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万亿元意味着什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张文天
惊心动魄的“2.10”
成都人疯了!2月10日,该市销售的2000万元社会福利彩票几乎在瞬间被成都人风卷残云般抢购一空。那日清晨,四面八方的滚滚人流涌向彩票发售现场——成都市体育中心,不久便秩序大乱。失控的汪洋人海决堤般地冲向彩票,冲垮了为售彩票临时搭建的铁棚架,推倒了篮球架,踏毁草坪……后经2000余名武警公安及有关人员的全力疏导,惨案才幸免发生。事后,一位销售彩票的小伙子不无惊悸地说,8时30分到8时55分,他的4万张彩票被一抢而光,很多人一买就是5盒、10盒……真有钱呀!
的确,姑且忽略博彩、投机所带来的巨大刺激性,也暂不考虑成都人所特有的“爱热闹心理”,2月10日那疯狂的一幕所提示给人们的一个事实就是:人们有钱!统计表明,去年成都市居民的人均收入为4700元,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去年该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较上年增幅达27%以上。但是,如果把成都与众多更发达的城市比较,其人均收入就又算不得什么。从居民储蓄存量看,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信息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达2.97多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了8000多亿元,增幅又远在成都人均水平之上。即使如此,蓉城疯狂的“2.10”已经让人领教何为惊心动魄。当地有人出言,再卖1亿元彩票,成都人照样有钱来买!于是,人们不禁想到,成都尚且如此,那么全国呢……
北京,销货一贯火爆的蓝岛大厦前,同样是社会福利彩票,特等奖同样是小轿车,人数不多的购彩者拿着一二张小额钞票试试手气,中与不中大多付之“哈哈”一笑,与成都的血腥搏杀气氛形如天壤。北京人并不是没有钱,人均10000元以上的存款名列全国前茅。关于这一“疯”一“静”开掘起来恐怕可另写一篇长文,这里只想借此表明,前者向人们警示了一种可能,中国老百姓是有钱了,一旦他们看中了目标,或感到有必要把存折变成钞票投向市场,将会产生何种景象;反之,则相安无事。
确有“笼中虎”
1994年年底,各新闻传媒爆炒一个数字——2万亿存款。就在这一年里,全国新增储蓄达到6000多亿元,超过1992、1993两年新增储蓄存款之和,昂然跃上21000多亿元的高台。去年这势头更有增无减,到年底已直逼3万亿大关。
那么这3万亿元意味着什么呢?我国国有资产所值约为4万亿元,也就是说,以现在的增势,要不了多久,居民储蓄额就可以买下整个国有资产;据粗略统计,3万亿元储蓄几乎占银行整个资金来源的一半,约等于5万多亿元银行贷款余额的60%;1978年,我国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只有21元,而现时的3万亿元如果平摊一下,人均额已近2500元……
面对这高通胀背景下的高储蓄增长,专家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持乐观态度者认为,虽然储蓄的增幅一年比一年大,但大体上平稳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此外城镇和乡村的居民存款基本上是同幅度增长。再有定期存款在储蓄总额中一直保持70—80的绝对优势比例,同时,国库券、银行担保债券的发行量也保持攀升势头。这些既表明了人们对改革前景的信心,也壮大了银行的资金实力,有利于缓解和解决当前面临的资金短缺难题,加速了货币回笼,减轻了因流通中货币过多对市场物价造成冲击。这是件喜事。如果说有“笼中虎”的话,那是只“益虎”。悲观者则更多地指出,银行的钱已成为威胁金融市场的“笼中虎”,一天天“加肥”,资金风险势必增大;另一方面,大量货币资金流出物质产品流通领域,导致大批消费品积压,进而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要紧的是,一旦市场发生风波,“笼”关不住“虎”了,那是要伤人的。
无论褒贬,有一个基本的道理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庞大的居民储蓄,只是把当前的一部分社会购买力暂时推延到未来一定时期实现,反映的是潜在的社会需求。“笼中虎”是客观存在。那么我们有必要好生调教它,扬其“善”性,抑其“恶”性,更要避免其呼啸而出。这前提就是要认清这只“虎”。
亿万“养虎员”
手里有了余钱,才能往银行里存。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这十几年,我国经济以平均9.3%的速度递增,人民收入在大幅度增长。据权威机构统计,去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000元,比上年增长26%左右;农村人均纯收入1.465元,增长20%左右。不过,只要稍做比较,就会发现,城乡人均生活费收入的增长幅度远低于居民储蓄的增长幅度,如1994年储蓄额比上年增长41.5%,去年又比1994年增长38.9%。
郑大娘退休多年,她告诉笔者她存折上那不到两万元“定心钱”中有一半以上是从70年代就存上的。她说彩电、冰箱都有了,退休金够吃饭,钱不存着干嘛!
