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巫争霸赛与伏地魔复活——《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视觉特效

作者:陈赛

(文 / 陈赛)

​三巫争霸赛与伏地魔复活——《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视觉特效0

去年4月,在时代广场影城连看三部《指环王》,从下午5点看到凌晨4点,对眼睛心脏都是双重折磨与狂喜。尤其到《国王归来》,猛犸军团横扫战场已是“大场面”的极限,最后眼看场面无法收拾,导演只好让绿色死魂灵大军淹没整个帕兰诺平原了事。那种视觉快感就像一下子吞了太多芥末,一层层叠上去,直到眩晕。

《哈利·波特》不同,很难说哪一集的视觉效果特别震撼,或者在技术上有惊人的突破,但每一集都不断给人惊艳之感。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开始,飞天扫帚上的运动合成镜头已经相当流畅精彩,此后魁地奇比赛再怎么惊险,都算不得亮点,在扫帚上飞来飞去拼球仿佛已成再正常不过的运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娘娘腔的小精灵多比尽管抢不过《指环王》中古鲁姆的风头,但毕竟是一个难度相当大的全数字角色,神态举止之生动精确都让人心生怀疑,是否世上真有这样一种精灵。还有《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的幻影巴士、摄魂怪、鹰头兽、狼人、活点地图……

视觉特效发展到今天,不再以“炫技”为目的,更追求一种与故事本身的贴合,正所谓“看不见的特效是最好的特效”。《哈利·波特》电影换过三位导演,美国人克里斯·哥伦布,墨西哥人阿方索·库隆,迈克·纽厄尔是第一位英国导演,63岁,风度儒雅,爱穿一身马甲,擅长浪漫题材,最有名的作品是《四个婚礼与一个葬礼》。在接手《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之前,这位英国老派绅士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特效,对这种烟熏火燎的新科技也素无好感,但《火焰杯》却势必要大量借助计算机。据说他在片场拍摄时脾气不好,概念设计和视觉效果耗费的大量预算让他心烦,但到最后,他不得不承认:“看到效果图的时候,整个人都惊呆了。”

一开场,魁地奇世界杯和空中体育馆的气势的确把许多人震呆了。这几乎是《哈利·波特》系列里最具气魄的一出“大场面”,不料好戏刚开始,就惨遭食死徒破坏,当时必有无数人在心里大骂导演吊人胃口却偷工减料。迈克·纽厄尔大概会觉得委屈,其实这段世界杯的开场镜头是他据理力争之下才得以完成,否则制片方根本没打算把这场戏算在预算里面。

《火焰杯》中真正重墨渲染的是三巫争霸赛和伏地魔的复活,这些险象环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特效镜头环环相扣,最终将观众带入魔法世界中最阴暗的一面——死亡、毁灭和墓地。

​三巫争霸赛与伏地魔复活——《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视觉特效1

三巫争霸赛中第一个出场的匈牙利树蜂龙无疑是全片最惊心动魄的怪物,比起以往的三头狗、蜘蛛怪、蛇怪更加凶猛残暴。美术设计斯图尔特·克雷格在这个树蜂龙的外形设计上煞费苦心。“它应该是四条腿,还是两腿两翅膀?最后我们决定给它猛禽的外形,蝙蝠的翅膀,把它老化,然后在翅膀上磨出许多裂痕,让它看起来像只已经活了上千年的老怪物。”

除了用计算机生成树蜂龙之外,特效部门还手工搭建了一个庞大的机械模型——长达12米,表面鳞片是真皮缝制,绘有花纹,再粘贴缝制到钢骨架上。腋下装有两个喷火器,喷火时有两个专人在龙翼下手动操作。为了安全起见,所有的动作都必须通过计算机控制,否则那个射程近10米的喷火器在一分钟内就能把一半的特技组成员给烤熟了。

​三巫争霸赛与伏地魔复活——《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视觉特效2

为了拍摄这场“斗龙”的戏,剧组还在苏格兰山间搭建了一个高达15米,既像棒球场又像中世纪斗牛场的竞技场。但很快,树蜂龙就挣脱了枷锁,把哈利逼出竞技场外,穿越山岭、拱桥和屋顶,并在校园里大肆破坏。这些场外的环境全部在计算机中生成,演员们则站在一个巨大的蓝幕前拍摄,蓝幕上有大量的跟踪控制点,作为电影后期制作中的跟踪参照对象。虽然飞天扫帚一直是《哈利·波特》的招牌,但这场戏中哈利在扫帚上躲避树蜂龙的表演如此流畅灵活,还是很令人赞叹。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回忆起那段表演仍心有余悸,“拍哈利掉下屋顶的那场戏时,我倒挂在12米的高空,突然做自由落体运动,眼看着脑袋就要砸到地上。虽然明知自己是安全的,但有一刻,真觉得自己那条命从眼前飞过去了”。

