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客里的 小道消息传播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于萍)

一个博客里的 小道消息传播者0

“希望这是一次愉快的旅行”。2003年9月3日,老沈在新开张的博客“小道消息”中写下了第一篇日记。这个前清华BBS文学版的版主对“blog”形式备感惊异,他心里念着:“哎呀呀,它能够直接在首页看到内容,不需要点击标题再进去——在宽带不宽的时代背景下,这是多么重要啊。”开张首日,从上午10点到夜里10点,他一共写下8篇日记。这第一天,小道消息的主角就已悉数登场:主人老沈,女友莫尼卡鱼,文学,足球,小道消息——首页醒目的题头是:只有小道消息,才能救中国。

一个月后,老沈发出一个“改版宣言”:“在这里写日记,感觉怪怪的。好像大马路上穿裤衩,演戏给人看。”此后,老沈与他的私生活在博客中渐渐隐去,各路小道消息成为绝对的主角。一年后,被老沈称为“私人杂志”的“小道消息”办得像模像样,从张国荣的遗书,美凤姐入复旦的声明,到昔日国母在美逝世,莱特兄弟飞行一百周年,老沈还为每条小道消息定制了类别,譬如“人物”、“言论”、“讣告”、“怪现状”、“乱弹琴”……由于是个“私人杂志”,小道消息的个人趣味浓郁,2004年“小道消息年度人物”分别是:蒋彦永、孙大午、梅艳芳、马三立;由于“主编”老沈是个文学青年,他在小道消息的编辑工作中忍不住发起了言。

“这位被狂暴的风折断了翅膀的抒情天使,他沉重的肉身坠落在尘世,唯有其诗意的精神,永远在我们的上空飘荡。”——引自“海子去世15周年”

“小马我太熟悉了,他是某个阶段的我。也是无数次梦中的我。他也是某个阶段的无数人,无数次梦中的无数人。这是一种力量,欠缺的只是一个产生合力的方向。也正因为欠缺方向,小马才孤独地坐在法庭上,接受胜利了的精英阶层的口诛笔伐,和冤死者家属的含泪控诉。”——引自“马家爵在劫难逃”

虽然老沈关注国计民生,看不惯媚外嘴脸,但他的“小道消息”却极有西化的blog风范:他喜爱分享信息,热衷做“超链接”,往往将消息来源或更多评论链接于日记中,由一知十,小道消息就这么传开了。加上既“杂志”又“私人”的写法,“小道消息”引来了第一批读者,甚至有几个与老沈引为知己,畅评世事;博客也由点击数寥寥变为每天400击,2004年被所属blog网站评为“最佳内容博客”。

也没什么确切日期,2005年后的“小道消息”悄悄又改了一次版。时事趣闻的出现频率渐低,冠以“往事”、“家常”、“心得”名头的日记多起来。与老沈相识5年,已买房准备结婚的莫尼卡鱼在老沈笔下频频出现。二人成为众多情侣读者的楷模,一篇指出莫尼卡鱼“皮肤黑,脾气暴躁,超级懒鬼”,以示“女人的感情是浅层次的,不堪一击的”的“生日礼物”使女读者横生鄙夷,男读者为之叫好。老沈说,“小道消息”由“私人杂志”变成了一个“个人创作园地”。这个做物流工作的理科生一直藏着文学梦,他不讳言自己希望在“小道消息”建立起的读者群中,追求一种文字“发表”的乐趣。

“但看我博客的人群变化了。”老沈说,“原来的世事品评吸引的多为大学生或热血青年,现在以热恋或已婚的美女居多。”大概是女性对网络的参与热情更加高涨,她们不仅在博客上分享老沈的情感实录,在网络里与之探讨情感烦恼,还进入了老沈的生活。他收到过女鞋设计师为莫尼卡鱼寄的鞋样子,为平抚二人怄气送来的一套公仔。“生活才是表达的主要来源,生活化的东西才是本质的。”“只有小道消息,才能救中国”的题头仍然挂着,博客旅行至此依旧愉快,但写了两年的老沈发现了自己的变化:原来是个彻头彻尾的愤青,现在将情绪化为嘲讽,藏于心中。“因为我以前以为,有国才有家;现在明白,没有家,哪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