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大仙)
一做杂志才知道,流程很重要。我在流水线上当过工人,一个萝卜一个坑,一道工序一人盯,流水线是一条没有人情味的路线,在8小时的工作中,你就是一个螺丝钉,拧死在岗位上,接上一道工序,传下一个工种,虽然也号称承上启下,但一点儿也没承上启下的风范。
那时候在流水线上,我用一个大针管,负责给扩音器的扬声质片打胶,经过一环扣一环的工序,做成了扩音器,俗称喇叭,然后组装成音箱。我觉得后来苏小明演唱的《军港的夜》和沈小岑演唱的《请到天涯海角来》,就是用我做的喇叭给扩成洪亮的歌声。
发育未熟时,情窦已绽放。那时与我在流水线上并肩工作的都是青年女工,雪白的大褂,雪白的肌肤,让我的眼前一片雪白。在女性的雪白中,我目眩神迷,经常把502胶打在流水线的橡胶履带上,整个工序也常因为我的“心猿意马虎”而慢了下来。车间主任索性就把我调到最后一道工序——搬运已经成型的扩音器。
不过,我在女工中人缘好,一到下班,她们就听我朗诵着舒婷的《流水线》:“在时间的流水线里,夜晚和夜晚紧紧相挨,我们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又以流水线的队伍回家来。”然后,我夹杂在青年女工组成的流水线的队伍中,冲进清真小馆,逗点儿羊杂,整瓶二锅。
20岁之前,狂读了一阵《红楼梦》和《水浒》,对高锷和金圣叹很感兴趣,觉得他们牛逼得不得了,一个续红楼,一个斩水浒。我想我以后也甭写书了,做“续斩之事”不也能出名?但后来老师说你得有大志,别去折磨别人的作品,要写出自己的来。听了老师的话,我立志当作家,定下目标,编好流程,25岁写出一本“现代红楼梦”。
这不是胡说吗?到25岁连个毛儿都没写出来,那就35岁争取写出来;到35岁还是连毛儿也没写出来,就憋着45岁写;到45岁也没力量写了,于是就开始鼓励那些25岁想当作家的主儿:你们写!
人生的流程真是不好安排,设计得多好,想法多好,都没用。人就是活在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之中,要没这点儿距离该多好?心想事成,人人都牛逼!不就是一《红楼梦》吗?我不梦了,还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