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业被迫“禁赌”
作者:方向明里森这个28岁的经纪人,一夜之间,掀倒了233岁的巴林银行。而上海万国证券公司,在不到8分钟的时间内,酿成了建国以来最大的金融期货事件。两大事件仅相距4天,一个触发了全球性金融大地震,一个给尚在襁褓中的中国期货市场以巨大打击。
里森事件与万国事件,有许多相似又有许多不同。
事前已有人嗅到火药味。
国际金融界一些人士指出,巴林银行事件爆发之前,其过程已显示出许多高风险迹象,但并未引起有关机构警惕。而且,就在巴林事件发生之前的两个月,美国奥兰治县政府因在债市上投机失败申请破产,这也未能引起足够的警戒。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在 “327国债”事件发生前,国内期货市场上已发生过“粳米”、“绿豆”事件,上交所自身也曾发生过“314品种”纠纷,这些都是明显的警告。
两个事件还有一个相同之处——都与监管不严有关。英国中央银行苏格兰银行副总裁彭瑞纳指出,巴林银行竟能让一个年轻职员为所欲为实在不可思议。总裁乔治更明确指出,巴林银行主要败于内部管理失控。但英国反对党工党的“影子财相”布朗则指责,中央银行坐视巴林银行的违规行为,因此责任在于政府监督不周。英国财务大臣克拉克下令,全面调查巴林事件,整体检讨对银行的监督和规范。
巴林银行倒闭引发全球金融业振荡。图为3月7日东京外汇市场经纪人在休市间隙
对于“327国债”事件,国内人士众口一辞:监管机构监管不力。证券分析人士刘杰指出,如果按国债交易期货规定和当时交易规模,这笔交易至少需50亿元的保证金,万国公司显然不可能在十几分钟内筹到这笔巨资,可竟没人发现这个疑点;《中华工商时报》发问,700万口的空单需要数十亿保证金,为什么能在同一时刻输进主机?出现上下差价达4元的振幅,交易所的预警系统为何没起作用?北京商品期货交易所董事长乔刚认为,由于国内期货市场在制度、法令上存在问题,尤其是存在风险控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才会出现万国证券事件。
巴林事件与万国事件,最大的相同之处在于将投机性推向极端,进而演化成一场金融“赌博”。里森下注于口经股票指数,万国则押宝于327国债的贴补率上,其结果均以惨败而告终。
但是,由于这两大事件错综复杂,因此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尤其是两大事件产生的背景不尽相当。
巴林银行主席彼得?巴森悲叹:我们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很难掌握一个年轻职员的思想动机。苏格兰银行人士指出,由于大多数高级管理人员对金融衍生品认识有限,因此无力防范低层交易员捣鬼。《国际先驱论坛报》话说得更明白:衍生工具年轻人易掌握,年老的高层管理人员很难监管小伙子。
据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高海江介绍,出现于70年代的金融期货交易,仅用20余年,其衍生产品就发展到1200种,未偿约名义值已近18000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一个市场,需要各个管理环节高度精密。需要操作者万分之万的准确。而做到这一点极其困难,所以巴林事件属于难以避免的。
正因如此,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巴林事件发生之后宣布,对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一次有史以来最全面的调查,试图掌握这一市场的规模、结构、风险,以便制订相应对策。
与此同时,各国金融界人士已意识到衍生品市场一旦出错将导致全球性灾难,因此纷纷修改交易制度,大幅度提高期货交易保证金。各国政府也采取果断手段,要求上市公司向政府申报经营情况,而且都着手建立一种防止出现毁灭性失误的机制。
相对巴林事件,“327国债”事件形成的背景更为扑朔迷离。上海新兰德国债部人士认为,事件中有明显的大户操纵行为。上海证交所的公告认为,万国公司是“严重蓄意违规”。据证券界消息人士透露,事件的形成还有信息泄漏和内幕交易的因素。
就总体而言,主要原因有四:一、空方和多方大打“327国债”贴息之仗,说明若及时公布贴补率,也许可以避免这场风波;二、期货市场缺乏缓冲机制,如果上市公司有重大动向,马上宣布停牌,制造一个缓冲余地,避免过度投机;三、整个金融期货市场的管理存有漏洞,法规不健全,因此才有可能出现“蓄意违规”;四、政府监管机构监管不力,由于国家出于国债发行的需要,考虑有利因素较多,关注负面影响较少,因此出现了一个反差——方面对股市的投机竭力加以抑制,而对国债市场的投机性早已超过股市这一点却关注不够。
