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浪与后浪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安琪拉)
看电视版《华尔街日报》有好几年了,主持人康丝露·麦克总喜欢以“祝你下周大有斩获!”(Good luck next week and make it a productive one)结尾,无论牛熊,集集不拉,讨尽爱彩头的华尔街人士的欢心。有一期节目播出时正值母亲节,片尾打出工作人员的名单,从她到茶水工,全换上各自母亲的名字,后加括号注明这是谁谁谁的妈妈,让人倍感温馨。从爱达荷等小地方去纽约打拼的分析员在电视机旁必定已泪水涟涟,拿纸巾之余估计也会拎起电话给远方的母亲重叙亲情。
康丝露·麦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主持这档节目。节目里偶尔会播出一些回顾片段,不觉她年华老去,反惊叹她为何如石观音般永葆青春。单研究康丝露的发型和衣着,已可以写一套《职业女性这20年》的丛书。一会儿见她穿件带垫肩的套装,足见80年代女权运动对时装的影响如此之深,真有点半边天压在肩的感觉;一会儿见她头发从大波浪逐步定型为现在蓬松无卷。头发颜色倒没变,始终是白金色,一般人认为,金发女郎头脑简单,康丝露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她也是个从小地方出来纽约打拼的“成功案例”。康丝露在大学里拿了英文、政治学等三个学位,就到了华尔街做美林的分析员,过几年摇身一变就成了传媒人,主持和监制电视版《华尔街日报》有十几年了,赢尽财经报道新闻奖。
我以为康丝露会一直主持《华尔街日报》下去,跟她的前美林同事争辩利率走势,派记者去调查一下信用卡滥用的问题,总之她就是坐镇在电视镜头前的主播桌前,岿然不动。不料她真的给一个叫玛丽亚的小年轻抢了位置。
康丝露若放在香港,肯定给媒体同行安上“新闻之花”的称号,而老“新闻之花”被新“新闻之花”替代,足以在香港这个新闻头条娱乐化的地方引起轩然大波。事实正是如此,两朵“新闻小花”没有挨过大牌摄影师的骂,没有受过新闻现场保安的驱赶,甚至没有像前辈戴着防毒面具站在科威特的大楼上报道伊拉克飞弹的威胁,就一步到位当上了晚间六点半的新闻主播。如新闻监制所预期的,这种颠覆的确收到成效,收视率飙升,粉丝们到晚上六点半就拼命发短信给同道,“快开电视机看×××”,疯狂程度直追今天的玉米和粉笔。
可惜,此风不长。香港无线“拨乱反正”,一朵“新闻小花”离职,一朵“新闻小花”降为见习记者,“回炉”很久的老“新闻之花”重见天日,据说是大部分在职新闻人员反对新政之故。有段子云,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看来未必如此,我等待康丝露重回主播桌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