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当心“博导”落聘的反向激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青岛 张华)
吉林大学“砍掉”45位“博导”,许多人拍手称快,我最初也是对落聘“博导”幸灾乐祸分子,但后来我的态度有了变化。
笔者的一位朋友在吉林大学读博士,他的导师就在45位下岗“博导”之列。对于学校的选聘改革,朋友表示出极大不满,因为标准是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的数量。他的导师很出色,但多次申报的课题因“人脉不旺”被挤掉了,后来发现越来越多立项的课题现实意义微乎其微,就干脆不去申请了。我顿时无语,并对这位落聘的博导肃然起敬。
我国学术界项目与课题申请过程中的制度性缺陷之大,寻租之广,近年来常被诟病。笔者也曾眼见一些导师利用头上那顶博导帽,在外面疯狂圈钱,亲历过一些不思进取的博导靠荣誉倚老卖老。应该说,吉大的改革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使用的标准仍不健全。其最大瑕疵是可能导致“反向激励”,即为了保位,博导们争着去申请项目,由于僧多粥少,可能会导致跑穴、寻租现象的愈演愈烈。一旦项目申请到手,便扔给研究生,然后迅速投身到下一个项目的“申报战役”中去。此外,研究生怎能在导师选聘制度改革中没有一丝话语权呢?
上一篇:
养老金的管理
下一篇:
把鲁迅从神坛上请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