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9)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读者来信(9)0

读者来信

《生活》周刊继承老《生活》的传统,不媚俗,不钻营,还要敢于为百姓(尤其是清贫的知识分子)代言。你们应该捕捉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或引人深思的问题。这也是韬奋先生一向所坚持的。

北京 黄侯兴

学生是“我们的孩子”

尊敬的编辑:

读96年1月15日一期“孩子的心灵谁来呵护”一文后,对其中的第一个故事“袁鑫自杀未遂”颇有感触。除了在此为袁鑫深感惋惜,对其父母深表同情外,还想多说几句话。

对一个15岁的孩子来说,讲话不知深浅,因用词不当让同学或老师听起来不顺耳,是正常的现象。关键是我们成年人如何“处理”这些事。像袁鑫的班主任那样罚站,让她学习什么“学生守则”,显然比不处理这件事还糟糕。

我在加拿大时,曾经有两年在中学当老师的经历。记得在全校教师会议上,校长称学生为“我们的孩子”,并且几乎每3句话就要说一遍“我们的孩子”怎么怎么样。

我想,如果我们的老师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大抵也不会像袁鑫的班主任那样,不但不听孩子的解释,反而还让她“在办公室站立长达一小时”之久!当然,许多老师真是想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呵护备至,但毕竟他们的精力有限,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又不可能拿出那么多时间“听学生解释”,及做思想工作,怎么办呢?我觉得加拿大学校的“Consultant”制度确实值得借鉴。“Consultant”相当于我们的辅导员,只不过他们的辅导员是专职的,要有儿童或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学位,有独立的办公室。学生打架、上课捣乱、成绩差、失恋、怀孕,一律找辅导员解决。辅导员首要任务就是听学生的“解释”,然后进行心理咨询。当然,也有批评教育及“找家长”一类的事。由于辅导员是青少年心理专家,又“凌驾”于所有老师、班主任之“上”,所以处理问题比较公正、妥当,使人心服口服,绝不会激化矛盾,让学生起什么自杀的念头。

由于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校方及教师首先想到的都是如何呵护学生的脆弱的心灵和承受能力。我所在的大卫·汤普森中学,有一次学生野外活动,划独木舟出了事故,3个成绩最好的学生淹死了。次日,全校停课,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如何面对身边的好同学突然失去”,“如何战胜朋友的死亡带来的悲痛”等问题。

校长把有两个教室那样大的教师休息室改成了临时“哭诉室”,广播里不断传出声音低沉的通告:“如果你想哭,或想几个同学抱头痛哭,请到108教师休息室。我们还有专门的老师聆听你们的哭诉。”校方还给学生列出这几天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单子:不可狂饮一醉方休,不可远离家人、同学一个人独处,不可失去理智;要在需要时寻求别人更多的帮助、多做运动,等等。在致学生家长的“给家长的建议”信中,校方请家长密切注视这几天孩子的动向,要求家长多和他们讨论这件事,使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身边的好同学突然死去这一现实。

还有一次,我班上一个15岁的女学生,在怀胎6个月时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当时堕胎已不可能(因不合法),孩子是非生不可。此事若放在国内的中学生身上,早就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跳楼无疑。但这个女孩儿由于得到辅导员及老师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战胜不幸的鼓励),很妥善地处理了这件事。

我想,关键还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聆听孩子的话语、理解孩子的心境、引导孩子的思考、呵护孩子的身心,把他们也平等地当人看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教师能普遍建立起这样的“人权”观念,剩下的就是如何“处理”好每一个类似袁鑫事件的技术问题了。

香港 张妉丹

教育目的与法律责任

编辑先生:

读到贵刊今年第一期《孩子的心灵谁来呵护》一文,一时间竞无法释然。

现有两点疑问希望通过贵刊得到解答:

