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chinima在游戏里玩小电影
作者:陈赛(文 / 陈赛)
(
1.2.4: 《电影大亨》
)
11月中旬,巴黎骚乱终于接近尾声,连骚乱的源头塞纳-圣但尼县也逐渐恢复平静。27岁的华裔青年Alex Chan终于可以像往常一样,放心在街上逛逛走走。过去的20天里,他没有像那些愤怒的少数族裔青年一样去烧车袭警,但小镇上空终日盘旋着的军用直升机和彻夜长鸣的警笛,都让他觉得好像活在一部电影里。
经过一家小音像店的时候,他看到一款新游戏——《电影大亨》的大幅宣传海报。Alex平日并不怎么玩游戏,也不算电影发烧友,连DV都没怎么碰过,但海报上那句宣传语——“在游戏里拍一部自己的电影”,瞬间触动了他心底的某种欲望。他决定买下这个70美元的游戏,“也许我可以用它把这段日子里看到的东西拍出来”。
Alex花了5天时间在游戏里招募演员、导演、剧务,搭好摄影棚、化妆间、后期机房,废寝忘食地解锁游戏里的各种服装道具和摄影器材。两天后,一部13分钟的电影——《法国式民主》就出炉了。
电影以巴黎骚乱的导火线——两名男孩在躲避警察时触电身亡的事件开场,讲述了三个法国青年的遭遇,黑棕色皮肤暗示他们是非洲和阿拉伯移民的后裔。第一个人没带护照坐地铁被警察扔进大牢;第二个是衣冠楚楚的MBA毕业生,但找工作找公寓处处吃闭门羹;还有一个是毒品贩子,被警察不由分说的揍个半死。最后,三个愤怒的年轻人都加入了暴乱的队伍。片中最具煽动性的一句台词是那个浑身刺青的毒品贩子说的,“如果那些警察有机会开枪,他们会的,因为我们不一样”。
在专业人士看来,这部片子无论布景、造型、摄影,大概都粗糙拙劣到可笑的地步——演员的脸部轮廓几乎可以数的出来是用几个多边形堆出来的,一举一动则像软骨动物,走路的姿势尤其诡异,像喝醉酒的牵线木偶。Alex家里没有麦克风,不能给演员配音,只好配上英文字幕充数,但单词语法错误百出。菜鸟的技术水准,尖锐的政治愤慨,与强烈的游戏风格混合在一起,使这个片子呈现一种粗粝奇异的特质。
( 5:Xbox游戏《HALO》中拍的系列剧《Red vs. Blue》 )
11月22日,Alex把片子上传到《电影大亨》的官方网站——诸位大亨玩家们角逐“奥斯卡”的地方。短短两个星期里,那里已经堆积了上万部片子等着海选。Alex绝没想到,他的处女作竟在排行榜上一路飙升,成千上万的人下载了这部片子,他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上百条评语。先是同为草根的Blog媒体报道他的作品,不久,MTV、《商业周刊》、《华盛顿邮报》也发现了这部看上去毫不起眼,但却严肃触及了种族主义以及暴力背后动因的小电影。同时,“Machinima”这个因为太新鲜而显得暧昧不明的新名词开始频频见诸报端。
如果你没有听说过Machinima,没关系,因为Alex也是在把片子传上去之后,才有人告诉他,“你拍了一部Machinima。”
“Machinima”一词是由“Mechanical Cinema”合成,直译为“机械电影”,更准确可译为“引擎电影”,因为这些电影都是用游戏引擎拍摄和制作的,尤其是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和模拟类游戏。1996年,一群玩家以《雷神之锤》中的士兵为演员、以地图为布景,战队的一员以第一视角进入游戏,通过引擎内置的DEMO录制功能,录下其他队友的战斗场面。这段名为《露营者日记》的录像只有90秒,没有任何音效,但已经有简单的镜头切换,被公认为Machinima的始祖。当然,这也是最简单的玩法。后来,玩家们发现这种录像的好玩之处更在于自编自导,由一个玩家负责摄像,另几个玩家控制游戏里的角色进行即兴表演,拍完之后还可以在后期配上搞笑的台词、字幕和音效,与传统电影的拍摄流程几乎没有区别。他们甚至还从好莱坞大片和电视广告里学来各种花哨的镜头运动和转场特效。
事实上,如今的游戏引擎已经具备了构建一个虚拟世界的所有条件,它可以定义重力等基本的物理法则,可以决定物体的运动模式,可以调节角色对环境的智能反应,而导演拥有无限的虚拟摄像机机位,可以随意移动机位、改变视角。更重要的是,更多的游戏开放了自己的源代码,游戏中的角色、汽车、枪支,甚至建筑物都可以随意修改。玩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编程技巧,只要稍懂一点PS就能把角色布景改得面目全非。对他们来说,Machinima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廉价的动画技术,而是可以拿来对他们钟爱的流行文化进行种种戏仿和拼贴的玩具。有那么几分钟,他们不再理会那些蜂拥而来的怪物,也不去担心被困邪恶城堡的公主,而是抽空开个玩笑,给怪兽安上比尔·盖茨的头,把地图改成星球大战的外太空,或者干脆把目标建筑物改成自己的办公室,一炮轰掉了事。
