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雪之后,谁来关心《京都议定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袁越)

​暴风雪之后,谁来关心《京都议定书》?0( 2005年12月4日,加拿大民众游行要求发达国家遵守《京都议定书》 )

以观察员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的绿色和平组织在蒙特利尔议会大厦的正门前安装了一个高达3米的沙漏,10000多名前来参加会议的189个国家的代表每天都会被提醒一次: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说来奇怪,刚刚下过一场大雪的蒙特利尔市在会议开幕后气温突然回升,绿色和平中国气候变化项目主任喻捷在日记中写道:“蒙特利尔的暖冬让人有些困惑,这个冬天可以冷到零下30摄氏度的国家怎么了?今天,一件单衣就可以在街上行走。明天呢?这个疯狂的世界!”

与此同时,喻捷的两个英国同事却冒着严寒偷偷爬上了英国政府一间会议大厅的房梁,英国首相布莱尔正在做一个关于重新建设核电站的报告。这两位身穿黄色荧光外套的抗议者打断了布莱尔的报告,向与会者展示了一幅标语:核能是错误的答案!

正在暴风雪中瑟瑟发抖的欧洲人也许会说:“什么错误答案?问题就是错的!”今年欧洲正在经历一场“数十年来最冷的冬天”,法国甚至已经宣布进入2级警报状态。今年12月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论文,说大西洋暖流的减弱将导致欧洲在未来10年里变得非常寒冷。难道说全球气候不再变暖了吗?不是。气象学家说,正因为气候变暖,融化了北极的冰,这才导致赤道地区的高温海水减缓了向北方流动的速度。也就是说,全球变暖反而让欧洲变得更冷了。

怎么样?糊涂了吗?别急,更复杂的事情还在后面。

美国为什么退出《京都议定书》?

“美国不会参加任何有关《京都议定书》的讨论,”出席会议的美国代表团资深谈判专家哈兰·沃特森博士说,“但这并不等于美国不重视全球变暖问题。事实上,布什任期内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了0.8%,美国政府每年都会投入超过50亿美元的经费用于气象学和清洁能源的研究,在这方面美国不输给世界上任何国家。”

“胡说!”加拿大环保团体“斯耶拉俱乐部”的伊丽莎白·梅尔驳斥了沃特森的说法,“参加这次会议的确实有很多美国环保团体,但没有一个是布什政府派来的。美国是《京都议定书》最大的敌人。”

那么,既然美国政府早就放话说不会考虑重新加入《京都议定书》,他们为什么还派人来谈判呢?事实上,这次大会还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11次会议,美国不但是成员国,而且还是《框架公约》的发起国之一。

不能把美国政府对待《京都议定书》的冷淡态度简单地归罪于布什弱智,这样做既不客观,也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事实上,美国立场的改变其背后有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工业国家规定了严格的减排任务,到2008~2012年时所有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必须比1990年减少5.2%。这个数字各个国家有所不同。美国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4以上,1997年颁布的《京都议定书》为美国规定的减排数字是7%,美国当时答应了。可1997年之后美国经济开始起飞,能源消耗增长很快,如果按照这个数字减排,美国将多花很多钱,于是布什不干了。相比之下,俄罗斯正好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发展的停滞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升反降。《京都议定书》为俄罗斯规定的减排量是零,也就是说他们排放的温室气体只要不比1990年多就是胜利。根据路透社的估计,俄罗斯每年将从《京都议定书》中获得100亿美元的收益,难怪普京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痛快地在《京都议定书》上签了字。

可是,如果面对的是致人死命的禽流感,美国还会在乎那点钱吗?肯定不会。世界各国还会来蒙特利尔讨价还价吗?肯定也不会。围绕《京都议定书》所发生的这些看似荒唐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只有一个:人类还没有认清问题的严重性。

“全球变暖已经不是‘如果’的问题,而是‘必然’会发生的一次环境危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环境问题专家麦克·奥本海默教授说,“现在是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关键10年。”

“我不知道这次会议为什么没了美国就不能进行下去了,”美国谈判代表沃特森却说,“对付气候变化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非要像《京都议定书》那样设一个固定的减排标准。”他特意使用了“气候不确定”这个词,而不是“气候变暖”,这是布什政府一直坚持的说法,它标志着科学界对气候变暖的成因和对未来的预测并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

不错,我们几乎每个星期都会看到关于气候变暖的新闻:世界各国的冰川都在溶化,乞力马扎罗山顶已经不再是白色的,刚刚过去的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关于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报告。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说,南极冰层中保留的原始大气样本说明,目前的二氧化碳浓度(百万分之三百八十)比65万年以来任何时期的最高值都要高27%。

问题是:两者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美国今年夏天刚刚遭受了创纪录的飓风袭击,损失惨重。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全球变暖是导致飓风强度增加的罪魁祸首,但仍然有少数科学家坚持说这只是大西洋暖流的周期性变化所造成的。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气象学专家威廉·格雷甚至在美国参议院作证说,海水温度的上升其实和全球变暖无关,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欧洲人似乎比美国人更具忧患意识。几年前那个超级炎热的夏天让很多欧洲人明白了事态的严重性。可是,如果气象学家的预测没有错,欧洲今后10年会经历10次严冬,他们还会如此热心地支持《京都议定书》吗?科学家必须怎样解释才能让他们相信,全球变暖是导致严寒的罪魁祸首?

