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背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于)
李安拍《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他写了作为一个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的感受: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他来说是手心手背,哪个都不能舍弃,然而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好像全世界都想做美国人——李安希望了解“究竟(全球)美国化的内在动力为何?为什么它能够征服世界?”
在拍摄《与魔鬼共骑》时,李安认为他找到了内在动力——洋基精神(亦即拓荒精神)及其影响,也“逐渐开始对全世界展现影响力”。美国的拓荒史是野蛮的,但也包含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权利去追求他的梦想,这是美国“征服世界的最大利器”。美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切口则是美国在内战中全面实践了洋基精神。
这不是李安第一次从一个切口来研究美国,在《与魔鬼共骑》之前的《冰风暴》里选择了1973年,这是一个道德崩溃的时期,中产阶级受到的冲击改变了美国传统家庭观念。事实上,李安在美国拍片,拍美国人的故事时,总是把他们当作标本来研究,试图进一步去了解这个他不得不面对的国家,从他的电影中也处处感受到一种诚恳而认真的态度,传达出了一个勤于思考的导演的感受和所得。《断背山》是另一个切口,它存在于作为美国精神代表的牛仔与背离正统观念的同性恋之间。
《断背山》的故事发生在1963年,6年后才发生了著名的“石墙酒吧”事件,该事件是同性恋运动爆发的起点,但它发生在大都市纽约的格林威治村。而6年前,两个出生在蒙大拿州的穷牛仔相遇时,他们只有自己和对彼此的爱,死亡时时跟踪着他们——当地人根本容不得这种事情,打死并羞辱同性恋的事并不少见。在所谓“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权利去追求他的梦想”和清教传统以残酷手段对待“不正常事件”之间,落差巨大。
这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牛仔同性恋电影,虽然它有这么一个外表。怀俄明州,1963年的一个早上,埃尼斯遇到了杰克,两人都在找工作。一开始他们不过像玩性游戏,因为除了羊,没有女人。然而分离和婚姻都不能冲淡彼此的思念,他们才明白那就是爱。为了避开亲人和外人,他们找了各种借口偷偷幽会。这种感情持续到很多年后杰克已经发胖了,埃尼斯跟老婆也离了婚。
《断背山》的作者是美国普利策奖得主安妮·普洛克斯,她对这两名牛仔的爱情充满了温情,这两名牛仔都没有读过什么书,说话也糙,但在描写他们之间的感情时,她的笔调温柔而伤感,杰克与埃尼斯有过一个令人难忘的拥抱,他们静立在篝火边,杰克在埃尼斯的怀里舒服得仿佛被催眠了一样,直到埃尼斯用母亲一般轻柔的声音对他说:“我得走了,牛仔。你站着睡觉的样子像一匹马。”这个拥抱给他们之间的感情带来某种永恒,却也带来了悲剧的阴影。安妮·普洛克斯最后还是让杰克死了,埃尼斯推断是给人打死的。
拍一个爱情故事,对李安来说是太简单的事情,如果仅仅为此,也许他根本不会拍摄这部电影。《卧虎藏龙》之后,他和制片人就看中了《断背山》。作为导演,面对一篇堪称经典的小说,会感应到一种挑战,他必须用自己的能力把故事放入自己的事件与空间中,用自己的方式再现原著微妙的粗糙与温柔造成的悲剧氛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这也是李安感兴趣的话题,他说:“我们都有秘密,但我们是社会动物,要与他人共处并且得适应这个社会。你可以很容易地去说埃尼斯与杰克生活在谎言中,但是他们只能这样。我不认为他们还能找到别的活路。”
任何少数派个体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有些电影甚至拍得更惨烈,比如同样是同性恋题材的《男孩不哭》。而李安除了用自己的风格拍出一种伤感的诗意外,与其他类似电影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用了牛仔这个美国精神的象征,这是一个隐喻,也许它直指任何文化内部都会含有自我排斥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