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在1977 ——中央党校沈宝祥教授眼中的胡耀邦校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理论动态》和转变思想的实践

1976年10月8日上午,叶剑英元帅派他的儿子叶选宁前往富强胡同6号胡耀邦家中,告诉他已经粉碎“四人帮”的大好消息。此时距离6日晚党中央粉碎“四人帮”仅隔一天时间。叶剑英的举动显示出他对胡耀邦的看重。叶帅托言叶选宁向胡耀邦问好,嘱他养好身体,准备迎接党将分配的工作。

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对记者谈到这段历史,特别提到粉碎“四人帮”后,叶帅托叶选宁告诉胡耀邦,希望听到他对当前如何治理国家的想法。两天后,叶选宁再来时,胡耀邦已经经过了深思熟虑。他对叶选宁说,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着中兴。“自古以来,有识之士总是说,大乱之后,要顺从民心。民心为上。现在我们的事业面临着中兴,中兴伟业,人心为上。什么是人心?我认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

胡耀邦遗存下来的手迹上写着他提到的这三件大事:“这种远见卓识的道理,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要)特别重要。停止批邓,人心大顺;冤狱一理,人心大喜;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关于这三件大事,胡耀邦又在下面补充说明,“这三句话我是用心想了一天一晚的。为了便于记忆,传播,我费了好一番心思变出来的”。

粉碎“四人帮”之前胡耀邦没有被分配工作,赋闲在家。1976年10月时他对于党和国家在历史转折时刻的深刻判断,显示出这位革命家从没有在国家动乱时期停止过忧国忧民的情怀。对于胡耀邦提出人心为上的观点,沈宝祥认为来自胡耀邦的独立思考,其中第三条和1978年邓小平同志强调当前工作重心的重体转移是一致的。

( 1980年5月,胡耀邦到西藏自治区视察* )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胡耀邦同志当时没有提到思想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时代,很多人认为批邓是对的,这就是那时思想不统一的时代背景。这就有个转变思想的问题。此时华国锋同志的‘两个凡是’如果不解决,中央当时的主要工作到底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所以说胡耀邦同志对当时党和国家的形势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如何完成的?”沈宝祥说,“我认为是在中央党校。”

粉碎“四人帮”后胡耀邦担任的第一个职务就是中央党校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当时整个党校领导班子只有三个人,其中两个是兼任,中央正式任命的只有胡耀邦一人。他来党校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批“四人帮”,解决十年“文革”问题。沈宝祥说,胡耀邦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在1977年6月4日召开中央党校整风会。

( 1937年冬,胡耀邦在延安 )

“当时是什么人参加这个会呢?”沈宝祥说,当时的中央党校有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情况,就是一个党校两套班子。一套班子是从“文革”时期延续下、由康生原来建立的,被称为“中央党校五七学校领导小组”。当时刚刚死去不久的康生头衔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因此他建立的这套班子还在中央党校执行领导,是与会的第一部分人。第二部分人是“文革”前由党中央认命、后来在“文革”中被打倒的校、处一级领导干部。第三部分与会者是校内各部门共25个党支部分别推荐的一名代表。一个中央党校整风会,共三部分人70人参加,自由发言,自由提问。

沈宝祥就是当时第三部分的代表之一。“中央党校是思想理论的阵地,这段时间开始让胡耀邦集中思考思想理论方面的问题。认识到思想理论的紧迫性后,他讲道:林彪垮台后,“四人帮”为什么能干那么久?那么凶?他总结了两条:第一,以假乱真,歪曲篡改毛泽东思想,打毛主席的旗号压帽子;第二,法西斯专政,残酷镇压。他特别讲了一句:‘这个以假乱真可厉害了!’”沈宝祥认为中央党校时期对于胡耀邦的思想发展是很重要的阶段,“在整风会上胡耀邦明确提出,要把林彪、四人帮颠倒的思想、理论、路线、是非再颠倒过来。这句话我印象很深。这是他认识的一个升华。”

​胡耀邦在1977 ——中央党校沈宝祥教授眼中的胡耀邦校长2( 1983年7月,胡耀邦在赴西北高原考察的列车上工作 )

