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对资源压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图·张宝秀

中国面对资源压力0

我国资源浪费严重,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场荒芜

从资源总量看,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

众所周知,我国的领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在这约合144亿亩的土地中,有耕地面积15亿亩,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将近7%,仅次于俄罗斯、美国和印度,居世界第四位。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为12%,有林地17.3亿亩,占世界总量的3.4%,仅排在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和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五位。草地约43亿亩,占世界的9%,次于澳大利亚和俄罗斯,位居世界第三。河川径流量2.6万亿立方米,占世界5.6%,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尼,居第六位。中国的动植物种类也非常丰富,大约占世界种数的10%以上。近海渔场约占世界优良鱼场总面积1/4,发现鱼类1500多种,居世界之首。在全世界已知的150多种有用矿产中,中国已探明储量的达130多种,其中钨、锑、铋、钛、稀土、硫铁矿、菱镁矿、萤石、重晶石、石膏等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锌、锡、汞、煤、铝、硫、磷、石棉、滑石占世界第二、三位,镍、铅、铁、锰、铂族等占世界第四、五位。若按45种主要矿产储量的潜在价值计算,中国占世界的14.6%,居世界第三位。

总之,我国经济发展所依托的主要自然资源,就总量来说,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称得上是地大物博。

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看,中国资源却并不丰富

中国虽然资源总量较有优势,但由于人口众多,主要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普遍较少,几种基础资源的人均数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国土面积较大,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7国中,仅优于印度,远远不及其他5国,而且还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仅为美国的1/8、印度的1/2;人均林地水平尤低,仅是世界平均数的13%,居世界第121位;人均林木蓄积量9.1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人均草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人均水资源量为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矿产资源也是总量多人均少,如人均矿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拥有量只达世界平均水平的1/3,相当于美国的1/10。水产品产量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但人均产量只有5公斤,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位次在100名之后。

随着人口的增加,在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均资源量将继续呈下降趋势,同俄、美、加、澳等资源大国之间的距离将进一步加大。据估计,耕地将只有0.08公顷,林地将只有0.10公顷,草地将只有0.20公顷,水资源将只有1800立方米。我国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自然生产力并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拥有的生物生产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可见我国的土地资源承受着以更高的生产力来弥补人均资源不足的巨大压力。

中国自然资源的质量

我国各种自然资源的质量差别较为悬殊,劣质资源比重较大,尤其是耕地、天然草地和部分矿产的质量水平不高。土地资源中,山地多平地少,海拨500米以下的平原、低山、丘陵只占国土面积的1/4,人类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秃山裸岩和海拔3000米及其以上的高寒山地高原共占1/3还多。而耕地中又有近一半是盐渍化、沼泽化和存在严重水土流失的低效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此外,由于山地较多,交通不便,导致运输成本高昂。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运输成本大约相当于日本的7倍左右。

矿产资源方面,多数矿种贫矿多、富矿少、适于露天开采的矿点数量不多。如铁矿石的总储量虽然丰富,但贫矿占95%以上,平均品位不足34%,可直接入炉的富铁矿石,仅占总储量的2%左右。在探明过关,尚不能利用。在全部铜矿中,含铜低于1%的约占2/3,大于3%的富矿只占0.7%,而赞比亚铜矿平均品位为3.5%,扎伊尔铜矿的中等品位就达6%。磷矿总储量中只有7.1%为品位大于30%的富矿,而小于12%的贫矿则占总储量的19%,其中以质量优越著称的云南、贵州两省,品位大于30%的富矿也只占总储量的16.5%。

我国自然资源质量水平不高这一特点,无疑加重了资源更新和开发利用的难度。

中国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

我国自然资源在数量和质量的分布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占有水资源总量的80%以上,而这一地区的耕地面积却只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6%;长江以北耕地占64%,水资源还不足8%,尤其是黄、淮、海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40%,但水资源却只占总量的不足70%。加上降水量在季节分配上的不均衡,大部分集中在六、七、八、九4个月,不仅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时常造成严重的水、旱灾害。

其他资源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与西南两个地区,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7%和75%,而西北地区林地极少。能源资源中,中国的煤炭储量在世界名列第三位,但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仅山西一省就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3。石油资源已经探明的储量主要在东北、华北和新疆。煤炭、石油都集中在北方,而水力资源偏于西南地区,东南地区能源资源则很少。中国自然资源这种分布上的不平衡,对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资源的开发、运输和利用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中国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我国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如能源使用效率平均只有30%左右,较发达国家低得多。部分国家生产1美元民生产总值(GNP)所消耗的能源量,中国的单位GNP耗能高达法国的7倍。由于我国地质成矿方面的迭加成矿作用多见,因此矿床的组成成分复杂,对有用成分的选择分类回收利用在技术上往往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有许多矿种资源的总量虽然丰富,但在一定时期内还不能不依靠进口矿产品来弥补需求的缺口。虽然生物、水等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可以自行生殖繁衍和循环利用,但在一定时期内若耗用无度,就很可能打断再生循环链,而使资源处于枯竭状态。当前,我国对海洋、森林、牧场和农田的开发利用,都已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过度问题。海洋的近海过度捕捞,已使经济鱼类明显衰退。森林资源已出现消耗总量大于木材产出量的局面。牧场的超载放牧,已引起草场退化。而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如草原及山坡地的过度开垦,已引起日益严重的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土壤是一种不易再生的宝贵资源,流失掉很难恢复。

此外,由于对资源的紧缺形势认识不足,管理不善,加上技术方面的原因,我国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浪费现象严重。如农业灌溉用水渗漏等消耗严重,使用效率只有30—35%,工业用水浪费也很严重,重复用水率较低,单位产品耗水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又如建材等原材料在加工使用中浪费较大,出材率较低。

在我们国家,资源浪费现象几乎处处可见。

中国面对资源压力1

上图:水流越来越贫乏的滦河;下图:草原基山坡地过度开垦,引起日益严重的土壤沙化

中国面临的资源压力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呈加速增长的趋势。据统计,从1950年到1980年,世界人口由25亿增长到42亿,净增68%,而同期能源消耗量却增长了4倍。主要原料来自矿业的工业制品价值增长了9倍,资源的人均耗费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这种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人口增长的速度。

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不同,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增长速度也不一样,发展中国家对常规的传统资源产品的需求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工业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国家的技术发达,对新材料的开发快,对传统原材料产品的需求相对减少,同时工业发达国家对资源利用效率较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呈迅速发展的势头,在未来几十年内,经济的增长速度将快于工业发达国家,所以对资源的需求也将较快地增加。

近年来,我国能源紧张,原材料严重短缺的现象,已反映出了资源供给的不足。随着需求的增长,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土地、北方水资源等的短缺形势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后备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尤其是后备耕地资源不足,那么,我们在占世界各国国土面积总和1/7的国土上,要满足占世界总人口近1/4的人口的高生活水平的需求的增长,无疑自然资源将面临着十分巨大的压力。 能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