张氏夫妇都在北京一所大学教书,两个人工资加起来也就1400元。两个上大学和高中的女儿是不小的负担,他们早就想买电脑,那套老家具也该换了,但银行那点积蓄是无论如何不能动的,还指望女儿出国呢,少不了花钱的地方。他们明白通胀率在存款利率之上,那又怎么办呢?
被称为“破烂王”的小王买卖旧报纸,收入绝不在教授之下。他家在河北农村,为把老婆孩子接到北京拼命攒钱存钱,每个月都往银行跑。他也知道钱“毛”,但毕竟钱从银行里取出来的时候比放进去的时候多。
随意从身边取几个例子,即可从某种程度上看出居民对银行的依赖,尽管都有几分无奈,但选择却是最终的。中国人民银行1995年8月在全国34个大中小城市同时进行了第15次城乡居民储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加放缓,存款分布地区、行业差别仍然突出,但人们在回答“买东西、存钱哪个合算”的问题时,有近60%的储户认为存钱合算,人数远高于认为买东西合算的人数。在问到“若利率不变,您的选择”时,62%,的储户选择继续存钱。而这几年存款利率实际为负数。去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统计结果: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70年代至今一直高居世界之冠。这些都说明,我国大部分居民仍然以传统的存钱心理为主。在家庭基本建设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大件购置齐备,而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再加上今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住房改革、教育改革、抚育子女、生老病死等多种因素以及保值贴补率的出现,百姓就更有理由增加储蓄,以提高应变能力。去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两万户居民储蓄心态问卷调查显示,在居民的储蓄动机中,买房建房的占11.5%,攒子女教育费的占13.8%,养老金占7.3%,防范意外事故的占5.5%。而炒股等股资渠道较之储蓄,在国人看来,则显得技术性较强、风险也大,远不如存银行来得安全、方便。
如何看待“注水虎”?
3万亿元之中,居民储蓄无疑占了很大的比重,但切不可将其都视为老百姓的结余钱。
前不久,笔者到银行取钱,见一对20岁左右的年轻人刚从银行营业员手中接过厚厚的几叠百元现钞。他们前脚走,营业员就笑着对另一位同事说了句:“公款私存”。后来,我还直纳闷,他们怎么知道是公款私存?
据披露,这几年一股“公款私存”的暗流悄然涌起,并迅速蔓延开来。这使得储存款余额有了很大水份。一项对山东、江苏、浙江省金融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公款私存所占的储蓄比例已达18.7%,某专业银行所辖的十几个储蓄所,竟全都存在公款私存的现象。
自1994年起,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步子加大。“存款立行”,各行储蓄竞争日趋激烈,不少银行片面追求高指标,为了招徕顾客,奇招迭出,展开“储蓄大战”,不少储蓄承包人员热衷于拉公款顶充储蓄,扩大余额。结果是银行职员得奖金,存款人得好处,国家受损失。加之金融管理滞后和一些企事业单位出于结算逃债、逃避银行监督和私设小金库的特殊需要,钻储蓄原则的空子,以储蓄所作为其现金的“出纳”部门。
去年来自山西沁源县的一项调查则反映出储蓄发生变异的诸多表现:转帐已成为储蓄来源的主渠道,存入储蓄所的款项已由现金占主流变为转帐占主流,存入资金也变为主要是经营性资金而非节余款。它主要是为套取现金而存入的,不是暂时不用而是马上要用的经营性款项。由此而来的结果就是,储蓄支取越来越多地体现为现金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储蓄的大幅增长是水份很大的。据业内人称,这类现象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从上述情况看,“注水虎”之说虽有言过其实之嫌,但至少说明了3万亿元中的“水份”确实是不少的。也可以说“笼中虎”实际并没有它看上去那么壮实、肥大。因此,一方面在统计分析口径上,不应将储蓄完全归入用于消费的款项;另一方面,要警惕“假净增”、“假平衡”、“假繁荣”以及由此造成的银行对资金的监检能力变弱,金融形势分析失常,对企业经营活动调节能力下降,使国家经济综合部门难以正确估价居民和社会购买力等等不良影响。
一家大报在一篇谈及如何看待3万亿元的高额储蓄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一旦宏观环境发生变化,原来回笼的一部分货币就有重新出笼的可能。不过,只要继续保持政治、经济的稳定,采取积极的对策,高额储蓄并不构成现实的危险。”的确,我们不必过分惧怕“笼中虎”,但又确实要在方方面面“善待”它。上面引的那段话所设的“不构成现实的危险”之前提,字数不多却涵盖甚广、蕴意甚深,实在是蛮苛刻的。人们还没有忘记1988年那场商品大抢购,刚刚发生的成都“2.10事件”也在警醒我们——不要因为我们的过失激怒了那只可能会导致危害的“虎”。 储蓄银行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