强大的核能力的可能性。目前,以色列各派政治势力的关注点都转向了即将临近的大选。对于中东和平来说,这次大选确实至关重要。但无论以色列的政治格局,还是以色列和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前景都不容乐观。全球:旧金融体系面临崩溃?

随着金融领域与实际的经济领域越来越游离,金融专家似普遍认为全球的金融体系充满危机。以外汇交易与进出口贸易的比例为例:1970年严格的固定汇率体制崩溃之前,世界外汇流通量为2.9万亿美元,世界贸易额为5930亿美元,外汇交易是实际贸易额的5倍。到1981年,外汇交易额已经是1970年的24倍,其增长速度比实物贸易额增长速度快4倍。以实际经济领域(制造业)和主要投机交易领域(不动产和金融)投资为例:1948年,制造业投资总额22亿美元,不动产和金融投资总额5.94亿美元。到1960年情况逆转,后者上升为25亿美元,前者仍只有22亿美元。从1984年始,在不动产和金融领域的投资不仅超过对制造业投资,而且超过对全部实际经济领域投资。再以实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签订的合同数为例:1973年签订2500万个期货交易合同,金融方面的期货交易合同只有42.5万个;到1983年,金融方面的期货交易合同已达5300万个,只比当年农业签订的交易合同5800万个略少一点。1993年,金融方面的期货交易合同已上升为2.16亿个,而农业方面的合同基本上没有变化,为5700万个。

目前,真正通过实物的金融交易量还不到全世界金融交易量的1%,投机领域所进行的金融交易速度扩展,已导致一连串银行造成重大损失。许多金融寡头在这种危机预感下,悄悄退出金融市场,开始积累原材料。1995年上半年,日本的各种巨头一共进口165吨黄金,比1994年的进口量多一倍;1995年4月,一个不知名的买主购买了777吨白银后又购买了2331吨,这个数量等于全世界白银年产量的1/6。而每吨小麦的价格在一年内已从80美元上升到185美元,自1993年以来,铜和锌的价格同样也上涨了一倍。

全球金融体系的畸形发展,以德国席勒研究所所长的说法,已如一场世界范围的森林大火。这种畸形发展的结果,有可能迫使银行旧的运转体制出现全面的崩溃。法国:正在埋葬戴高乐将军?

4月23日,法国宣布,它愿意加入北约的“新军事机构”,只要这机构能适应冷战后欧洲的现实。1966年,戴高乐因为北约成为美国主宰欧洲的工具而带领法国退出北约,立足于建立本国防务战略。戴高乐之后,经历德斯坦的7年和密特朗的14年,美国主宰欧洲的局面似乎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希拉克上台后,多少重新继承了戴高乐的意志主义,正在逐步加强法国与美国抗衡的强硬立场。

法国与北约重建友好关系,被有的评论认为是“正在埋葬戴高乐将军”。实际上,希拉克带领他的法国重新考虑加入北约,目的是推动北约一体化军事机构的改组。希拉克上台后,首先宣布进行最后一系列核试验,以提高法国核武器水平的方式向世界显示法国的立场;第二步是迅速改革军队,实行职业化及推进欧洲共同防务;紧接着在阿拉伯问题上迅速表明自己的大国立场,强调黎巴嫩不应成为中东和平的牺牲品,认为叙利亚应收回戈兰高地,认为对伊拉克的制裁不应是无休止的。法国已时时处处刻意表现出对美国的抗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法国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重新进入北约,动员它的欧洲伙伴,坚持欧洲的立场。

与戴高乐的想法一样,希拉克也认为欧洲建设应从政治入手。因为失业与经济增长乏力阻碍了希拉克的国内改革,使他把发展重心转向国际舞台。在亚洲,在阿拉伯,在东欧,他都在急匆匆地确立他的角色定位。法国这种急切地要与美国争势力范围的举动,正在越来越引起美国的恼怒。在冷战以后多元格局中各自的定位,美国一直希望由它来制定与实施规则。法国要是以改组的调子迈进北约,势必在北约内部造成新的利益分割。6月在柏林举行的审议北约指挥机构的会议,大约不会开得轻松。世界:核安全首脑会议后会更安全吗?

