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内的阴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小贝)

​象牙塔内的阴谋0

“1900年9月一个晴朗的秋日,500多位前往哈佛大学注册的新生中有一位高高瘦瘦的戴着夹鼻眼镜的贵族男青年。他虽然既不是才华横溢的学者,也不是很有天资的运动员,这位年轻人还是很有魅力,他后来的一位同学说他聪明、冷静、友好。这位新生得到了他的拉丁文老师的强烈推荐,将他描述成一位能力出众、品格超卓、愿意涉足公共生活的学生。他叫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933年,他成了第四位当选美国总统的哈佛大学毕业生。他被哈佛大学录取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事情,他就读的格罗顿寄宿学校1900年毕业的23名学生中有18名进了哈佛。但是如果100年后,在2000年的秋天罗斯福重返哈佛的话,会感到很震惊:他会发现三分之一的新生都不是白人。更加令他吃惊的将是,现在有女性自信地在校园里漫步,在学生中占了差不多一半。不那么显而易见的是犹太人的增加。哈佛已经不再是罗斯福所属的社会群体白人新教徒的私有财产了,他们现在在新生中的比例还不到20%。”美国社会学家杰罗姆·卡拉贝尔(哈佛大学毕业生)在他厚达711页的新书的开头写道。

卡拉贝尔的这本书名为《选民: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招生录取和否决的隐秘历史》(The Chosen:The Hidden History of Admission and Exclusion at Harvard,Yale and Princeton)。他说,美国大学中的这三个巨头的招生录取制度确立于上世纪20年代,从那时起,他们开始有意限制录取犹太裔学生,而犹太人是一直自视为上帝的选民的。自19世纪末起,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开始涌入美国,哈佛发现校园里充斥着犹太人,他们通过入学考试后进入了大学。哈佛所在的波士顿的世家开始担心犹太文化会冲击白人文化,而且第一代犹太移民也不会向哈佛捐款。当时的哈佛校长劳伦斯·洛厄尔说:“接收犹太人的夏日旅馆都遭了殃了,因为犹太人一住进去非犹太人就会离开,然后犹太人也走了。”

于是大学为了限制犹太学生的规模,将品格和寄宿学校谆谆教导的刚毅当作比考分更加重要的指标。犹太人被认为不具备这些品格,他们“柔弱多病、贪婪、做作”,私立学校的学生则非常有男子气概。除此之外,还要学生提交自荐信和推荐信,提供照片甚至他们的父亲的照片、交待他们的课余活动,举行面试。这些烦琐而昂贵的过程让招生变得不透明而且主观化,可以有效地抵挡招生不公正的批评。这些大学宁愿受到损害也不招犹太人——二战期间,在生源匮乏的情况下,耶鲁仍继续回绝犹太学生,“耶鲁将自己的符号资本看得比自己的学术资本还珍贵”。

直到60年代,这三所大学一直都几乎只在富有的新教徒子弟中招收新生。到了60年代,社会的剧变改变了大学招生条件。学生占据了大学的大楼,种族之间的暴力冲突让大学管理者担心校园安全,他们开始招收更多的黑人学生。由于没几个黑人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招生中对品格的定义又改变了,考虑的是种族多样性。因为与苏联对抗,美国需要真正聪明的学生,犹太人也能比较顺利地上大学了。到70年代女权运动兴起的时候,又增添了性别多样性。美国大学招生时意欲的结果变了——无论是招收更少的犹太人还是达到多元化,但是基本招生制度没变:不像法国、日本那样依照学术能力,而是重视性格上的优点。“毫不夸张地说,精英大学现行的招生制度更成功的是民主化了而不是机会。”美国孩子入不了大学的话,倒可以安慰自己说,那不一定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

社会学家有一对范畴,叫训练效应和选择效应。海军陆战队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训练效应的机构,它不会有很多身心发达的申请人,它相信自己安排的基本训练能够将一个人变成一名强大的士兵。一个模特公司则是一个选择效应的机构,一个姑娘不会因为跟一个模特公司签约而变漂亮,而是因为本来就漂亮模特公司才愿意跟她签约。人们对名校的敬仰是因为他们把学校当成了军队,遵从训练效应,以为两个考分一样的学生,如果一个进了哈佛,一个进了普通大学,进了哈佛的毕业之后能挣更多的钱。可是名校对招生制度的重视显然更像一个模特公司而不是海军陆战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