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今天怎么做父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何志云
在中国做父母,这是一个老题目了。记得鲁迅先生就写过文章,批评一些父母管束孩子过于严厉,把孩子弄得低眉顺眼,没一点活气。把孩子当大人教,把大人当孩子管,从古至今,中国似乎总不脱这样的格局。
但是现在想说的,是今天的父母也确实难当。“子不教,父之过”,孩子出了问题,父母就难咎其责。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那标准却由不得父母。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最后有幸还读了大学甚至研究生,评价孩子好不好,从来有一系列的标准在那里放着。不光是标准,还有和标准一起来的前程。这样的标准和前程就像模具,学校就成了一部机器,按部就班地力求把孩子“磨”成标准化的部件。父母除了配合,还能怎么办?
问题还在于,不少父母实际上深知这种“磨”人的弊病——他们就曾这样被“磨”了十数年。教育主管部门也不是不知道,他们也不断在呼吁要“改革教育”——看到才进幼儿园的孩子背着手像个木偶般正襟危坐着,就想告诉孩子这样俯首贴耳完全不必;但是喜形于色的孩子告诉父母的,正是他坐得直坐得符合老师的标准所以评上了好孩子得了颗“红五星”。孩子如果按照父母所说的,真的“不必”起来,第二天恐怕就得罚站罚不准跟小朋友们玩,最后还得个“坏孩子”的名称抬不起头来。当父母的这时能够怎么办?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这是一条崎岖的越来越窄的小道,只有孩子们在独自面对、承受着各种压力,包括“好孩子”和“坏孩子”的站队。父母实际上帮不了孩子什么忙。帮不了什么忙的父母,如果对孩子沿用的是和学校一样的标准,事实上就成了学校、社会“联合同盟”的一部分。父母不是不爱孩子——在这里,提倡“献上一份爱心”一点没用——他们爱着呢,只是越爱就越是没办法。
但是,学校乃至父母对孩子真有那么大的“生杀予夺”的权利么?这一“联合同盟”为孩子设就的种种标准、约束和要求,究竟有多少合法性?这么看来,《谁愿当坏孩子?》一文换过一个角度——换成孩子的角度——那么,应该提出来的问题是:
孩子们具有怎样的权利?
孩子们当然是有自己的权利的,可惜,他们具有怎样的权利,大人们从来没有关心过,更谈不上认真去想一想。比如,一个孩子是“好”还是“坏”,标准可不可以由孩子们自己讨论后提出?再比如,“学习成绩”进步还是退步,在对一个孩子的总体评价上究竟该占多大的比重?与看来“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孩子交朋友,是不是孩子自己的事,学校和父母有没有权利干涉?老师、学校和孩子之间,到底该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当然,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学校、父母可以听之任之。毫无疑问,孩子们必须得到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帮助,但是,种种教育和帮助,只有在确立了孩子们应该具有的权利以后,才能同时确立平等而正确的方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归根结底是平等的。“我们怎么当老师”或者“我们怎么当父母”一类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我们怎么当孩子”这一问题以后,才能得到解决。
小B的母亲有内疚,不是由于“爱心”不够——她实在太爱她的儿子了。也不是完全做错了——在她看来,要不是她断然断绝儿子和小A的来往,儿子不知道会怎样退步——而是没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的同学——小A。她完全可以用平等的充分说理的方式,来面对儿子连同小A。如果说,人类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总觉得自己是万物之灵长,对自然界可以随心所欲,现在,在自然界的报复下开始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那么,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则是认为自己对子女的成长不仅负有责任,而且那成长也该由他们来代为包办(瞧瞧周围有多少父母恨铁不成钢,用集中营的方式,强迫子女学这学那),小B的母亲现在收获的,就是这一错误结出的苦果。
回过头来,没有哪个孩子出生以后成心往“坏”路上奔。孩子假如真的出什么问题,那责任多半在于成人——学校和父母。而那原因,恐怕差不多全在于“爱”——包括“爱”的目标和方式,而不大会在于平等。这么来看,“我们今天怎么做父母”,确实还值得每一个父母想一想,议论一番。 育儿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