4月16—20日,8个大国的首脑在莫斯科就核安全问题进行最高级会晤,发表了宣言和抵制非法贩运核材料的纲领。这次会晤以切尔诺贝利事故10周年为背景,主要目的是7国集团要加强俄罗斯及东欧地区的核安全控制。

5年以来,7国集团为控制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的核安全,已花费了数十亿美元。这其中,美国起着带头作用,它提供大量资金帮助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用于运输、贮存和销毁核武器。1994年美国秘密地以1千万美元从哈萨克斯坦购买600公斤的高浓缩铀,随后又在俄罗斯的乌拉尔山投资兴建一个核贮存基地。俄罗斯武器级铀的40%将贮存在那里。而欧洲联盟则把主要力量放在帮助加强民用核安全方面。自1991年以来,欧盟已向前苏联地区和东欧国家提供了5亿多美元,其中的4亿美元给了俄罗斯和乌克兰。7国集团为防止参与过前苏联核事务的科学家外流,以高价出卖他们的技术,1994年投资7千多万美元在莫斯科建立了一个国际科学技术中心,该中心可在一项为期3年的就业计划中资助差不多1千名科学家继续留下来工作。7国集团还投资帮助俄罗斯加强打击核材料的走私,并准备筹集30亿美元,以帮助乌克兰在2000年以前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这次最高级会晤就加强核不扩散和裁军、提高核安全水平达到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但前苏联解体后核材料的真正控制,前景仍不容乐观。目前,一些危险的、过时的反应堆仍在东欧和前苏联国家运作;尽管各国均采取严打措施,核材料的走私贩运情况仍日益严重。据国际研究机构估计,如尽快关闭苏联时代最危险的反应堆,大约需要200亿美元。而前苏联解体后的管理失控,已使部分核材料流落民间,核材料与核资源都可以卖到高价,从根本上制止其走私贩运并非易事。

值得思考的是,那些天天都在关注核扩散的世界大国从来都没有放弃或减弱过自己的核力量。其实,只要这世界上还存在霸权,只要核能源能卖出好价,根治核威胁大约都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地球村观察(15)1一些被人们遗忘的疾病正以惊人速度蔓延。比如未来10年内,世界卫生组织预测会有3亿人感染结核病,3千万人会死于结核病。而霍乱的病例目前已增长了8倍,仅欧洲就有5.2万人感染上白喉,1500人死去。其它如性病、艾滋病、来自非洲的埃博拉病毒,都在迅速传播。

传染病的流行,与全球的环境日益恶化极有关系。据世界环境规划署4月21日为“世界地球日”而编纂的一份资料,目前热带森林正以比10年前快50%的速度消失,有5%到20%的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威胁,世界上有12亿人口缺少安全的清洁水供应。尽管工业化国家的空气污染有所减弱,但世界范围内的空气污染却在增加。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监察的约54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污染极其严重。

人类一方面无视环境正在一步步日益恶化,仍在不断地争夺资源,另一方面在现代科技能力的保护下,自然的生存能力又越来越低。自然生存能力降低的人类,只能依赖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繁复的药物来抵御疾病。据统计,世界药品1995年的销售量增长5%,达到创纪录水平,在世界最大的5个国家药品市场,美国的销售额上升了10%,达547亿美元;英国上升了9%,达62.5亿美元;德国上升了7%,达165亿美元,法国上升6%,达151亿美元;日本上升了8%,达264亿美元。

据了解,有4类药的销售增长最快,它们是:1.抗感染类药,1995年增长13%,达147亿美元;2.呼吸系统类药,增长13%,达142亿美元;3.神经系统类药,增长12%,达180亿美元。在美国,这类药增长了14%,达96.9亿美元,成为美国销量最大的药。4.治疗血液疾病的药,增长13%,达78.6亿美元。

人类依靠着药物来调整生理机能甚至心理机能,抗拒疾病,抗拒衰老。无法脱离药物的人类的自然生态实际是越来越脆弱。药物在保护人类健康地生存的同时,其实也在不断地改造着人类。

(本栏主持:林希) 国际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