第二场比赛是从黑湖水怪处救人质,这也是全片难度最大的一场戏。

​三巫争霸赛与伏地魔复活——《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视觉特效3

剧组在摄影棚里搭建了一个深6米,长宽各20米的正方形深水池,这是50名工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搭建出来,是欧洲有史以来最大的水下拍摄基地,可以容纳所有的演员、特技组、潜水组、摄影组、蓝幕和摄影器材。这是一次相当奢侈的拍摄经历,为了不影响演员视线,同时也为后期计算机处理提供尽量高清晰度和透明度的原始图像,水池每一个半小时就要换一次水,弄得比矿泉水还要纯净。

当然,观众最终看到的并非一片纯净的水域,而且经过计算机处理之后的——黑湖里满是植物、岩石和各种古怪的生物,几百年未被打扰过的苏格兰湖群深处混沌而阴森。最后关头缠住哈利的那群类似章鱼的怪物,是用一种叫Choreographer的软件做的,它曾经在《查理的巧克力工厂》中轻易复制了许多只松鼠的动画镜头。

至于迷宫那场戏,难度并不大,但特效组尝试把它设计成一个吞没一切的生命体。整个迷宫是由重钢筋搭成的,高达8米,长12米。这些由计算机控制的迷墙相互独立,可以根据演员的需要自由膨胀和升高。当夜幕降临,参赛者入场后,迷宫就开始收缩,包围并攻击他们。

作为压轴,伏地魔的复活是全片最黑暗的一场戏。其实,这种从筋骨血肉重建一个人体的场面在电影中并不少见,像《透明人》、《地狱男爵》中都有很恶心的前例,但在气势和氛围的营造上,都难以匹敌伏地魔复活这场戏。

一直以来,想象《哈利·波特》的各种变形术是一种乐趣。《魔法石》中,威严的黑猫从桌上蹿下,落地时变成麦格教授,已是影史上的经典镜头。此后,玛吉姨妈被吹成大气球,卢平教授变身狼人,哈利变身马尔夫的跟班,马尔夫变身白貂等,尽管各有千秋,但很难再给人震撼的感觉。对于第一次以人形现身的伏地魔来说,什么样的扮相化妆,才能配得上这个复活后的神秘黑魔王?

可怜了英国帅哥拉尔夫·费因斯(《英国病人》、《呼啸山庄》),为了演出伏地魔,他的头发、手臂和胸部的毛都被剃得干干净净,并涂上一层病态的半透明苍白颜色,血管纠结着从头盖骨滑至手臂、手掌,沿路还被装饰以恶心的纹理图案。

J.K.罗琳描写伏地魔的脸上有一种蛇的神情,尤其是蛇一样的鼻子,这种形象很难用化妆实现。因此,特效组在费因斯的鼻子、头部、身上都设了运动对位的跟踪点,尤其在鼻子位置绑上蓝布或涂上蓝色颜料。这样,在后期处理时候,就可以任意PS他的外形,把鼻子压扁,加孔,让他看起来真的像一条滑腻腻的蛇。

服装设计师在设计伏地魔的黑色外套时也颇费心思,那身披风是用一种超轻的丝绸做的,看上去像一只流动的爬虫。在伏地魔的全身镜头里,你会发现这件披风贴着他的身体就像一层皮肤,透着阴冷恐怖的气息。因为他刚刚从锅里捞出来,所以连鞋都没有。与那些花哨的食死徒不同,他身上也没有任何装饰。据说,费因斯的侄女、侄子到片厂看伏地魔叔叔拍戏,却全然没有认出他。一个大帅哥被整成这副样子,的确没人敢认,但相信谁也不敢忘记他那张脸了。

《火焰杯》中其实还有一些很有趣的小玩意儿,比如《预言家日报》女记者的八卦速记钢笔、疯眼汉穆迪的蓝色机械眼,都是借助计算机动画技术实现的,可惜视觉特效总监拒绝透露其中细节,他略带神秘地告诉记者,“这个疯眼球本身已经变成了一个独立个性的角色,告诉你怎么做出来的,岂不是破坏了观众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