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下田径发展的经济方式 ——专访国家田管中心主任罗超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02年刘翔出现在黄金联赛的时候可能没有人知道,当时去参加比赛的那些钱是国家田径管理中心顶着上千万的可能赤字硬掏出来的。说到底刘翔其实是中国田径的一次“风险投资”。“我们想的是,只有有成绩才有明星,有明星才有观众,有观众才有赞助,所以不惜‘砸锅卖铁’都要支持,要不就只有死路一条。”国家田管中心主任罗超毅博士对记者说。当时他刚上任的时候面对的是2001世界锦标赛中国没有人进前三,总共就一个第四和第五。

​举国体制下田径发展的经济方式 ——专访国家田管中心主任罗超毅0( 罗超毅 )

“而且要更全面理解中国田径当时的问题和罗主任面对的困难,还是要回到这个体制。中国的体育地方和国家队其实并没有衔接的关系,地方队的训练经费运作经费都是由地方政府拨的,评价地方体育官员政绩的是地方政府,地方官员的升职空间更多不是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系统里,而地方政府评价地方体育官员最重要的还是看全运动会。根据中国目前的这套体制,他连要调动地方的精锐人员到国家参赛都困难。也就是说,虽然国家总局是地方体育的监管单位,而不是主管单位。而罗主任作为国家体育总局下的管理中心,他们的任务是奥运会,地方体育部门根本对这不在乎,如果没有找到一条纽带拉动起地方,调动起地方,这个机制衔接不上,成绩就很难上去。”林显鹏教授说,“而且实际上国家体育总局的钱是有限的,不一定比地方雄厚多少,我知道的,拨给田径管理中心一年大概就1000万元,要用这点钱调动起全国的体育系统还是个难题。”当时总局实施了一个办法连接上一条纽带——“取得奥运会冠军的选手也自动在该地方协会上加上一块全运会金牌。”在这个背景下,罗超毅主任也用一套经济方式终于启动了中国田径的发展。

三联生活周刊:您能大概介绍一下,2002年2月1日刚上任的时候您面临的情况吗?

罗超毅:当时国家队名存实亡,基本没有队伍,好的选手都在地方,没有可以抓在手里打仗的部队。举国体制是中国成功的重要经验,而举国体制最核心的一点是,集中力量到一点,当时的中国田径失去了这种聚焦。甚至地方队伍的经济实力都比国家队雄厚,我印象特别深刻,2002年8月我上任时候,我们到斯里兰卡去打比赛。当时运动员服装是国内小企业赞助的长的运动服装,斯里兰卡三十七八摄氏度热得很,长的又实在穿不了,想换一套整齐的短袖服装也不可能,整个队伍都是临时组建,从各个省市调过来的,运动员有的穿蓝颜色有的穿红颜色。也因为这种状况,中国田径整个没有士气,就觉得打奥运能进去前八都很难很难,更不要说争金夺银。大家更愿意打全运会,全运会还能拿冠军。

三联生活周刊:当时您想出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

罗超毅:我也看到的确很难,从哪儿切入啊?困难太多了。不过冷静下来我理清了逻辑链条,没有运动成绩老百姓不喜欢,没有名气、没有运动明星,没有人关注,企业也不会赞助,没有钱就没办法办好事情。所以当务之急是拔尖子,抓成绩,把成绩提高,也用不着说怎么做就能自然普及,有钱也就有办法调动积极性。当时是这么考虑的,在中国田径落后到这种程度的情况下,没有国家的意志国家的力量,包括集中的经费投入,你哪个省能投入这么强。而且因为中国田径一直在国际上处于落后状况,田径在各个省也不是重点,我们也比较有条件,国家有几十个人在管田径,我们管的程度,细化的程度绝对比一个省要强得多。再说北京的科研力量比地方强很多,我管过14年的科研,我太清楚了。选择突破一点来带动全部。

三联生活周刊:不过组建国家队训练要钱,科研要钱,出国去参加比赛要钱,经费上不紧张吗?而且我们注意到即使赤字您还很大手笔地支持一些项目,比如刘翔。

罗超毅:我们组建国家队不可能大包大揽,如果要集中46个项目算算你就知道有多大的负担,每个项目集中三个人就100多人,集中五个人就要230人,而且像竞走、长跑等项目两三个人练不起来,主要是训练气氛的问题,一般要十几个人,运动员的吃住、训练条件每项都要花钱。我们当时重点只抓了十几个项目,同时在这些重点里,又确定了重中之重。第一个就是高栏,当时是有这么一个共同的认识,中国人拼绝对体能的项目拼不过人家,有一个突破点,就是体能要求很高,技术要求也很高,两个要求都很高的情况下就有机会了。高栏就是这样,让刘翔和参加高栏的选手比百米,他绝对是后面的,但是有了栏架他就有戏。当时考虑的类似项目还有链球、跳远、三级跳、撑杆跳。另外一个是耐力型的长跑,是吃大苦耐大劳,我们中国人向来能吃苦,人家不练或者练不到那种程度。我相信一点突破了,成绩上去了,赞助就来,一切就好办了。