现在网上最流行的Machinima电影是在Xbox游戏《HALO》里拍的一个系列剧《Red vs. Blue》,从2003年开始拍起,至今已经拍到第四季,68集,每集一出来都有100多万人疯狂下载。这些片子与《HALO》拯救地球的故事已经没什么关系了,交战双方红队蓝队都是一群光说不练的胆小鬼,不去打外星人,整天只会僵持在各自的基地里互相对骂,战争显得荒谬而毫无意义。不过,诡异的是,据说伊拉克战场的美国大兵是《Red vs. Blue》最忠实的“粉丝”,他们给拍这些片子的家伙寄去了无数的信件、海报,甚至一面硕大的美国国旗,以示褒奖。更不可思议的是,连微软这样对知识产权吹毛求疵的公司都对《Red vs. Blue》另眼相看,不仅不追究版权责任,还慷慨解囊,请他们拍更多《Red vs. Blue》作为Xbox的广告,因为它们“让游戏变得前所未有的酷,这种街头的,草根的,生机勃勃的品质是无数大公司拼命追求,却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形象”。事实上,的确有很多人是看了《Red vs. Blue》之后才去玩《HALO》的。
在《Red vs. Blue》之后,一些娱乐业巨头已经开始关注Machinima的前景,尽管情况并不那么清晰和乐观。比如,早在两年前,乔治·卢卡斯已经在用Unreal引擎拍《星球大战》的预演版了。为了吸引更年轻的消费群体,VOLVO的V50广告就是直接用Machinima拍摄的,而MTV、Spike TV和独立电影频道也都在尝试播一些在游戏里制作的音乐录影带和短片。不久前,游戏巨头EA找到《Red vs. Blue》的制作团队,请他们在《模拟人生2》里拍一组新的剧集《陌生人》,大致的剧情是八个人莫名其妙做了邻居,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此前认得对方,也不记得自己从哪里来……制片人表示,这部剧集很可能要做成网络版的《老友记》。
(
3:陌生人 《模拟人生2》中拍摄的剧集
)
《雷神之锤》时代,玩家只能用最粗陋的Demo录放功能来拍下固定的场景;到《模拟人生》时代,别出心裁的“照相册”功能让玩家们发挥了不少想象力,用静止的画面拼出了一个个奇怪的故事,比如爱情、谋杀、贩毒……到了《模拟人生2》,游戏引擎中已经内置了专门的电影制作工具,不过这种工具并不强大,角色往往需要克隆之后依次赋予不同的表情才能表演下去。《半条命2》推出的时候内置了一种Faceposer插件,拍片时可以随时改变角色的面部表情,还有一些游戏公司在游戏里加入剪辑软件,以鼓励玩家拍片子。
尽管如此,Machinima仍然是属于小众范围的,那些自编自导的小电影充斥着只有玩过游戏的人才能明白的笑料,对没玩过游戏的人来说,即使看了,也只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它们与游戏本身有着太过密切的亲缘关系,像《Halo 2》里拍的电影必然都是两个军团大战外星人或者互相对打。所以,当《电影大亨》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它会是Machinima走向大众化的一个最好契机。
( 后期配音 )
《电影大亨》的核心其实还是一款“大亨”类经营游戏,玩家可以像好莱坞大亨一样,白手起家创建和管理属于自己的制片厂,但更多人是被这款游戏的创造性概念所吸引——游戏提供了摄影棚、演员、外景地、摄影机,你完全可以用这些工具拍出一部电影来。而且,影片的题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文绉绉的爱情片《爱在他乡》、政治讽刺片《法国式民主》,甚至特效大片《金刚》,而那些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Machinima尤其让人兴奋,法国骚乱、禽流感,甚至最近争论不休的进化论问题,竟然都可以被纳入创作的题材之内。它可能是视频Blog最好的媒介形式——一种便捷快速,自我发布,广泛传播的视觉叙述方式。只要一台计算机,任何人都可以拍出有演员,有外景,甚至有特效的电影——不需要动画技术、编程能力,演职员,甚至大量的预算。从此,电影的表达权不再垄断在电影或者电视记者的手中,像Alex Chan那样的普通市民也可以拿起摄影机,尽管是在游戏里。
5年前,当Flash刚出现时,人们认为那是草根电影的发轫,大大降低了电影业和动画业的门槛。现在,Machinima的门槛比Flash更低,更廉价也更容易上手。它的承诺是,人人家里都有一个PIXAR工作室,就像苹果的GarageBand让人人家里都有一个录音棚一样。这个理想距离实现也许并不遥远。但大家都很好奇,当电影工具真的民主化之后,这个世界将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