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舟悠游史书之林
作者:薛巍(文 / 薛巍)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如此说来,既读史书又读诗词的维舟可谓又明智又灵秀,以致招来女fans如此赞誉:“读他的博客,我好像总是看见一个微微笑着的青年,沉静地略略低着头,含笑的眼睛朝下看着,在想一件有趣的事情,这情景轻盈优雅,活泼又不失静谧,真是难得。”
几百年来,人们所知道的“维舟试望故国”都是南宋姜夔《惜红衣》中的一句词,可是一年多以来,自维舟用它做自己博客的标题之后,“维舟”这一系上船缆的动作也随之变成了一个广告男青年的ID。朋友聚会的时候,大家都热情地喊他维舟,这个他用在虚拟空间的名字迅速被带入现实生活之中并大行其道。只是,维舟更会为之着迷的是他所谓的“非现实状态”。
在网络尚未统摄我们的生活的时候,维舟就体验过了非现实状态:“每天上下班的路上要被堵很长时间,在车厢里昏昏沉沉、无所事事,有足够的时间脱离现实。18岁以前,作为一个腼腆的海岛乡村少年,我一度也沉浸在类似的非现实状态中。高考出乎意料的结局迫使我在4年里不得不经常质问自己,读书对于我将来的职业和人生,究竟有什么作用?毕业后,工作忙起来甚至通宵达旦,不必说写作,有时睡觉都是奢侈的事。工作五六年来,一直没怎么动过笔,此时竟在塞车的早晨和黄昏感觉思路纷繁,点点滴滴纷至沓来了。”
这种非现实状态并不只出现于堵车时的神游太虚,被裹入博客大潮、写了一段时间博客之后,维舟发现,“虽然写到后来,时而会感到烦闷,也颇有点强迫症的味道。但有时会得到一些响应和指正,有着出乎意外的愉悦。沉浸在非现实世界里,是危险的快感之一”。
维舟有太多的理由不写博客。因为没有博客的时候,有论坛供他施展拳脚。但是维舟发现,只有在博客这样私人的地方,自己想写什么都无所谓,即使除了自己之外没任何人对这一话题感兴趣。他放得下论坛,因为他不刻意追求喝彩声,“事实上,在写一些被称为学术的blog时,我没有奢求过得到回应。在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认真看待过博客,因为一直觉得,写博不过是抖机灵,有点想法就写写,但不大会有人肯花三小时以上写一篇博,更别提持续这么做了。即使看起来似乎学术的东西,也只是偶发兴致,趣味胜于学术”。
维舟自觉地将自己归为出于兴趣而琢磨历史问题的人,不是正经的研究者。这种区别和身份界定与其说是在为自己的水平预先找好理由,不如说显示的是一种更轻松的心态,而丝毫不影响他对待自己的兴趣的认真和投入程度。如果自己对历史问题不认真、不投入,他又怎能要求别人“给点专业精神”呢?——“给点专业精神嘛”是维舟去年9月9日那篇日志的标题。维舟看到某专业地理杂志的一篇文章说,“四大发明是西方人从他们的角度选出的,但在我们中国人眼里,指南针和火药都没什么,而印刷和造纸毕竟是文化人的事,在老百姓看来,比起茶、丝绸、陶瓷、纺织、中医来,还是次要的,因此用四大发明来代表中国文明,实在是一种误解”。维舟觉得批驳这种文章会有点胜之不武,但还是忍不住说,西方人不见得就误解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就以西方为中心了,“无论培根还是马克思,在谈到这些伟大发明的时候本来就不是着眼于代表中国文明,而是对人类历史的进步。现在你却去驳斥人家本来就没有的观点。这好比两个人去下馆子,甲说想吃蛋炒饭,乙却惊讶地说:‘你为什么要吃面?吃面不好啊。’——那别人一定觉得乙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