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ndmeters:思维有什么乐趣?
作者:陈赛(文 / 陈赛)
“很多blog是往人的神经末梢走,是往下掉的东西,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向上提升的blog,就像‘思维的乐趣’”,许知远自称一向鄙视网络,尤其不屑blog这种“发泄力比多的东西”,但“思维的乐趣”不同。
“思维的乐趣”,英文名Mindmeters,是一个blog群,最初由《经济观察报》的方军、叶滢、许知远等人发起,后来逐渐吸引了一批来自传媒、文化、时尚、IT等不同领域的“聪明有趣的人”。“思维的乐趣”,按照方军的说法,这个名字暗含了他们对“一种智力生活”的追求。
2002年,“思维的乐趣”刚开始建的时候,只是放一些《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的文章,知道的人非常少。去年8月,方军对后台程序做了一次大的修改,把文摘和blog系统结合起来,每个blogger都有一个自己的小主页,可以一半贴文章,一半写blog。技术问题解决之后,“思维的乐趣”变得很好用,也开始逐渐热闹起来。
在blog的全民大焖锅里,“思维的乐趣”是一个异类。首先,它设置严格的门槛,只有“志同道合、聪明有趣”的人才能被邀请在这里开blog,目前为止接到英雄帖的不过二十余人;其次,他们抵制腻歪的私人絮叨,拒绝矫情,而希望通过认真的阅读、书写和思考传播关于这个时代的“新知识新观念”;再者,这些人并不依赖网络,他们更习惯阅读传统媒体和书籍,blog只是生活的一处延伸,“每天花半小时照顾”的后花园而已,但他们愿意把这个空间经营得有趣丰富。更重要的是,一种纽带——拓展智力和知识的乐趣——将这些独具个性的人切切实实地聚集在一起。
目前“思维的乐趣”每天点击率在6000左右,固定访客已经达到一两千人,但在这里写blog的人其实不多,用方军本人的描述是:“这是时下中国一群思维最鲜活的年轻的知识分子,他(她)们尚未被命名,因而仍未作为一个群体为大众所认知。除了观念传播这一相当模糊的共同点之外,他(她)们着力传播和制造的观念甚少共同点:如何理解中国与世界,技术主义,商业文明,管理理念,国际政治,西方文化,当代艺术,甚至生活的艺术……他(她)们的态度、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玩世不恭与戏谑;有的思考;有的行动;有的写作;有的实践……他们性格各异,对于自身定位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尽管作为朋友在见识上相互仰慕,但他们并未形成群体感。”
有一次,许知远在blog上提议把“思维的乐趣”做成《Slate》,邀请几十位最好的作家,尽可能用高频率的方式写作,少点个人伤怀,多写点国事、天下事,新知识、新思想。这个一拍脑袋就出来的想法让当时不少人狠狠激动了一把。创于1996年的《Slate》是一本纯粹的网络杂志,但内容与文体仍延续传统媒体的严谨作风,在网络世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如果能够仿照《Slate》把“思维的乐趣”做成一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岂不是一件很妙的事情?
方军却表示“思维的乐趣”只是一个大家一起玩的地方,他更愿意它是个自由生长的东西,喜欢长成什么样子就长成什么样子。“这个地方我们愿意来,就是因为这里纯粹、自然、舒服,都是志趣相投的人,如果是一个庞大的地方,这种乐趣就消失了。”
其实,在网络世界,到底中国的《Slate》更有价值,还是一个纯粹的“思维的乐趣”更珍贵呢?这大概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思维有什么乐趣?叶滢说,“思维是自己的事情,看什么书,喜欢什么人也通通是自己的事情。如果碰巧遇到和自己喜欢的相似的某个人,还是很愉快的,这种愉快往往就那么一小会儿,这些能彼此遇到的那么一小会儿加起来,就是这个网站给我的生活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