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400万人的生命和水源
作者:朱文轶(文 / 朱文轶 蔡崇达 吴琪 王鸿谅)
( 2005年11月23日晚21时,保障哈尔滨市80%水源的制水二厂49年来首次关闸停水,28台供水机组全面停止运行,哈尔滨开始临时停止供应自来水 )
对哈尔滨的所有官员来说,11月21日,远远不是那么简单。
这一天,哈尔滨市市委市政府开了大大小小5次会议。有关官员说,“所有决策都是21日这一个白天,一个晚上做出来的”。21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像一个大型机器的轴承,将这些方案,传送到哈尔滨这台“庞大机器”的每一个环节——它们将在未来96个小时里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哈尔滨市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史文清21日早上接到副市长、分管环保方面工作的王世华电话,说有个情况汇报,8点钟在2402房间交流一下。史文清听了几句,觉得情况很严峻,当时让工作处通知政府各部门负责人8点半召开紧急会议,先是小范围会议,后来扩大到各区区长。
汇集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和专家的意见,“应急小组”21日早上所能了解到的信息是,根据国内目前的研究,活性炭可以清除苯和硝基苯对水体的污染,除此之外好像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11月21日。官员们正在市政府2402会议室开会的时候,哈尔滨市市委书记杜宇新刚在广州参加完原哈尔滨市市委书记任仲夷同志去世的悼念活动,哈尔滨市市长石忠信还在呼兰县陪同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考察那里的禽流感问题。所有人当时都很清楚问题的严重性——不管那个污染团是什么样的东西,它已经随着江水往下游整整流了一个星期。
1998年哈尔滨应对那场大洪水的经历,给这个城市提供了一些经验。
水从吉林市到哈尔滨市这段流域的运行时间是8天。算上冬季枯水期流速稍慢的因素,有可能往后推迟一些。科技局有关专家的意见是12天。但决策者宁愿更保守。“如果不及时关闭市供水管网的进水口,整个市政供水管网被污染之后就后患无穷了。”无论如何,哈尔滨市官员知道,这个城市并没有太多可支配的等待时间。
污水团从吉林市出发,途经吉林松源市,黑龙江肇源市,到哈尔滨的整个流程是700多公里。中间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意外。一名地震局官员告诉记者,11月22日,有人向他报告说肇源市发生地震了,他调查后发现根本没有这回事,是上游的污水团在这一天流经了肇源。当时“两种传言交织在了一起”。
如果时间允许,专家们有更精确的方法测算出污染团到达哈尔滨市的时间。但在这之前,黑龙江省的官员和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官员们必须先作出决策。况且,哈尔滨市委官员王幼平说,专家们这时候也要面对这个季节的种种不确定性。比如,松花江面会不会结冰?结冰之后对流速的影响有多大?上游的小丰满水库一会儿加大放水量一会儿减少放水量,这些都可能造成科技人员检测的不准确。
决策者们对此极为谨慎。污染团可能到达哈尔滨境内的时间最终被相对保守地确定在11月22日晚上。同样根据当年判断洪水前峰流过时间的经验,人们判断出污水团前峰流出哈尔滨市大概需要4天。这意味着,在这个时间之前,这座城市赖以维持生活和生产的水源即将被中断,并要持续至少4天时间;这还意味着,从11月21日到22日,一天的时间,哈尔滨要应付平常几天甚至几十天的事情:要尽可能地储备水源应付危机;要充分调配饮用水和各种物资;要保障重点人群、保障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要准备用接下来的4天展开科研解决污染恢复供水;更重要的是要让城市和人民克服恐慌,稳定社会秩序。
而在所有这些之前,哈尔滨市官员们还要先解决:如何让市民知道污染情况并提醒他们抓紧时间储备水源?
这显然是一个具体而复杂的“技术问题”:“松花江污染”是一件跨省跨流域的事故,它的信息发布权并不在哈尔滨市手中。他们必须请示国务院,但这又需要时间。
“必须对人民群众讲真情,说实话。即使公告中不便说,说成是管网检修,也要通过细致周密的工作把实情告知群众。当务之急是公告必须马上发出去,不然,市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储不上水,迎战水污染的斗争一开局就会受到重创。”史文清在会议上说。
11月21日上午,市政府有关领导请示了副省长栗战书,栗战书说,这么大一个城市停水,非同小可,这不是一件小事,一定要有周密的方案严谨的措施,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市场供应。对于消息的公布与否,省长张左己的态度是,“我倾向于还是把实情告诉市民,这样政府更主动”。
在得到国务院正式批示前,11月21日上午,“应急小组”作出决定,向市民发出预警公告。第一份停水公告由电视台向市民发布:“为保证市区单位和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并临时停止供水。停水时间自11月22日中午12时起,时间为4天(恢复供水时间另行公告)。”另外,信息事实上还通过另一条组织系统向下发布,市政府层层动员市民,要他们尽可能地准备储水。
办公厅官员回忆:“下午14时,在省政府后楼417会议室,当和石忠信市长一同赶往的史文清常务副市长把哈尔滨的应对之策汇报完毕,省政府充分肯定了哈尔滨市的工作方案,并少有地用了‘应对及时’、‘措施得当’等字眼。省政府并决定立即成立全省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左己省长亲任组长,副省长申立国、刘海生、秘书长张松岭包括哈尔滨市市长石忠信任副组长。左己省长表示,必须保证人民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至于具体怎么说,他马上向上请示。”
晚18时30分,张左己再次把刚刚和石忠信一起传达完省长紧急办公会议精神的哈尔滨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副组长史文清找到办公室,详细询问情况,研究办法。
接下来,史文清将21日白天的整个工作情况汇报给杜宇新。杜宇新就应急处理作出了具体指示。关于第二次公告,杜宇新说,要把实情告诉市民,待上级有明确指示后在第一时间发出。
杜宇新说,当天的《哈尔滨日报》和省报都是半夜两三点压着,不发当地报纸。11月21日晚上,所有宣传部门负责人和电视台、报纸的负责人都在哈尔滨市政府12楼会议室等着来自国务院的指示。
11月22日凌晨2点左右,办公厅市长会议秘书室主任把上级的批示送到常务会议室。“国务院批示说同时要做好市民工作,一定要把实情告诉老百姓,特别要做好弱势群体的工作,要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
11月22日凌晨2点37分,第二份政府公告被签出,口径确定为“可能对松花江水体造成污染”。
这座城市应对这场危机的挑战于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