1.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我以为受教育是为更好地生活,包括更有效率地工作,更恰当地交往。然而,现在的教育制度却似乎走进了误区(舍本求末,一味地追求升学率)。独生子女的问题已使教育这门人文科学中的专门学问变得更为复杂。但是,原本在我国就很不成熟的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研究,似乎近年也未有新成果以指导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与此同时,“一切为了升学”的片面指标压得老师、家长和孩子们都喘不过气来。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只会应付高考,却不具备起码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否则,老师一句“给你处分”的话,何至于使学生产生自杀的念头?而从另一面讲,孙维刚一类好老师呵护学生的办法,几近于看到孩子身边站着猛兽,却执意不告诉孩子猛兽的危险性,从根本上讲并不可取。

2.在袁鑫事件中,教师是否应负法律上的责任?据报道,袁鑫是受到老师吓唬之后,害怕受处分而轻生的。对于一位14岁的少年,曾靠连续多年的三好生进入重点中学,良好的纪录意味着什么?这一点班主任最清楚。但是,恰是这位班主任不讲分寸地吓唬学生,导致了学生的终身残废。在这里,告状的老师和吓唬学生的老师均表现得素质低、法律意识薄弱。那么,从法律上讲,他们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国几千年师道尊严的传统使教师们“金口玉言”、“一言九鼎”。时至今日,是否应当有人坦诚宣布:教师也是人,不是上帝。教师也有说话不当的时候,学生不必全部当真。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言行是否也应受到法律的约束?

北京 泰戈

保护区共700多处

编辑同志:

读到1996年第一期上《动物王国大杀戮》一文,内容很好,但有些地方也有点错误,比如第7页保护区共451处,这是几年前的数字,现在总共有518处(截止1994年底)。国家环保局还有一些,大概共有700多处。

北京 崔国印

这是中国人的宽容吗

编辑先生:

你刊1996年第一期发表的《日本:50年后又打败仗》一文,我以为还不够尖锐。仅仅把文章的立意放在日本外交上又打了败仗,是不是不太有力?50年前,日本败了,我们兴高采烈了几年?现在日本依然傲视世界,外交上败了,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日本对二战的态度,我们只表示忿忿不平,还不如韩国人忿忿不平得厉害。这说明什么?韩国人比中国人记仇,中国人比韩国人更功利。不要说这是中国人的宽容,怎么说呢?当年鲁迅先生为中国人的麻木痛心疾首,发出了自己的呐喊。现在大家又在物欲世界中麻木了,是不是该扎一针,让大家认痛,让大家记仇?

北京 储炯

不要忽略政治生活

编辑先生:

贵刊把“读者来信”设于刊首,吸引参与,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但刊物内大部分重头文章似乎浅尝辄止,给人一种“想说又不敢说”的感觉。在栏目设置上,似乎回避了“政治生活”,其它栏目内若涉及此类者,又多以外国的政治生活为题。其实,我们的党员每周或每月都要过组织生活,我们的群众每年有年终小结,都会论及自己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可见,大家是关心政治生活的,为何回避之呢?贵刊虽有第一流的印制,但勘校上还有许多漏洞,与刊物品质不符。

去年11月5日,是邹韬奋先生诞辰100周年。贵刊复刊,正是对先生的最好纪念。韬奋先生向以笔锋稳健而又犀利,文章充满睿智而又热情洋溢闻名于世,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曾激励过无数仁人志士。而今,在世界格局一新,国家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开启民智,传播新知识,探讨新观念,应是文化界、舆论界的要义。我乃一名医学生,对此所知甚浅,但出于对贵刊的由衷喜爱而主动参与进来,让我们发扬“韬奋精神”,使《生活》更美好。

北京 周波

乡镇企业的负效应

编辑同志

我经常从报纸或电视上看到环境污染的状况,特别是近年来中华环保世纪行的报道。我由此得知,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污染十分严重。例如湖南、广西等地的土法炼砷;山西等地的土法炼焦;河南、湖南等地的小造纸厂……

尽管乡镇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功不可没,然而它的污染十分严重。例如两年前发生的淮河大污染,举世震惊,就是因为淮河上游的河南小造纸厂排放废水造成的。而江南水乡的许多河流湖泊,已经普遍变成臭水,不仅鱼虾尽无,而且严重影响大家的健康。

以往,我们在评价乡镇企业的功过时,仅是计算它的产值。有识之士指出:如果把乡镇企业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也计算出来的话,它的产值很可能是负数。如今治理淮河污染的费用要二三百亿元,淮河两岸的乡镇企业的纯利润能有二三百亿元吗?