好在我们有联合国,有各种各样的不代表国家利益的“非政府组织”(NGO)。他们想出了很多办法劝说各国政府遵守《京都议定书》。那么,在如今这个商品社会,还有什么办法比钱更有效呢?

商人最关心《京都议定书》

这次蒙特利尔会议除了各国政府官员以外,人数最多的就是商人,他们甚至比场外热闹非凡的环境NGO组织的成员们更加认真,因为这次大会通过的任何决议都会极大地影响到他们口袋里的钱。

众所周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改造现有设备,寻找清洁能源,这一切都需要钱。难怪布什政府拒绝签字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怕影响美国经济发展。事实证明,越是经济发达地区,改造现有设备所需经费就越多。于是联合国专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发达国家可以到发展中国家去投资,帮助后者改造设备,减排的温室气体数量可以抵消发达国家自己的减排定额。这样一来,减排所需经费大大减少了。据估计,这项名为“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的计划可以为发达国家或者大公司节省30%~90%的经费。

CDM计划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全球范围内造就了一个“碳市场”。今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全球的CDM项目蜂拥而上,碳市场一片兴旺。目前欧洲碳市场每吨二氧化碳的价格是20欧元,比去年涨了一倍多。据估计到2012年这个市场的市值将高达300亿欧元之多。而“国际排放交易协会”提供的数字表明,CDM计划将会给发展中国家带去高达1000亿美元的先进的工艺设备和节能技术。

“此次会议一项最重要的议题就是为2012年以后的《京都议定书》制定框架。”专程去蒙特利尔参加会议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方代表乔黎明对记者说,“因为碳交易和股票交易有相似之处,交易的产品并不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而是碳排放权。如果到了2012年《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减排承诺不存在了,那么也就没有了所谓的碳排放权。现在在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碳信用(碳排放交换权的一种单位)就会变成一堆废纸。”

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讨论碳排放的测量、排放超标后的惩罚措施、碳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计算方法,以及2012年以后如何把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拉进来。

那么,引入碳排放交易机制是否可以帮助《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呢?一些人已经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联合国问题专家大卫·维克多在《京都议定书的崩溃》一书中指出,排放交易存在三大问题。第一,排放额度可以看成是半永久性质的产权,未来很可能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各国在谈判时都十分谨慎,生怕吃亏。比如深海采矿的开采权谈判,虽然目前仍然处于理论阶段,但已经谈了好多年还没谈出结果。第二,发展中国家预期的碳排放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因此他们不愿意按照现有情况分配额度,而是希望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因此谈判起来更加麻烦。第三,很多国家政局不稳,政府无力,难免将来会发生违反排放额度又不认罚的情况。

维克多还举了1987年通过的联合国《蒙特利尔议定书》,作为例子说明排放交易机制将会面临的困难。这是一份旨在限制破坏臭氧层气体(含氯氟烃,CFCs)的协定,被广泛认为是这类国际条约的最成功的例子。这份议定书并没有涉及排放交易,而是采用自觉自愿的方式进行推广。当时,受紫外线影响较小的一批赤道国家曾经很不积极,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用经济援助和经济制裁双管齐下的办法,终于迫使这些国家同意遵守议定书。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基本做到采用含氯氟烃替代品,臭氧层的厚度也已经得到了稳定,正在逐步恢复中。

可是,稍微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臭氧层问题和全球变暖很不一样。科学家已经确切地知道哪些气体会损害臭氧层,而臭氧层的缺失也被证明将直接导致皮肤癌的增加,保护臭氧层志在必得。更为重要的是,破坏臭氧层气体大都可以用比较廉价的方法加以替换,而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便宜的可再生能源能够代替煤炭和石油。

由此可见,《京都议定书》要想取得当年《蒙特利尔议定书》那样的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语

到截稿日期为止,本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已经开了一个星期。会议很顺利地通过了《马拉喀什协定》,减排交易机制正式生效。但是,当会议开始讨论惩罚机制时却遇到很大阻力。产油大国沙特提出建议,把惩罚机制作为《京都议定书》的修正案来讨论,但明眼人可以看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把《京都议定书》拖回到1997年的状态,因为修正案需要所有缔约国重新谈判、签字才能生效,这将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管本次会议是否会发表任何有意义的公告,有一点十分肯定,那就是中国和印度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一来这两个国家将是未来几年国际碳交易市场最大的卖家,将会有大批商人拿着钱排队买碳。二来中印两国是世界上碳排放增长幅度最大的国家,中国的总排放量甚至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位。虽然在第一阶段的《京都议定书》中没有为中国制定任何排放额度,但2012年之后这种优待很可能将会取消。中国政府必须从现在开始未雨绸缪,早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