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家具偏执狂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花蕾)

一位朋友搬了新房子,几个月过去,到他家去参观,书房里仍然打包箱杂陈,朋友戏称“现在要找一本书,等于要了我的老命”。这样不方便,可他仍然坚持要等订做的实木仿古书橱从广东运过来才让他的书各就各位。

有一个大款跟一个红木专家诉苦:你说吧,二十年前,我们家最贵的东西是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现在钱多了,家里最贵的仍然是客厅的那台等离子彩电,真是郁闷透顶。在专家指点下,大把钞票扔出去,红木家具抬进来。据说大款后来跟朋友吹的口气就全变了:你别小瞧了这张老板桌,比我那辆宝马还贵呢。红木家具有这样的功能,怎能不叫人趋之若鹜?但是这事儿的副作用就是当我偶尔逛到上海博物馆家具馆,再看到那件黄花梨罗汉床的时候,就得特别注意神情举止,不然工作人员没说啥,我自己也认为这只是单纯的欣赏,焉知别的参观者不认为我在狂咽哈喇子?

有钱人可以一掷千金买古典家具,哪怕买个赝品也没啥说法。但是收入普通的人追求起这玩意儿可就有点吃紧了。我一个朋友搬家,一张红木桌搬得工人面红耳赤,工人说老板这小桌怪沉的,质地好,得不少钱吧?朋友得意地说花了四千多块,十几年前买的,能轻吗?话说完没多久进新家时一不小心磕巴了一下,桌子断了一根腿下来,仔细一瞧,里面是厚厚的水泥芯子!

还有一个女朋友,父亲喜爱收藏,罗织了不少古董。女儿结婚时他一口气送了小两口几堂檀木家具。结果小两口谢是谢了,回家也着实发愁:客厅里的椅子全是硬硬窄窄的,不加靠垫嫌硬,加了靠垫坐不下,坐姿非得毕恭毕敬才是。两张檀木床,床头雕的是南洋风格面目狰狞的神,睡前看一眼就无法不做噩梦。后来到巴厘岛玩,导游说起当地檀木极便宜,他的一个同事结婚,同事合伙送了一张黑檀大床,只花了五百多美元。回来后我就和朋友开玩笑,你爹知道了肯定郁闷坏了。她一听就很紧张:千万不能让他听到,说不定他真的就整一集装箱去采购,我就剩下一个房间有空地儿了。

这样有“追求”的人多了,怎能怪上海虹桥路、涞亭路七拼八凑生产仿古典家具的作坊老板不牛气:“宜家里的几块木板几只钉子钉起来的家具,那叫什么家具?所以稀罕我们这些家具,花天价来买。”

前几天在家翻被制作假古董家具的商人奉为作伪指南的《明式家具珍赏》,黄苗子在序中说作者王世襄醉心收罗研究明式家具,在“文革”以及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没有房子摆放,把家具堆满了一间仅有的小室,在既不能让人讲屋,也不好坐卧的情况下,老两口只好蜷曲在两个拼起来的明代柜子内睡觉。看完了大笑——总算见识了一个真正的“妙人”。这样的“偏执狂”倒是多多益善。■

上一篇: ​外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