乡镇企业是游击队,东一下西一下,对它进行环境管理难度很大。然而,不管也不行,特别是地方政府,需要痛下决心才行。

南京 辛白

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

编辑先生:

贵刊上期刊载的《动物王国大杀戮》一文,相信会引起许多人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绿色的声音太少,仅有的一点也往往淹没在大量其他信息之中。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希望《生活周刊》继续关注。《动物王国大杀戮》披露的事实令人愤慨,只是标题不够清楚,封面大标题配以动物画面,让人以为是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争杀,容易误读。

说起人类对动物的杀戮残害,历史已太久远。到了晚近一二十年,当动物种类已经灭绝了许多,而更多的动物面临绝境时,人类才开始反省自己的过错,才开始认识到动物也有生存的权利,而人类也并不天然地具有剥夺动物生命的权利。可以说,这是人类由关心自我进入到关心人类以外生命的一次道德觉悟。也应该说,这是不分东西方,不分种族的人类道德良知的积累,是值得在地球上生存的所有人关注和发扬的思想财富。

如果在保护野生动物的事情上,总是强调西方国家比穷国早开始大量杀戮动物(这当然是一件罪恶深重的事情);所以穷国就有理由现在赶紧屠杀动物,以换钱致富。那就等于说,别人做了一件坏事,我也要做一件,否则就不平等,这是极其偏狭的心理。许多国家在很多事情上都强调自力更生,偏在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事情上不要自力更生。发达国家的某些允诺并不可靠,重要的是自己要先行动起来,保护自己的家园,而不是寄希望于别人、别国。

中国近年在保护动物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是远远不够,现实情况非常严峻,几年来,大举猎杀野生珍稀动物的事件不断发生。在青海,非法偷猎者甚至持冲锋枪,开着车队进入无人区,成千上万地屠杀藏羚羊、白唇鹿等动物(机械化的屠杀!)。在80年代,考察者还能看到近千只一群的羚羊;到了1993年,考察者踏遍青海无人区,却只看到几只藏羚羊,白唇鹿几乎看不到。最近又传来滇金丝猴的生存受到砍伐森林威胁的消息。如此发展下去,多种野生动物的灭绝在中国将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有鉴于此,建议《生活周刊》在持续关注这一问题的同时,倡议每个公民关心环境,爱护动物(包括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培育爱心,真正提升公民的素养,建立“地球是人类与动物共同的家园”的信念,文明健康的生活。

北京 莽萍

超市的“神”在哪里

超级市场是理想的现代购物方式。但我们学习西方往往学了个“形似神不似”。超级市场的“神”在于服务。人没了“神”是个白痴,商场没有“神”就是个仓库。

为防止失窃,我们的超市在没有监视器的情况下,采用人盯人战术。如北京甘家口一家中型食品超市,3行走道,最多的每行站了4个人,把所有的通道口全给守住。有的超市,你走到哪里售货员就会跟到哪里,胆大的顾客会瞪眼说:“离我远点”,胆小的就只好仓惶逃蹿了。

在有电子监控设备的超市,比如北京百盛商场6楼,墙上贴着一条触目的警告,“偷一罚十”。商场先把每一个顾客预设为可能犯案的扒手,连起码的商业禁忌都不顾。

可怕的是,我们大多数超市都没有意识到,尊重顾客比任何商业信条都更重要。国外的超市也有监视器,但他们会在屏幕边打上一行醒目的字:“您在屏幕上,请微笑。”这是个巧妙的方法,既暗示了顾客,又温文有礼;谁都会明白,但谁都不会反感。

顾客是“上帝”。现代商业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的管理观念最终应建立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不知我们的超市何时才能普遍改进服务观念,做到“形神兼备”?

北京 林染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