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千零一夜里的七天
作者:鲁伊(文 / 鲁伊)
11月中旬,有个去阿曼的机会。11月18日是阿曼苏丹国建国35周年暨国王苏丹卡布斯的寿辰,阿曼新闻部出面邀请几十个国家的新闻媒体前往观礼。
直到坐上卡塔尔航空公司经多哈飞往马斯喀特的飞机,对阿曼的了解还仅限于:它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和阿联酋、沙特及也门接壤;《一千零一夜》里的水手辛巴达是阿曼人;郑和到过阿曼南部的萨拉拉;该国出产一种叫做“哈瓦”的传统食品。
对阿拉伯世界的孤陋无知让我很是汗颜了一阵,到阿曼和国外记者聊聊,才发现,原来这是共同的问题——一个奥地利记者甚至问我,阿曼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吗?Lonely Planet说阿曼是海湾国家中对外国游客环境最友好的国家:只要会说英语,当真可以走遍阿曼都不怕。小镇上的路标和招牌都是阿拉伯文和英文并列,连渔夫也能操着一口伦敦腔和你攀谈两句。
35年前,当时在位的苏丹泰木尔(Sultan Taimur)——现任苏丹卡布斯的父亲——奉行的还是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所有签证都由国王亲自颁发,书籍和眼镜都不许进口,整个国家只有3所学校,今天的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佩服。跟来自戛纳、为《今日美国》工作的法国美女卡罗尔感慨了一下,那姑娘眨眨眼,说,“从平地上盖一栋楼,比拆掉老房子再盖新楼简单得多”。
跟卡罗尔进行这番交谈时,我们正坐车前往体育场观看阅兵仪式。这次35周年大庆,阿曼新闻部安排各国媒体参加4个大型官方活动,分别是18日的阅兵、19日晚上新闻部长举行的晚宴、20日的学生检阅和21日的军乐队表演。阿曼人很把这当回事,反复通知要“穿得得体”。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阿曼男人都爱美,反正接触到的几个新闻部官员,传统服装白色长袍“的士搭沙”是每天至少要换一次的,领口和袖口的缝线得和包头的头巾“姆扎尔”颜色协调,遇上正式活动,所有男性都要在腰间佩戴一把阿曼特有的弯刀“汉加”。这把刀价值可不菲,市场上普普通通的都要卖100个里亚尔(1里亚尔=2.58美元),还不算50个里亚尔左右的银腰带。
新闻部项目主管赛义德给我看他那把值500多个里亚尔的刀,“贵就贵在刀把上了”。他那把弯刀的刀把是犀牛角的,其他人也有用象牙和檀香木的。我们的大胡子司机也有意思,我们坐他的车去南部,准备在沙漠里住两天,他一再提醒我,要带够衣服。我用Crowne Plaza的大号洗衣袋装了一袋,自以为足够,结果他还是摇头,要带我去买衣服。就两天,他带了7套长袍,7条头巾,居然都穿了一遍。
在马斯喀特的前四天,我们的活动基本上是坐在看台上当观礼嘉宾。阿曼音乐大量使用鼓、笛子和某种不知名的弦乐器,有一种热闹的迷幻在里头,让人想起《琵琶行》里的嘈嘈切切,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而满座观众白衣胜雪,黑衣似漆,又是说不出的肃穆,像身在《倚天屠龙记》里的蝴蝶谷似的。更何况阿拉伯骏马是那么的修长秀美,阿曼儿童的服装是那么绚丽夺目——说实话,这个国家对颜色的态度令我讶然。表面上固然是单调至极的黑白两色,但外衣之下却极为大胆地使用赤金、朱红、翠绿、明蓝和艳黄,简直浓烈的要把人的眼睛刺痛。怪不得一个在阿曼待了20多年、给苏丹卡布斯写传记的苏格兰学者会告诉我,阿曼人的内心,其实是极其开放的。
11月21日,和专门提出“要跟中国记者聊聊”的阿曼新闻部长哈迈德·拉希迪会面后,赛义德带我去参观了以生产世界上最贵的香水而著名的香水工厂Amouage。阿曼人就是会讲故事,一竿子就把一个1983年才诞生的品牌支到了2000年前耶稣诞生时带来黄金、没药和乳香的东方三博士那儿,再加上24K金和水晶为原料、法国设计师设计的香水瓶,萃取琥珀、乳香、没药、高山玫瑰和柠檬而得的精华,3个多月的生产周期,预先定购方开始生产的矜持劲儿,叫你不打心眼儿里觉得这么瓶香水就得卖个千八百的都不行。厂里的销售经理是个黑人,听说我从中国来,兴奋得不得了,赶快说他过两个月就要去上海参加个展览。
