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急换官车:别了,卡迪拉克
作者:方向明1995年1月20日,中纪委第五次 全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各部委各地方的首脑要员云集于此。在这一天,中纪委的谭中英特别留意了开会领导所乘专车,他发现一个惊人的变化:“过去一开大会,停车场就是‘万国名车博览会’,现在则是‘奥迪车展示会’。”
从1994年9月至今,中纪委大规模清查了领导干部超标准用车,试图一举解决马路上的“豪华”,将奔驰、林肯、卡迪拉克、公爵王等高档进口轿车清除出党政机关。
战绩可谓赫赫。据中纪委统计,从省部级领导用车中,清理出违反规定的小轿车456辆;在地县级干部中,清理出违规用车8121辆。
但是,疑虑和担心并未完全消除。北京市的清车工作于今年1月已告结束,但负责清车的监察局姚副局长依然揪着心,有空就在市委市府大院转悠,一发现有进口高档轿车,就上前查查是谁的车。他对一位记者坦言:“我担心风头过后,有些人旧病复发。”
在内蒙古小小的宁城县,最近爆出一条新闻:县委决定将领导干部用车压缩一半,一律骑自行车上下班。由此,每到县委县府下班时,门口便聚集一群百姓,直到县官们推着自行车鱼贯而出,人们方才散去。该县县委书记对此感慨:“群众是不相信我们能戒掉洋车瘾呀!”
倒回去十几年,中国官员配车被严格控制,部长坐红旗,局长坐上海,县长坐吉普。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最豪华的车是红旗轿车。作为中国第一车,红旗轿车从1958年投产到1986年停产,28年间总共才生产1542辆,因为中央严格限定配备此车的标准。至于红旗轿车的“豪华”程度,参与其内装修的屠嘉芳有一番描述:全部用的是国产货,顶壁用天鹅绒,沙发面料是丝绸,车座下为羊毛地毯,仪表盘是福州漆器,车把手和烟具用北京景泰蓝……不过如此。
时过境迁。党政机关里红旗轿车后来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名车中的极品。
从中纪委获悉,党政机关配车的失控始于1985年,到1992年一些官员已无所顾忌,什么好车都敢买,什么钱都敢用来买车。美国总统坐的那种卡迪拉克牌轿车,中国一座小城市的土地管理局长也敢弄一辆过过瘾。
1993年,国家控制集团购买力办公室调查发现:在购车高档化的同时,乱拉资金买车之风日盛。在有些人那里,银行贷款敢买车,行政办公费用敢挤占,国家专项拨款敢挪用,企业流动资金敢拿走,甚至救灾款和群众捐款也不放过。
对于控制公费购车,中央曾制订了一套制度。
党政机关的配车规定,中办国办制订了一大撂。监控体系从购车开始,必须由国家控办审批,交通部门才给牌照。一年一回财务大检查,发现犯规轻则罚款重则没收。
而且,为刹住公款购车风,中央曾搞过数次大行动。1979年反对干部特殊化,第一次敲响警钟。1985年纠正不正之风,领导配车问题列为重点。1989年中央要办7件实事,其中一件就是党政机关严禁购买进口小轿车。
然而,在中纪委却积累着厚厚一叠明知故犯的卷宗:湖北谷城县委书记刘有庆4年间3次换车,直到坐上进口现代牌轿车;县长朱有学如法泡制,4年换车4次,终于坐上进口蓝鸟牌轿车:在书记县长带动下,全县各部门在1992年一年中。耗资2000余万元购进130辆小桥车。同年,山东安丘县更胆大。拿出5000余万元一下买进268辆小轿车,仅养这些车一年就需300万元。
据控办与海关统计,1993年前5个月,全国公款买小轿车耗资145亿,公款进口小轿车耗资91亿元。
一方面红头文件越积越厚,一方面买车之风愈演愈烈。何以形成这样的鲜明反差?《人民日报》的社论一语道明:“应该承认,在廉政方面,空话讲得太多。而行动太少。”
鲜为人知的是,在1994年3月,民建中央向中纪委递交了一份提案,痛陈马路上的腐败,尤其是对“严控公车”提出了一揽子方案,中纪委阅后认定“极有价值”。一个民主党派真诚地为执政党开了一剂药方。
6个月后,作为大规模清车的序曲——中办国办下发《党政机关配车管理砚定》——立章反腐。这份文件,交配车标准更加具体化:部长省长才配专车,副部级以下只保证工作用车,进口轿车一律调换成国产车,正部级专车的排气量不超过3.0升,副部级的用车则在2.5升以下……
规定第一次引用了国际惯例,以排气量作为用车标准的界定指标。在当今国际汽车市场上,排气量在1.8升以下为低档车;1.8至2.8升为中档车;高档车至少在3.0升,常见的丰田凌志系列、宝马7、8系列、奔驰300以上系列均属这个档次;而劳斯莱斯、本特利、卡迪拉克加长型则属 “超级豪华车”。
中办国办还要求,各地党委政府制订出更为具体的规定。于是,北京市规定:区县局级干部使用排气量2.2升以下的轿车。尽管越到下面越复杂,不过各地规定出台后,不仅没跳出中央的圈圈,而且条条更详尽,中纪委负责清车的官员说:“这是因为中央的杠杠就订得很细很死。”
翻开昔日文件,人们不难发现,以前关于配车的规定过于模糊过于弹性:规定了机关配车比例,却没约定配什么档次的轿车;强调了省部级领导不许坐进口车,地县级却无下文……
北京市监察局姚副局长说:“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只要确定了省部级的配车标准,下面各级会自觉地依次降低标准;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越到下面车越豪华,我们查人家,他们还振振有词——你们只说市长不能坐,没说我们不能坐呀!”