“颠倒过来,怎么搞?”胡耀邦拿定主意,要办个思想理论刊物。不仅仅为中央党校,而是面向全党全国。上午11点整风会结束后,他把一部分人留下来就谈到了《理论动态》的筹办问题。当时沈宝祥是中央党校文史教研室的与会代表,从1977年6月起,他开始在胡耀邦指导下参与筹办《理论动态》,成为这个拥有大影响的小刊物的一员。

结果,经过争论,胡耀邦拍板,不要像一般的杂志必须要很多文章。《理论动态》一篇文章就可以出一期。对于出刊的频率,胡耀邦最后确定5天一期,无论节假日,风雨无阻。“总而言之,我们在建造一个环境,自己压迫自己。”胡耀邦说,“我注意的是,三五年把科学态度搞好。这个搞不好,我们党还可能走弯路。主席在修改宪法的讲话中,就是搞科学态度。”胡耀邦所说的科学态度,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这也是他创办《理论动态》的初衷。一个月后的1977年7月15日,《理论动态》出了第一期刊物,开始了胡耀邦在思想、理论拨乱反正道路上的第一个实践。

​胡耀邦在1977 ——中央党校沈宝祥教授眼中的胡耀邦校长3( 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胡耀邦是发动者和组织者;邓小平是最有力的支持者和最高领导者 )

作为大知识分子的胡耀邦

回望28年前,沈宝祥认为,党中央派胡耀邦来中央党校的确是给了他一个历史的机遇。如果胡耀邦担任的是一个省委书记,或去某个部委当个部长,历史也许将是另外一个情形。让今天许多人意料不到的是,胡耀邦在中央党校的首次大胆实践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压力和阻力。“当时批‘四人帮’,全党和全国是高度一致的,胡耀邦在这方面没有阻力。”沈宝祥说,“那时候没有今天这样正规,刊物说办就办。不但如此,当时华国锋也很赞赏这个刊物,并多次表扬这个刊物。在人大开会前,华国锋同志对起草人大报告的班子说,你们要看《理论动态》。”

第一期《理论动态》印刷了300份,后来又加印了300份。这个数字对于今天的任何一份刊物来说都少得不可思议,但很快这一数字上升到2000多份。那个时期《理论动态》这份内部刊物的阅读对象都是党内高级干部,阅读层面从中央政治局到各省委,胡耀邦着力的这份小小薄薄的刊物,对于解放思想的启动起到的作用已经无须多言。

胡耀邦在中央党校的功劳不仅只是参与创建这份刊物,沈宝祥说,胡耀邦经常参与文章标题的拟定和内容的修改,这显示出他的理论水平和素养。胡耀邦的学问来自于勤奋读书。沈宝祥在工作中和胡耀邦长期接触后,惊奇发现胡耀邦是实实在在的把马列和毛泽东著作都从头看到尾。“‘文革’前中宣部的老部长陆定一,威信很高,水平很高。陆定一说,胡耀邦从一个红小鬼变成了一个大知识分子。”

当年趴在土墙上看毛泽东演讲的红小鬼如何变成了一个大知识分子?沈宝祥和胡耀邦的共事过程中,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胡耀邦与他见面的开场白通常是自己最近又看了什么书。“1976年,中央办了读书班,把造反派头头、老干部调到中央来读书。进了读书班的胡耀邦没有按照读书班的计划读书,当时他看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写了很厚的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读书体会。”1977年,胡耀邦曾经把这本笔记借给沈宝祥。“在读书笔记中,他写了民主的重要性”,沈宝祥说,“后来他把笔记要回去了。那本笔记上的字一笔一划,他很珍惜,怕丢了”。胡耀邦有句话:“有所得就有所失。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看电影,少跳舞。”胡耀邦夫人李昭曾对沈宝祥说,耀邦在家很少说话,一到家就爱看书。胡耀邦的聪明、博闻强记和认真的态度,正是他成为“大知识分子”的综合条件。

胡耀邦的口才和风趣

虽然在1977年6月才开始和胡耀邦共事,但是沈宝祥对胡耀邦的学问和口才早有印象。50年代,沈宝祥就读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由于此前曾经参加过几年工作,他在大学里参与了很多社会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校团委统战委员。“当时校内有一批教徒、华侨学生和统战对象子女,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联系这三种中学生组织活动。”一天,学校通知沈宝祥带一批学生去参加上海青年联合会的一个座谈会。那是在1959年一个秋天的夜晚,地点是上海外滩江西中路。