在Amouage,我们与另外一伙埃及电视台的记者不期而遇,结果下一站拜访阿曼最大的哈瓦加工厂,又遇到了那个穿红衣服的姑娘。我们一起坐在一盆盆熬制好等待冷却的哈瓦(Halwa)中间等待工厂主人。哈瓦是阿曼的一种传统甜食,含有淀粉、鸡蛋、糖、酥油、蜂蜜、藏红花、小豆蔻、玫瑰水、牛奶和果仁等原料,据说至少要熬制两个小时。我在这边念念叨叨复习小册子上的内容,工厂主阿尔哈吉·阿尔尼兹瓦尼老爷子的儿子不干了。他说,我们这里的哈瓦要连续不停熬12个小时呢,怎么会只有两小时。还有,我们用的木头可是真正的Snmr木,一车要15个里亚尔,别的木头硬是不能比。他给我们开了一盒据说是专供国王陛下自己享用以及馈赠友人的哈瓦,配着不加糖和奶的阿曼咖啡。老阿尔哈吉今年67岁,做了50年哈瓦,带我们去他那比足球场小不了多少的会客厅参观。他说,他没钱,赚多少到手就花,一过节家里全都是客人。“等我死了,就留下这些”,他说的是院子里百十来棵高大的棕榈树,都是他自己栽的。
阿曼的国庆活动举行到21日就基本告一段落,大多数媒体都在这一天和次日离开。可使馆定的返程机票是24日的。新闻部的官员罗斯玛丽女士建议我们去沙漠,那里居住着贝都因人,附近海滩可以看到绿海龟下蛋,还有著名的赛骆驼。这么兜一圈,阿曼的一半国土已经尽收眼底。阿曼人的好客热情让我们觉得有点儿难以承受,但赛义德说,这是我们穆斯林的规矩,如果有朋友来了,一定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他,因为只有这样,当你去朋友那里做客的时候,也才能够得到同样的招待。
忘了是哪个作家说过的,旅行就是卖掉自己的房子去看别人的房子。能做到这一点的人真是潇洒,咱们哪儿配?最多也就是花别人的钱看别人的房子。在阿曼的最后一天,还剩一下午,终于可以不用跑来跑去,在酒店的专属海湾好好享受几小时阳光和沙滩。这里的水真好,游出两公里,海水还没没腰,最适合我这种假把式。游累了上岸,拉把躺椅躲在阳伞下看报纸,喝口阿曼咖啡,正自在呢,偏生听见了旁边两个德国大男孩的闲聊,原来,是两个刚大学毕业的学生,嫌冬天太冷,拿着暑假在大超市打工攒的钱到阿曼享受异国风情来了。
我突然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段CNN新闻,一个著名的时尚摄影师,被问及戴安娜王妃与他拍过的超级名模相比,有什么不同,他回答说,前者一望而知真正过着一种奇妙的令人向往的生活,而后者只不过是在扮演。也就是在那一刹,我想,我该回家了。
《一千零一夜》里,航海家辛巴达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才完成第7次旅行,回归故里。坐卡塔尔航空公司的新型空中客车,从30摄氏度的马斯喀特到零上1摄氏度的北京,用不了15个小时——这就是传说与现实的区别。■
关于阿曼的零星小事
1.如果你懂英语,阿曼是个自助游的天堂。不过,每年的5月到10月还是不要去了,50摄氏度的高温不是谁都受得了的。
2.阿曼的旅馆很紧张,尤其在旅游旺季,一定要提前订房。类似国内招待所的小旅馆一般20个里亚尔左右能拿下,皇冠假日、洲际酒店在60到80里亚尔之间,还有一种旅游景点旁边的小旅馆也不错,多数在30里亚尔左右,运气好的话有自助餐。
3.阿曼的旅游景点全部不收门票,不过,要参观著名的海龟下蛋,需要获得环保部门的许可。
4.未经对方允许,一定不要给阿曼妇女拍照——这意味着对她们家族的侮辱。
5.乳香是相当好的纪念品,但不要在旅游景点买——不要门票不是没有原因的。马斯喀特的曼多拉市场很不错,那也是阿曼最早的一个集市。
6.卡布斯大清真寺在不举行礼拜的时候接受参观,不过女性记得用头巾把头发包住,而且,最好不要穿裸露手臂和大腿的衣服。
7.阿曼的周末是周四和周五。在许多阿拉伯国家都是这样。
8.爱美的女士不妨做个手绘,这里叫“汉纳”。和印度的手绘异曲同工,但图样很阿曼风格。它预示有某种好的事情发生:比如结婚、节日,或是你的丈夫很宠爱你。双手的价格一般是5里亚尔。不过通常男性不允许进入美容院。
9.只要有国际驾照,就可以在阿曼租车旅行。一辆全新的丰田越野车日租大约在30里亚尔左右,有的公司可以异地还车。不用担心油钱——阿曼是半岛国家中油价最低的一个。
如果去拜访贝都因人,做好买几样东西的准备吧,虽然很贵。否则,你一样要付家访费或拍照费。■
赛骆驼是居住在沙漠里的贝都因人的日常娱乐,每周定期举行,骑手都是五六岁的小孩子
做一个“汉纳”,它的味道也非常美妙
世界上最贵的香水工厂Amo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