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装业:价格居高不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皮昊 摄影·庄海燕
“让利”让出了什么?
让利作为一种商业促销手段,在服装业中司空见惯,商家往往会因服装过季、款式过时、质量残次等原因,将存货以低价抛出。在国外,每逢圣诞节前后更是让利高峰,善于精打细算的人们持各种优券奔波于各商场之间,疯狂购买平时难得一遇的便宜货。
今年元旦春节期间,北京服装业也刮起了一股让利销售风潮,其波及面之广,让利幅度之大,消费者反响之强烈均为过去鲜见。
贵友商厦是京城各大商场中率先打出让利牌的,从元旦开始,全部商品一律八折酬宾。此后“蓝岛”“百盛”等大小商场也纷纷挂起让利招牌,让利销售风越刮越猛,直至正月初五,隆福大厦索性报出了“全部服装一律五折优惠”的低价。时值3月下旬,这轮让利风仍未平息。北京街头大小小的服装店里还是到处可见“七折优惠”的纸条。有趣的是,在西单一家服装店的价格标牌上竞由上至下写着5个越来越小的价码,除了最末一个另外4个价码全给打上大红叉,活像是记录这次让利风潮的晴雨表,人们从中不难看出让利销售的波折。
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今年京城的“让利销售”风与过去的“打折”不同:在时间上并非淡季,而是处于元旦春节之间的购物高峰;过去“打折”多少带点处理次品的味道,而今年让利销售的商品仍有质量保证;影响面也较过去广得多,大小商家竟相“让利”,不只是个别商家的行为。
让利销售给予了商家良好的经济回报,昔日门庭冷落,今日顾客如云。继“贵友”借率先让利之“利”达到创记录的日销售额之后,各商场的利润也节节攀升,一扫以往亏本经营的阴霾局面:于是,有些人士把此次“让利”风看作商业部门开始找寻诚信兴商之路的一个迹象。但另有一部分人,却也从这不正常的大折价中看出了服装高得离谱的价格。
赵女士去年11月在王府井的协和百货花1100元给丈夫买了一套标价1360元的毛料西服,可3月12日她再次到这家店里时,却发现同样一套西服现在只卖到600元,如此悬殊的价格差异使她目瞪口呆。她说,“400多块钱对我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商店这样做,我以后还哪敢上这儿买东西?”
事实上,貌似慷慨的打折让利其实并不会让服装店亏本。薄利多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现在许多商家的利润加得,打上两三折根本就不在乎。按在西单经营服装店的张先生的说法,商家普遍采用先标天价然后再降价大甩卖的办法。“来我这儿买衣服的人一般能砍掉原价的20%就很满足了,剩下80%的价格中利润仍很诱人。”据东城区工商局透露,王府井某商场标价5188元的香港产进口皮服实际上是从浙江乐清一家小厂进的货,商场加价50%-60%之后,再对外声称5折优惠。
难怪一位小姐站在北京裕华商场门前说:“降价的衣服的确很诱人,但我不知道到底值不值。”
这样的让利风造成的是消费者心理失衡,给企业和品牌信誉都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服装界人士对此痛心疾首。北京红都集团副总经理刘泽认为,在国外,商品的价格制定和降价销售的幅度都不能随心所欲,都要服从市场的管理而我们的管理力度不够,商店之间的价格浮动幅度就太大,更不要说一些不法商人的非法暴利经营了。价格管理是商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他呼吁成立商业协会,规范市场行为。
服装价格如何定
有人不满于服装市场的价格,在北京繁华大街上随意拉了100位行人要他们对服装价格进行评价。结果其中70人表示“不太合理”,有63人认为价格偏贵。
张小姐毕业于纺织工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现在武汉某服饰公司就职。谈到如今服装的价格时,她说:“原来当学生时,我从来是上街去买衣服,现在倒常常是自己裁衣服。不是我买不起,而是那些价钱实在太离谱了。尤其在我们干这一行的人看来,有些衣服卖得简直是宰人。”
“宰人”是消费者对某些服装业以高价牟利的共同感受。那么宰取顾客的刀在谁那里呢?
