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初春了。一个还有些许料峭,但地气已经瞳瞳地涌上来的季节。

绿叶是春的风景,女性是人类的风景,这一期里要说关于女人的话题了。

王琼们“下岗”了还没有找到工作;而填写调查问卷的“白领丽人”们认为自己挣的钱还应该再多些;王一妃学了光导、去过西藏,离完婚做起了“半边天”的主持人;男的女的学者们却在争论女人该不该回家的问题。“关于女人的话题”不光是关心个人的命运,中国在发展,社会在转型,过去以“充分就业”为荣的中国女人今天面对着比中国男人更多的新问题。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主题是“平等、发展与和平”,今天中国妇女也面临着平等与发展的同样问题。所以我们这一期把与妇女就业有关的问题作了一些报道。

巴林银行出了个大漏子,一个人把一家百年老店赔了;如今里森被捕银行拍卖,报纸上的故事已经说的差不多了。我们仍在说,想是说一面镜子,镜子的那一边,里森的这一单生意究竟是怎样惊心动魄地失了手;镜子的这一边,也照出我们这里一些事情。美国也出了个  “沈太福”,骗术如出一辙;还有国内许多人都听说过的“仙妮蕾德”公司,老板因为逃税被起诉。这两篇稿子,都是我们的海外作者从美国发回的,里面没有明着说的提醒和告诫,以前却说过不少遍了。

这期里说到了王府井的改造,这是一条商业街。商业发展了,说是要建一个大“广场”,可戏院“没了”,书店“没了”;现在“广场”也因为一些问题暂时搁浅了。这事大家都在关注。

今天不是大江南北一片《渴望》的时候了。上海人不爱看《我爱我家》,只有说上海话的《孽债》才万人空巷。上海的商业传统形成了上海人的欣赏心理,上海的地缘经济又造就了内地不同的文化精神。以此类推,这种文化欣赏中的地域特征已经在许多经济发展迅速的地方出现,至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方言电视剧使冯小刚王朔们乘凉。这期有文章分析了上海人的这种收视心理,作者是上海人,说的不是方言。

有一部电影,叫《红番区》,刚刚在全国演过。银幕上打过之后,银幕后也“打”起来了,电影不单是银幕上放映的故事,也是个市场。发行系统放开了,放映系统放开了,现在该轮到了电影厂。要了解电影业改革的进展和现状,《红番区》后面的故事更发人深省、更有意义。

关于企业家的社会角色,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企业家自身有何自觉,这里先请一位年轻企业家来谈谈他的观点。 编辑手记

上一篇: 美国“沈太福”
下一篇: 泰森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