三联生活周刊:但是我知道国家给你们下的目标是,运动成绩要好,参赛项目要全。应该说当时的经费都不能满足重点运动员基本的生活训练费用,那地方运动员的积极性又要怎么调动呢?

罗超毅:我们当时有两个计划,一个是攻尖计划,一个是攀登计划。攀登计划就是划分了几个梯次:可以进入世界前50名、40名、30名、20名、10名、8名、3名,一个个台阶,每进一个台阶我这边就有一笔资金跟进。只要一个地方的运动员成绩能进入当时世界排名的前50,我们就和地方签协议,通知他们某某已经进入我的攀登计划,我准备给他投入多少钱,你们干不干,你们要干,我们签个协议,我们要共同保证这个投入,完了之后我还要检查,这样我投的钱加他投的钱就能比较好地保证攀登运动员计划的运作了。我这叫抛砖引玉。

对于运动员来讲,进入前50名,那你进入我第一关,我给1000元。50之外的可能就900、1000元这样,进到40名我就给你1500或者2000元,依次类推,我们制订很细的条款,你只要从50名进入40名,那明年你的钱就加到了多少,所以你就跑你就苦练。很清楚,比赛成绩一进入那个档次工资就涨上去了。攀登计划不是虚的,虚的是不顶用的,我全部和奖金工资待遇和他出国的条件保持在一起。教练也一样。你给我拿到奥运会冠军,比如我每个月给你15000元,一年18万元,银牌12万元、铜牌10万元,4到8名8万元。2002年的时候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拿,但我告诉你,你只要拿了金牌,我一年18万元给你,这就是你的训练津贴,运动员18万元。但是我现在就给你3000元,到年底我给你结算你的成绩,完成任务好加2000元,封顶到5000元。假如每个月5000元,我欠你1万元,从2002年3月组队开始到雅典奥运会结束,我算有多少个月,现在我只给你5000元,但是你只要雅典拿了冠军,从那个时候一开始,一个月1万元,加在一起多少钱全部给你。

三联生活周刊:但是如果照这个计划,钱从哪里来啊?

罗超毅:当时只能是超前经营负债经营,当时我就这么拍下去,拍完之后要说不慌张是骗人的,根据我提出来的目标算,假如2008年奥运会田径完成两块金牌、3~5块奖牌、10个项目进前8名,20个项目进决赛,37个项目达标进场,一块金牌运动员教练员一年总共36万元,2002到2008年5年,两块金牌又要多少,银牌12万,多少教练多少运动员,还有多少助理教练,助理教练拿70%,算一笔细账,一算2500万元。但是当时我的口袋空空啊,我说没关系反正我先把这个政策出来,你们给我干,我去找钱,我就不信成绩上来了我们还找不到钱。事实上是必须这样啊,不干也不行,等死啊,出了成绩我砸锅卖铁都会补上去,就这么干出来的!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还注意到,当时您还对国家队的一些组织形式修改了,比如不让国家队教练从地方抽调运动员?

罗超毅:这是我调动积极性的另一套方案。我总说国家队是一种建制,但同时也是一种机制。我抓在手里是实实在在的国家队,这是建制。机制的意思是,它还是管理的重要手段。以前有些项目,国家队的教练会说山东有个好苗子,辽宁有个好苗子拉他进来,现在我不同意,你只能带你的队员来,因为那山东、辽宁甚至几个地方水平都差不多,都在打你都在挤你。要是帮你调过来你就一家了,你就睡的安稳了,我就不让你调,弄不好你比赛输给地方队,你国家队没面子,一年365天不敢松懈,这就克服以前的情况,以前打完全运会休息两个月三个月,谁都可以不干。现在不一样,组建国家队以后,地方队可能不一定想备战奥运会,但我知道你想要全国冠军,我选的国家队水平是当时相对高的,你想要这个冠军你就得打败他,而同时,国家队教练和我签的责任状不是全国冠军,所以他的任务要求很高,他拼命练,他水平上来那些盯着他的地方队也跟着要追,相互一刺激机制就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