服装从生产出面料到穿在消费者身上,要经过几个加价环节,不过主要还是集中在服装生产厂家和服装经营者这两个环节。行内人士介绍:服装厂家生产成本包括面料、水电费、人员工资、生产设备的损耗等。生产厂家现在一般在生产成本基础上加价一至二倍再进入商场。服装厂购买面料辅料通常依靠贷款,生产出成衣后交给商店代销。由于生产厂家身上压着资金,加上贷款利息和积压的产品,就不会有多少利润。如果厂家把批发价定得过高,零售价跟着上扬,衣服就更没人买,一积压就有退货,到头来工厂更吃亏。北京一服装厂生产一套女式呢大衣成本在130元上下,厂方标定的批发价从来没有超过300元,而在该厂门市部销售的这种女式大衣售价也不到400元,比市场上的零售价至少低150元。因此服装生产厂并不希望服装价格成倍地上涨,把自己的中档产品变成“高价”服装。
由此看来,服装业中宰人的刀还是操在经营者手里。
北京某服装厂生产的高档西服,每套生产成本600元,批发给商店是700元,但该厂的人转遍京城发现零售价就没有在1400元以下的。更离谱的事有的是,去年杭州一家商场摆出一件标价46万的进口皮衣,被当地新闻媒介报道后引起社会关注,有关质量监测部门鉴定后,认定那件皮衣充其量不过四五万元。
服装售价问题何以如此严重?北京某著名商场的一位服装经销者这样认为:“现在的服装市场变化快,风险大。我每次进货全凭眼力,跟‘赌博’似的,弄不好就得赔。服装加价幅度由进货量和进货费用定,量小费用就高些,定价也相应高些。”尽管如此,他仍承认他卖的衣服在进货成本的基础上至少要加价60%,如果是新款流行式样的就会加得更高些。他最后还感叹,“现在服装生意没有前几年好做了。”
市场的风险性使服装保持了高价位,人为任意抬价更使服装价码居高不下。北京安定门天元百货商场一件原本标价188元的广东产女式西服,没过两天就蹿到238元。经营业主对此面不改色:“这种衣服别人都卖250元,我只卖188元是不是太低了点?”
服装暴利何时止
尽管消费者对目前服装业价格过高十分不满,但能够让他们寻求到的帮助仍少得可怜。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因服装价格问题,曾向消费者协会咨询和投诉,但由于北京没有反暴利法规,所以消费者协会也是束手无策。
日前,国家计委对牟取暴利行为作出界定,即“生产经营者通过不正当价格行为获取的超常利润。”并对8种不正当价格行为制定了“处以非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或10万元以下”的重罚措施。其实早在1994年2月上海市物价局就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地方性《反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此后江苏、辽宁、宁夏、天津也出台了相似反暴利规章。1995年8月,河南还通过了《制止不正当价格和暴利条例》。
随着一些地方性反暴利法规出台,服装业及其他行业中的不正当价格行为有所遏制。但经济界人士指出,我国服装业价格过高以至于牟取暴利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市场行为不够规范。国外服装销售业规模大、信息灵、市场定位准确,完善的市场机制保证了服装业良性发展。销售业毛利率一般在25%左右,即可让经营者得到可观的经济回报。我国情况恰恰相反,市场化程度低、规模小,信息不够灵通,经营者盲目性大。加上一部分人不顾规则地“游戏”,使服装市场陷入混乱。销售业毛利率比国际行情高出一倍以上。
因此从长远看,要改变服装价格现状.不光要狠打非法经营中的暴利行为,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而且应从根本上着眼于改革价格形成机制,把“成本+利润=价格”改成“价格-利润=可以容许的成本。”使服装经营者不是根据自己所要求的利润高低制定价格,“我想要多少就是多少”,而是根据社会可以接受的价格制定成本,从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入手,在正常价格之内寻求合理的利润。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