于是,在一些地区的官员中流传着一个说法:甭看官不大,敢坐桑塔纳;别说不够级,照样买奥迪;没钱靠贷款,也不坐国产。
对于中央的新规定,中纪委搜集上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群众认为规定很具体便于操作,谁也不能特殊;而一些官员认为下面情况千差万别,规定太死不好操作。中纪委徐处长则认为:“在清车问题上,宁可一刀切,也不能让人钻空子。”
当中纪委告之天下1994年末至1995年初要进行一次大清车,公众的反应并不热烈。人们既满怀希望又不无疑虑。
各地清车进度果然参差不齐。北京市的动作近乎神速,市委书记陈希同立即在区县局领导干部大会上定下两条杠杠:一、各级党政机关一把手亲自抓;二、敲定各级干部换车期限。
一周后,市委主要领导的超标用车率先换完。紧接着,北京市《关于党政机关配车的规定》出台。12月2日,区县局级领导的换车期限一到,陈希同指示将19个未按期完成换车的单位予以通报,几天后局级干部清车工作全部完毕。到1995年1月6日,处级领导换车结束。全市一共清换下来超标用车246辆。
据市监察局姚副局长介绍:“北京市清车并没有什么高招,无非是各单位自查与市纪委抽查相结合。关键在于市委书纪亲自抓,市委领导带头换。
但中纪委的处长承认:“在全国范围内,清车工作阻力不小,省部级领导换车进展很快,可纵深下去很不容易,动作迟缓主要在县乡级,一些官员先是硬抗,不行就软拖,最后便阳奉阴违,明换暗不换。
从中纪委接到的检举信中获悉:有的官员旧车未换新车又买,群众送其绰号:“双车将”。
尽管中纪委明令规定,此次清车不许购买新车,一律在其它单位的现有车辆中进行调换。但是,中纪委在长春市开会时,一汽领导仍对中纪委大为感谢,因为中纪委大清车后,一汽产的奥迪车销量大增。
北京市领导的超标用车是与北奥公司调换的,该公司恰好有几十辆奥迪车,买来后一直未启封。于是两厢情愿,公司用奥迪车换了奔驰车觉得划算,市领导既坐上新车又没违反原则倒也合适。不过,这等巧事百里挑一。
中纪委派出的24个检查组回来报告,相当一部分官员让企业购置新车进行调换,理由是企业自愿。检查组还发现,下面少数官员大玩变通把戏,中央规定不许乘坐进口小轿车,他们就换三菱吉普、“子弹头”或 “大霸王”面包车。
检查组带回来的信息表明,对换下来的超标用车进行拍卖或调换的并不多,大多封存在各部门的车库里,随时有可能启封。
换下来车搁置是一种浪费,买新车换原来的车也是一种浪费。因此,中纪委正在商讨相关规定,准备拿出具体处理办法。
在这次大清车中,中纪委拿阳原县委书记开了第一刀:河北阳原县本来就是一个财政困难县,可县委书记张新政耗资39.2万元买回一辆奥迪不说,坐了不到一年又花42万元换上皇冠3.0轿车。在中央清车后,张新政先是将车封存,不久又重新启用。中纪委决定,开除张新政党籍。
据中纪委官员透露,通过这次清车,查出一批贪官,一位副省级干部也在此列,中纪委将陆续进行处理。
在这次清车中,也显现出一批奉公守法的机关:电力部8位正副部长全部坐的是奥迪;国家民委除主任坐奥迪外,其余副主任坐的是跑了20万公里的旧皇冠;民政部有5辆奥迪车,唯一的一辆奔驰落满灰尘,群众说那是老部长在世时中央配的,现在没人用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市级领导一直坐着国产车。 反腐倡廉公务车中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