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人物(1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栏目编辑:阎琦全斗焕
2月26日,韩国对前总统全斗焕的审判终于开庭。审判是秘密进行的,仅向公众发放80张入场券,票价被爆炒到250美元一张。
去年12月1日,因涉嫌主谋“12·12军事夺权”和“5·17军事政变”,全斗焕被检察当局传讯。次日,全斗焕发表声明,拒绝接受审讯,并逃往故乡陕川躲避。韩国大检察院遂于当夜颁发拘捕令,3日将其拘捕。全斗焕被关进安养监狱后,绝食26天,身体极度衰弱,只能送医院治疗,原定2月5日的审判不得不推迟。
全斗焕被捕时面临韩国检察机关的6项指控,除上两项外还有:犯有军事刑法上的非法调动军队罪、指挥官擅离职守罪、杀害上司未遂罪和杀害哨兵罪。1月13日公布的调查结果,使全斗焕又面临着收受贿赂的指控。
全斗焕1959年毕业于韩国陆军军官学校,1979年任国军保安司令。1979年10月韩国总统朴正熙遇刺后,任戒严司令部“联合搜查本部”本部长。全斗焕纠集一批包括当时任陆军师长的卢泰愚在内的将领,于12月12日发动军事政变。他派宪兵包围并占领了陆军参谋总长兼戒严司令官郑升和的官邸,枪杀了郑升和的副官以及警卫人员,逮捕了郑升和,并占领国防部,逮捕了国防部长。
全斗焕掌握了军事大权后,于1980年5月17日颁发了第10号全国戒严令,把戒严范围扩大到全国,并实际上夺取了国家的最高权力。8月,全斗焕当选为韩国第11届总统。1988年2月24日总统任期结束后,他将总统宝座移交给卢泰愚。全斗焕下台后,到寺庙当了一年多的和尚。
全斗焕在担任总统的8年时间里,曾建立了约7000亿韩元(约9亿美元)的政治资金。经确认,用于选举的资金达2000亿韩元,下台时他仍有至少2亿美元的不动产和一些银行的秘密帐号。全斗焕企图用他的秘密资金扶植亲信(接受全斗焕贿赂的政客和记者约200人),并在今年4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同当政者一决雌雄。
法庭此次审理的是对全斗焕收受贿赂的指控,对此,全斗焕予以断然否认。此罪名一旦成立,他将被判至少10年的徒刑,而对他更严厉的指控,是他的“军事叛乱罪”等6项指控,犯有这类罪行的人可能被判处死刑。审判还在进行之中。2月20日,伊拉克大叛逃的主角卡迈勒兄弟在得到萨达姆总统的同意、并许诺按普通公民对待之后,踏上返回祖国之途,不料却步入死亡陷阱,命赴黄泉。
卡迈勒兄弟携带妻儿家眷进入伊拉克海关,面带微笑的乌代在此迎候。他们被推进一辆豪华汽车,而他们的妻子却被乌代带进另一辆车子驶回巴格达。22日,萨达姆两女儿申请离婚获准。据来自中东地区的消息,萨达姆召见卡迈勒家族成员,责令他们铲除叛逆。23日,萨达姆的长子乌代领着一批枪手闯进卡迈勒兄弟父亲的家,双方发生枪战。顷刻间,卡迈勒兄弟、他们的父亲、另一个弟弟、两个堂兄弟及3名过路人(其中一位儿童)中弹身亡。随后,乌代控制的电视台报道:“卡迈勒兄弟已被其家族成员杀死。”26日,卡迈勒兄弟10岁和7岁的儿子、两个妹妹及其子女、一个妹夫被杀,另一尚在约旦的妹夫闻知此讯精神失常。至28日,乌代和萨达姆次子、总统卫队司令库塞率领行刑队继续追杀卡迈勒家族成员,已有40多人蒙难。
卡迈勒生于1958年,靠着对萨达姆的忠诚而发迹。80年代两伊战争爆发时,他加入军队,成为萨达姆卫队的一名少尉军官。一次,萨达姆亲临前线视察,突遇伊朗空军袭击,卡迈勒临危不惧,掩护萨达姆转移到安全地带。从此,他深得萨达姆器重,萨达姆将自己的大女儿拉娥黛嫁给他,并授予他上将军衔,先后任命他为军工部长、国防部长和工矿部长等要职。卡迈勒一直官运亨通,直接参与和领导了伊拉克一系列武器研制和开发计划,并在1990年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的海湾危机中立下战功。为确保自己的地位,卡迈勒委派弟弟萨达姆·卡迈勒为总统卫队司令,并请求萨达姆总统将次女拉娜嫁与其弟为妻。以后,卡迈勒的政治野心和权力急剧膨胀,萨达姆通过向乌代放权来制衡卡迈勒家族。
去年8月8日,经过周密策划,卡迈勒兄弟铤而走险,全家出逃约旦。在安曼他声称由于对萨达姆错误政策不满才“客居”约旦,号召国内外的反对派团结在他的旗帜下,推翻萨达姆政权,在伊拉克建立一个“与世界和睦相处的新国家”。一个时期以来,人们还在为他们出逃的真正原因作种种猜测。
