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美后”:奇迹还是悲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吕样 图片提供 / 伽玛图片社)
“世界小姐”瑞伊
1994年是印度的多事之秋。9月一场大鼠疫,掠去100多万人的生命。然而,两位印度佳丽在两项最重要的国际选美比赛中夺冠,却为笼罩印度大地的阴气增添不少喜色。
9月和11月,卢苏丝米·赛恩和阿什瓦雅?瑞伊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佳丽参加的角逐中,分别获得“环球小姐”(MissUniverse)和“世界小姐”(Miss World)的桂冠。在世界选美史上,由同一国佳丽夺得两项桂冠,实为少见。
当19岁的赛恩小姐戴着桂冠和8万美元奖金归国时,新德里万人空巷。这位“环球小姐”立在由4匹白色骏马拉着的花车上,向满城的拥戴者飞 吻。21岁的大学建筑系学生瑞伊小姐在南非太阳城力夺“世界小姐”后,她的巨幅照片登载在印度所有大小报纸的头版上。一时间,她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众多少女少妇的楷模。
她们二人是在“印度小姐”选美中获得一、二名后才角逐国际大奖的。印度的时尚杂志《女性》(Femina)的主编写道:赛恩和瑞伊的凯旋“终于将印度牢固地树立在世界的风采图上了”。该杂志是“印度小姐”活动的主要赞助者。当地有影响的英文《印度时报》写道:“印度妇女的新形象反映了印度社会正由尼赫鲁式的社会主义转向全球性的超级大市场。”
另一家杂志感叹道:“独立47年来,印度人终于在全球消费潮面前觉醒了。”
的确,两位佳丽的夺冠并非偶然,其背景是印度近年来经济的增长和妇女地位的改善。就在赛恩小姐夺冠的同一周内,6位妇女成为印度首批女性军用飞机飞行员,这也不是偶然的巧合。
“美后”的产生是西方商业文化的典型杰作,其组织者都是英美实力雄厚的娱乐机构,如美国的派拉蒙电影公司。每年的决赛在近百个国家作电视直播,尤其在第三世界国家底得极高的收视率。“美后”在成为广大消费者效仿的楷模的同时,亦成为西方公司扩展其全球市场的工具。
近年来,第三世界国家佳丽纷纷夺冠,其背景恰恰是这些国家日益发展的消费市场。在每位“美后”的背后,人们都可以发现时装、化装品、保健品、饮料、珠宝首饰、汽车等行业企业巨子的影子。美国化装品生产巨人宝洁公司(P&G)每年都为“环球小姐”活动投入巨资,所期待的当然是更为巨大的商业利润。
然而,印度佳丽的凯旋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印度妇女地位的改善,这仍然引起争议。在9亿人口的印度,人均年收入只有290美元,66%的妇女为文盲,适龄少女只有1/3在上小学。赛恩小姐在夺冠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她长这么大只念过一本书。她说:“尽管人们不喜欢我这么说,但我确实喜欢逃学。若要知道生活到底是什么,那就必须逃学。”惊呼这将为少年们树立恶劣的榜样。然而在漫天的喝彩声中,这种呼声显得孤立无援,这实在是教育者的悲哀。
在报道瑞伊小姐夺冠的同一天的 《印度时报》上,还登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22岁的名为卡米娜的乡间少妇,正怀着孕,只因为一个巫师说她看起来像个窃贼,就被村民们剥光衣物拷打,最后烧死。
这类故事未像佳丽夺冠那样引来关注,因为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1993年法国小姐由来自西印度群岛的黑人姑娘Verouiuu担当:除了肤色,她的一切都与欧洲人无异。 世界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