“主席台上大幕拉开,领头走出来一个矮个子,有人接下他脱下的大衣,一看就是个领导干部的样子。”沈宝祥说,“当时的主持人是刚刚去世的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弟弟荣鸿仁,上海青年联合会的副主席。他当时说了两句话:‘耀邦同志到了上海,欢迎耀邦同志给我们讲话。’”

46年后沈宝祥还清楚记得胡耀邦当时的演讲题目:“这个题目非常有意思,所以我记得很清楚。叫‘断资产阶级之情,联无产阶级之志’。”不过胡耀邦没有讲教条,反而讲起了故事。听过很多领导干部报告的沈宝祥,从来没有听过这么风趣的讲话。当胡耀邦引用到“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时,进而谈到了这个典故的由来,“老实说,大学教授讲的课都很难让学生满意,但那天晚上,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胡耀邦富于才华和风趣的特点多年后也没有变。后来和这样一个坦率而又阳光的领导在一起共事,沈宝祥坦言是一件很放松的事情,“他除了说话时喜欢手舞足蹈,另一个习惯动作就是抽烟。经常是说着话手就伸到荷包里掏烟,但话题一开始,常常是一根烟从头点到尾也没抽一口”。

沈宝祥后来发现胡耀邦的习惯是,讲话之前列个提纲,然后即兴发言,等别人整理完讲话稿后,他再分发给其他同志推敲。

领导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胡耀邦

1977年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发起拨乱反正实践时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央委员,党内职务不是很高,但他长期担任过共青团中央的书记。1949年就加入共青团的沈宝祥说,当时共青团的影响非常大。

除了研究理论,胡耀邦在中央党校期间抓了几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揭露康生。康生在1975年12月死去时被称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沈宝祥说,如果不把他揭露出来,很多人根本无法平反,就连当时中央党校领导班子都是康生遗留下来的。沈宝祥谈到胡耀邦作为一个政治家在这场斗争中展示出的方法策略。“当时有人在大会上提出康生有几个问题,胡耀邦说:‘刚才有个同志讲了康生的问题。在党的会议上,任何人的问题都可以讲,可以对任何人提出批评。这是党员的权利。’”当群众的正气受到鼓舞后,康生的罪行终于在此后被一步步揭露出来。

不过说到胡耀邦在中央党校的最大作为,还是组织发动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回顾这场大讨论,要澄清五个关系:胡耀邦同志是发动者和组织者;邓小平同志是最有力的支持者和最高领导者;罗瑞卿、谭震林、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关键时刻坚决有效地给以支持;广大干部特别是省一级和大军区一级主要领导干部的支持和参与,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密切合作,共同努力,作出了重大贡献。”沈宝祥说。1978年5月10日,引发了对真理问题大讨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就是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上最先发表的。虽然胡耀邦在1977年12月15日就已被任命为中央组织部的新部长,但当时他仍然兼任中央党校副校长。

胡耀邦曾用“拨乱反正的日日夜夜”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感受和写作期望。1977年9月22日上午,胡耀邦听取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党建教研室负责人汇报。在听取汇报过程中,胡耀邦明确提出,党史“就是着重讨论九、十、十一次路线斗争的一些问题”。胡耀邦说,“把这个主题抓住了,华主席交的任务就基本上完成了。”研究第9次、第10次、第11次路线斗争,这是当时的理解和用语,实际上,就是要研究“文化大革命”,对十年“文化大革命”作出评价。那么胡耀邦自己当时对“文化大革命”是怎么看的呢?沈宝祥记得当时有一天,“理论动态组”的几位同志在胡耀邦办公室谈完问题后,海阔天空地聊起来。有人提出:耀邦同志,你对“文化大革命”是怎么看法?他回答:“思想是光辉的,实践是错误的。”

《理论动态》的创办是胡耀邦的主意。刊物的名称、性质、宗旨,以至刊期、形式等等,都是他设计的。它实际变成了那场思想解放运动中领导全党走在前面的前锋。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沈宝祥说,胡耀邦是实际上的主编,尽管当时没用主编这个职务名称。“正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胡耀邦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过程中,《理论动态》这个小刊物起了带头和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