在约旦的最后一些日子里,卡迈勒兄弟甚至摆出和解的姿态,赞扬伊拉克的变化,有人据此猜测:他们的出逃可能是萨达姆的阴谋,目的是为了摸清美国、约旦和伊拉克反对派的实力。不料,突然间卡迈勒兄弟宣布要返回伊拉克,这消息令人更加迷惑,返回之后3日传来他们遇害的消息。
卡迈勒兄弟为何要返回伊拉克?据分析,他们是被逼无奈。首先,他们未能得到伊拉克反对派的信任,由于他们过去是萨达姆政权的核心人物,参与残酷镇压穆斯林什叶派叛乱。其次,卡迈勒兄弟未能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因为他们很快被认定“不可能成为取代萨达姆的人选”。第三,约旦从他们撮和反对派的情况看出,他们不仅不是领袖,甚至已经成为累赘,并开始疏远他们。第四,卡迈勒兄弟曾打算离开约旦去其他国家定居,但不论是欧美国家还是阿拉伯国家都冷冰冰地拒签,侯赛因国王也不挽留。第五,2月中旬,约旦宣布,允许伊拉克反对派在安曼建立总部,这表明,卡迈勒兄弟已被美国和约旦彻底抛弃了。最后,经济拮据也是结束流亡的一个因素,他们出逃时所带钱物已所剩无几。
卡迈勒兄弟遇刺身亡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奥尔布赖特立即指责伊拉克政府制造了这一谋杀事件:“我必须说,萨达姆·侯赛因当局的残忍似乎是没有限度的,他是个残忍的独夫。”约旦首相卡巴里提说:“我肯定这是预谋的犯罪行为。”约旦国王侯赛因则预言萨达姆即将跨台。伊朗德黑兰电台说:“伊拉克当局不能不受到指责。”以色列军方电台说,这两名叛逃者“陷入了致命的圈套”。沙特一王子力促美国以军事行动推翻萨达姆。苏珊·波尔加
2月26日,西班牙圣·卡塔尼娜国家客栈举行了本年度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的闭幕发奖仪式。匈牙利棋手苏珊·波尔加成为国际象棋史上第8位棋后。
苏珊·波尔加生于1969年3月。父亲拉斯洛·波尔加是匈牙利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现在明斯克的一所大学执教。拉斯洛夫妇共有三女,苏珊为长女,次女索菲亚和老三朱迪特,戏称犬波、中波、小波。为专心学弈,老波尔加甚至没让孩子们上学读书,不惜重金聘请高手带教。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姐妹的棋艺名扬天下。
大波现时的棋力不及小波,但她却一直是国际棋坛的风云人物:4岁即在布达佩斯小学组夺冠;10岁位居全国女子个人赛榜首;12岁荣获16岁组世界女子少年冠军;14岁获女子国际特级大师称号;20岁起已连续6年与小波包揽世界女棋手国际等级分前两名……1988年,老波尔加宣称,电脑测试结果表明大波17岁时的棋艺水平高于卡斯帕罗夫同龄时的棋力,并扬言其女儿将不再与女棋手比赛,目标是战胜所有的男棋手。然而,大波不肯放弃棋后宝座,1992年11月飞抵上海参加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候选人赛,第一循环赛她9胜1和,第二循环赛尚未开战,她已基本获得出线资格,只是后来在与约谢莉阿妮争夺挑战权时运气欠佳,在正赛和加赛中让对手扳平,最后在抽签中落选。
1994年,她经历数次“情变”后,终于远嫁纽约,与大她9岁的以色列电脑专家苏茨曼结婚。大波婚后雄心未泯,去年2月在圣彼得堡的争夺挑战权赛中,以5.5分比1.5分的压倒优势提前结束战斗,她的对手前世界冠军齐布尔达尼泽一气之下告别棋坛。哈恩之战,大波棋力过人,终以8.5分比4.5分的战绩击败卫冕棋后谢军。
苏珊还能成为第9任棋后吗?在2月26日闭幕的第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美国影片《理性与感性》获得本届电影节金熊奖。本届电影节评委陈冲说:金熊奖之所以颁发给李安执导的《理性与感性》,是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把英国古典作品拍得如此出色,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41岁的李安正值盛年。1977年他赴美国学习,并在纽约安了家。从一种语言、文化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从一种熟悉的电影手法到另一种精致的手法,他很好地把握、糅合、超越了这些重大差异。