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题小作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宝)
有本书最近卖得不错,书名是《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戴从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作者弗兰克·富里迪是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建大不列颠革命共产党,亲任党魁。革共的风格靠近托洛斯基主义,是知识分子左翼的激情派。他们和老托派的区别在于特别注意利用互联网,他们的网站现在还很活跃,听说当初还谈到几笔风险基金的投资。
这本书最好的部分大概就是书名——大多数读者首先被书名吸引。作者慨叹当下知识分子已濒临灭绝,启蒙运动开启的为知识而知识,为艺术而艺术,为真理而真理的传统已荡然无存。现在从政府到大学,全社会盛行人文知识的庸俗利用和市场至上的功利主义。
这个话题应该很有意思,不过作者的才识似乎还不足以找到一个稍微像样点儿的答案。作者的文章很热情,有点煽动力,毛病出在内容空洞。全书点到杂七杂八的症候,搜集各种各样的牢骚,但只是在一个平面上滚来滚去,没有任何深入的讨论,没有奇思妙想,也没有实在的分析。作者为人文传统立言,却不具备人文主义者的丰富和睿智,火力不够的批评基本上纠缠在西方政府的短期政策上。一个好端端的大题目给他做小了。
这本小书里有非常多的引文,通常都是英美学术名人的语录,大部分未见高明,很少有切实有趣的材料。我印象中最有意思的段落是作者引用美国《普林斯顿评论》一个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分析了美国几次总统竞选的文字记录,并用词汇测试标准给这些竞选语文打分。语文成绩报告单是:在2000年的竞选中,小布什的词汇级别是6级(6.7),戈尔的词汇级别是7级(7.9);在1992年的竞选中,克林顿的词汇级别是7级(7.6),老布什的词汇级别是6级(6.8);在1960年的竞选中,肯尼迪和尼克松的词汇级别都达到10级;而在1858年的竞选中,林肯的词汇级别是11级(11.2),道格拉斯的词汇级别达到12级(12.0)。
晚清的上海是中国的报刊中心,各类报纸争艳之外,画报也滥觞于此。早期最有名的《点石斋画报》是《申报》的附赠品。1909年8月16日创刊的《图画日报》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份日报类画报。可惜它寿命不长,一共出了404期,1910年8月即告停刊。
《图画日报》有一栏目叫“俗语画”,栏目每期以一上海俗语为题作画,画上还配有一百多字的诗文。上海书店出版社将二百多篇“俗语画”汇编成书,取名《清代俗语图说》重新出版(胡毅华编,2005年7月第1版)。“俗语画”画工不精,比不上《点石斋》的新闻画,诗文也相当粗糙。不过百年以后重读,那些俗语仍然颇富生气,并不是风干的语言尸体,仍然能写照上海市民的皮相和精神。
上海人爱面子,最怕丢脸,《俗语》里有不少自嘲。“空心大老官”、“酱缸打碎架子尚在”,嘲笑名存实亡的空架子。“城头上出棺材”,描写“马路大出丧,旗锣伞扇尤辉煌,顶马看马和对子,中乐西乐奏不止。前导红黄硬脚牌,朝议大夫五品加,如此排场真海外”,“欲令众人见,必上城头兜一遍”。最可笑的状况是“骑马碰勿着亲家公,骑牛碰着亲家公”,用当代白话讲就是开着宝马碰不到熟人,骑着脚踏车偏遇到熟人。情何以堪?
除了爱面子常落笑柄,一般上海人还是相当崇尚常识,崇尚常规理性。上海人不太相信横财,看不起暴发户。俗语道:“横财勿富穷人命”;“穷算命,富烧香”;“求出来的雨弗大”;“命里穷只是穷,拾着黄金要变铜”。
《俗语》中渗透着人情世故,有些今天还管用。比如“暴学三年天下去得,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宁可独偷一只狗,勿可合偷一只牛”;“有理无理出在众人嘴里”。还有:“爷有娘有勿如自有,家主婆有还要房门口守”,可为天下吃爷娘、吃软饭者戒。
当年上海烟花业昌盛,青楼上下也锻炼出不少警句。“乡下大姑娘,有吃无看相”,批评不辨美丑的急色登徒子没有品位。“屁股里吃人参”,不屑专取后庭的无聊客人。
这些俗语未必全出自上海。但是让今天的上海人投票,相信很多人还会赞成其中的道理。
艾柯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三联出了他的《悠游小说林》,理当祝贺几句。但读完全书,感觉很不舒服。这种不舒服几句讲说不清楚,下期再说。■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