“327国债”事件爆发后,各地证交所均加强风险控制措施。值得注意的是,“327国债”风波出现后的第四天,《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紧急出台。
业内多数人认为,金融衍生品出现的立意是好的。比如,假如银行利率提高,国债价格自然下跌,而投资国债者必然蒙损,那么最直接的规避方式就是利率期货,让他人承担利率上升的风险,一旦利率上升则由对方赔钱。但是,由于衍生品期货只交少量保证金便可做大交易,因此大大刺激了投机性。从目前全球市场上看,这种投机热情在急剧膨胀,使金融衍生品变成一辆高速赛车,控制得好可飞速达到目的,稍有不慎便车毁人亡,甚至导致成百上千的赛车撞成一团。
近年衍生产品交易亏损案例(国际)
时间/事例
1991.3.英国Allied-Lyons集团(现名Allied Domecq)在外汇交易中损失1.5亿英镑(2.37亿美元)。其交易员预期海湾战争后美元汇率下跌,但实际美元汇价上扬。
1993.12.德国石油及金属集团Metallgescllschaft的附属公司在原油期货交易中损失13.6亿美元,迫使债权人增加22亿美元用以救急。
1994.1.世界最大的铜矿企业智利铜公司(Codelco)在金融市场损失1.75亿美元。
1994.4.美国消费品企业宝洁公司(P&G)在涉及的两笔利率掉期交易中损失1.57亿美元,迫使公司从营业收入中支出1.02亿美元。宝洁对承做业务的信孚银行提出起诉。
1994.9. 美国Gibson贺卡公司起诉信孚银行,要求其对2300万美元的掉期交易损失及造成的危害负责,信孚纽约公司平息了诉讼。
1994.11.美国石油及化工企业Atlantic Richfield获准向雇员福利计划拨款2300万美元,以补偿其货币市场基金造成的损失。
1994.12.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治县因投资基金组合不当而申请破产保护。其损失现在预计达16.9亿美元。
1995.1. 美国俄亥俄州楚亚荷县(Cuyahoga)因损失1.14亿美元而对推销杠杆证券的10家经纪商提出起诉。1995.2.24. 日本最大炼油企业之一昭和宣布,两年内将因远期外汇合约而造成的1653亿日元(17亿美元)的重大亏损全部列入坏帐处理。
1995.2.26.英国巴林集团(Barings)因新加坡分公司一交易员参与日经225种股价指数期货及期权交易,损失5亿英镑(7.9亿美元)。英格兰银行宣告巴林破产。
近年衍生产品交易亏损案例(国内)
时间/事例
1988.5-1989.8深圳市进出口贸易(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叶振忠等人,以海外公司名义从事期货交易,给国家造成2363.48万美元的巨额损失。
1993.3.华东某省一家期货经纪公司代理150多位客户做东京谷物交易所红豆期货,总亏损额4000万元人民币。亏本客户围攻冲击该公司,震惊全国。
1993.4.某国家部属出版社同意下属一实业公司通过华南某省的期货经纪公司做日本商品期货买卖,4个月间共损失830.60万元人民。
1993.12.郑州财鑫期货公司台方柳阿玉任董事长,声称做芝加哥交易所期货生意,携客户200万元人民币、5万美元逃走。
1993.南京金中富期货公司期货交易,给国内单位和个人造成3500万元人民币损失。
1993.深圳百事高商品期货咨询服务公司非法从事期货交易,共收取客户保证金人民币8090万元,港币582万元,美金27.9万元,几乎全部亏损。
1994.4.黑龙江鑫达国际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非法从事国际期货交易,收取客户保证金1000多万元人民币,损失达数百万元人民币。
1994.6广西玉林地区农业银行擅自经营外汇期汇业务,收取客户保证金4600多万元人民币,损失2000多万元,作合伙人的加拿大外商携款出境。玉林农行无力偿还保证金。1994.9.浙江金马期货公司分支机构萧山营业部擅自将4客户的保证金打入非期货经营单位和个人帐户从事期货交易,致使4客户亏损900万元人民币。杭州市中极法院一审判决金马公司赔偿原告4公司702万余元,返还佣金25余元。金马不服,欲上诉省高法。
1995.2.在“327”国债风波中,预计上海万国证券公司损失10亿元人民币,结局目前尚不明朗。 期货交易国债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