李安曾因导演了《推手》、《喜宴》(获上届金熊奖)和《饮食男女》而蜚声影坛。这次拍摄《理性与感性》,仅用1300万美元的成本拍出了像是三四千万美元的大制作。《理性与感性》由英国演员爱玛·汤普逊(在片中饰女主角)根据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汀的一部同名小说改编,此前,李安并不熟悉作家和作品,从未阅读过该书。只是凭着在国外的生活感受和对外国文化习俗的了解,凭着深厚的导演功力,李安使《理性与感性》在全美三大评论奖(全美评论奖、纽约影评人奖和洛杉矶影评奖)名单中榜上有名。1995年12月15日,李安获全美评论奖最佳导演,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此奖殊荣的中国影人。1996年初,《理性与感性》又获金球奖最佳影片。2月13日,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揭晓,《理性与感性》共获4项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改编剧本奖。遗憾的是,独独不肯承认导演的成绩,不免使人想到种族歧视。
2月15日,李安在柏林电影节开幕影片放映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并不在意是否获选。他说:3年前因《喜宴》得金熊奖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像“柏林之子”。当有记者问《理性与感性》究竟是美国片、欧洲片,还是环球鸡尾酒时,李安回答是哥伦比亚鸡尾酒。的确,《理性与感性》是一部真正的世界性电影。
李安的下一部影片是《冰雪风暴》,演员是清一色的美国人。不远的将来,他计划来中国拍一部武打片。斯韦特拉娜
据莫斯科报刊2月3日报道,斯大林女儿斯韦特拉娜·阿利卢耶娃已经成为修女,目前住在意大利的一个修道院内。
斯韦特拉娜生于1926年,幼时深受父母喜爱。她“曾经有过一个快乐的、阳光灿烂的家,到处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有快乐而殷勤好客的人们,到处生机勃勃”。1932年,她年仅6岁,刚从工学院毕业的母亲却因对生活的失意自杀身亡。1943年,她遵循父意考入莫斯科大学历史系,1952年进苏联社科院语言文学所作研究生,毕业后任教于莫斯科大学,1962年以后在莫斯科外文书籍出版社工作。
斯韦特拉娜在斯大林身边长大,亲历了母亲的自杀、二战中大哥雅可夫的英勇牺牲,“肃反”过程中她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和恋人,二哥瓦西里成为“个人崇拜”的牺牲品并死于酒精中毒,肃清“个人崇拜”运动使她处境艰难。出于对现实的不满,她于1962年受东正教洗礼,皈依宗教。1963年,她撰写了著名的《致友人的20封信》(1967年发表于美国),记述了她在苏联37年的生活。1968年,出版《一年间》,因两书的出版涉及苏联内幕,1969年12月,苏联政府决定剥夺她的公民权。
斯韦特拉娜曾4次结婚,生有1子2女。她的第1位丈夫是位犹太人(1944年结婚);第2位则是斯大林时期的宣传部长日丹诺夫之子(1949年);第3位是出身于印度著名的辛格家族的勃拉哲夫(1964年),他于1966年10月病故。1967年,她趁护送丈夫的骨灰去新德里之际,逃入美国大使馆寻求政治避难。定居美国后,1970年她与建筑师威廉·彼德斯缔结第4次婚姻,后于1973年离婚,留下女儿奥尔加。1982年,她移居英国,女儿在一所教会学校就读。1984年,她携女回到苏联,在父亲的故乡第比利斯隐居,埋头搞翻译。她说:“我盲目地把‘自由世界’理想化了。在那个‘自由世界’里,我没有一天是自由的。”1986年2月,她带着女儿再度前往英国,据她的解释,是因为奥尔加不习惯苏联的生活,特别不适应苏联的教学。斯韦特拉娜另外1子1女仍生活在苏联,据报道,她觉得与亲人们很难相处,仍然感到孤独。
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斯韦特拉娜往返徘徊了几十年,她究竟要寻找什么,修道院能成为她最后的归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