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杀死了帕索里尼?

作者:曾焱

(文 / 曾焱)

​到底谁杀死了帕索里尼?0( 帕索里尼 )

11月2日是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遇害30周年纪念日,罗马所有相关的纪念仪式几乎都无法脱离一个主题,那就是关于他的遇害真相。由于半年前凶手在电视上否认当年的供述,意大利上下早就舆论沸然,纪念日变成福尔摩斯探案也是意料中事。

1975年11月2日凌晨,帕索里尼的尸体在罗马郊外Ostie海滩被人发现。一个17岁少年男妓供认杀人罪行,他自称被帕索里尼从中央车站带到海滩,在性交易的冲突中将对方杀死。少年入狱,关于政治谋杀和法西斯报复的推测都被这个“官方说法”抹掉了。官方版本里的凶手皮诺(Pino Pelosi)今年47岁,47年里有23年在坐牢,但只有9年零8个月是因为帕索里尼之死,其余都是贩毒、持械抢劫和偷盗汽车,每次刑期都长过30年前的杀人罪。皮诺的成长环境、生活状态,都是帕索里尼生前作为诗人和导演在作品中最愿意去表现和探询的社会边缘类型,而他最终以这么特殊的方式,在现实中和帕索里尼的命运纠缠。

皮诺在电视上露面是2005年5月7日,在访问中他声称自己并非30年前杀害帕索里尼的真正凶手。他回忆,是三个男人从一辆菲亚特汽车里下来冲进海滩,对帕索里尼棍棒相加,嘴里骂着“P·P·P”,意思是“肮脏的共党分子”一类。30年来对于帕索里尼的死一直有诸多猜测和怀疑,10年前帕索里尼最亲密的朋友、意大利记者奥吉(Oggi Fallaci)还发表文章,认为帕索里尼之死是黑手党和政治的共谋,凶手至少有四个人。但当事人在媒体上公开翻案毕竟还是第一次,对于意大利的震动不同以往。30年前帕索里尼的尸体在垃圾场里被发现,情状极其惨酷:下巴被打碎,耳朵大半脱落,胸腔深陷,心脏爆裂,头发浸泡在血水之中,整个身体都被汽车反复碾压过。他的友人根本无法相信官方结论:帕索里尼遇害时53岁,身体强壮,练过空手道,一个17岁的瘦弱男妓怎么可能一个人就将他击倒而且如此折磨?就算是经过了激烈的打斗,凶手怎么可能毫发无损而仅仅在身上沾了五滴血?但皮诺当年口供坚持是自己一人所为,甚至在1993年法国《新观察家》杂志记者到监狱里采访他时,皮诺仍称没有说谎,他说自己被抓的时候都快吓死了,如果有同谋,一定早将对方的名字说出十几遍了,不可能隐瞒。12年后皮诺却做了完全不同的供述。

人们现在最大的疑问是,如果这是真相,为什么非要等30年?做出这个轰动访问的意大利电视记者名叫弗兰卡·雷奥西尼(Franca Leosini),他认为皮诺长久保持沉默是因为被人威胁,担心家人的安全,而他选择现在开口,是因为与此相关的人都死了。也有另外一种推测: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皮诺被说服用这样的方式来卖个好价钱——据透露,让他接受访问的电视频道Ray3确实付给了他一笔爆料费,这也是案件再调查时检察院不采用皮诺新口供的原因。

不过皮诺也暂时没有时间来享用这笔钱了,前不久他再次被判入狱,罪名是贩卖毒品古柯叶。法国《新观察家》那个名叫马塞尔的记者今年7月曾去监狱探访皮诺,就在会客室里警察眼皮底下,皮诺居然成功地偷走了记者的钱夹。这名记者倒也安然接受了,他说,看来皮诺已经习惯了为自己索取采访报酬。

​到底谁杀死了帕索里尼?1( 1975年11月2日凌晨,帕索里尼的尸体在罗马郊外Ostie海滩被人发现 )

大约在今年6月底的时候,罗马检察院表示对这个案件开始重新调查,上周四罗马市政府也正式宣布展开了民事诉讼部分。不过大多数人对结果并没有抱多少指望,就像民事诉讼的律师尼诺所说,重新调查就像是试图把一个30年前打破的花瓶的碎片粘起来,复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其实热爱帕索里尼的人对于抓捕和审判真正的凶手并不那么钻牛角尖,他们更希望借助调查,还原两个真实。首先是作为人的帕索里尼。这么多年来,人们记得他的死甚于他的生,那个作为先锋诗人、政论记者和反叛导演的帕索里尼被遮蔽在渲染了情色的不道德死亡事件后面。在那么多的文字版本里,他的生命被强调是结束于一次深夜的寻欢,结束在一名年轻男妓的乱棒下,而他死状的惨烈,总被人拿来和他死前数周完成的电影《萨罗:索多玛120天》对接在一起,寻找影片里面所谓的死亡信息,将他作为一个同性恋的殉道者和萨德的祭品来评议。而在帕索里尼的朋友看来,帕索里尼是20世纪最重要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用文字和电影在对抗当时意大利社会的腐烂气息和政治高压,而他从不避讳的左翼立场和同性恋身份,使得他成了极右人士制造恐怖的最好靶子。如果这次再调查能够证实帕索里尼是死于极右团体的暴虐谋杀,那么他就将首先是代表人类良心的知识分子,其后才是引起争议的情色导演。另外一个真实则与欧洲现实政治环境相关:极右阵营这两年在意大利的各种选举中越来越有势力,令知识阶层不安,他们希望帕索里尼之死的真相大白,可以让意大利人对黑暗政治的后果有所感受。这也是诸多报刊在报道中强调罗马市政府是左派掌控的原因。真相存在,但何时出现要看谁更需要它了。■

​到底谁杀死了帕索里尼?2( 帕索里尼的最后作品《萨罗:索多玛120天》 )

“我将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评选20世纪欧洲文化界最受争议的人物,帕索里尼将排进前三名。诗人—作家—政论记者—电影作者,无论他在哪个角色阶段,得到的评价总是“异端”、“暴烈”、“犯上作乱”和“伤风败俗”。

帕索里尼1922年生于意大利波伦亚(Bologne)地区。他父亲是墨索里尼的步兵军官,母亲是费留里的普通农妇,那里的方言非常特别,帕索里尼后来曾尝试过用它来写诗,一度很被关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他的军官父亲被游击队处决,帕索里尼随母亲避难于费留里,做中学教师。1947年帕索里尼加入意大利共产党,两年后因为同性恋而被开除,但他一生都没有改变过左翼立场。他和母亲搬到罗马,定居在贫民区,常年与强盗、小偷、妓女等社会边缘人相伴,这段生活使他的作品变得和现实一样,具备残酷的真实和暴烈的反叛。上世纪50年代末帕索里尼出版了使他位居先锋作家行列的两部作品,诗集《葛兰西之烬》和小说《暴力人生》,小说因描写妓女与皮条客的生活而得到“猥亵”的评价,但由于文字出色的视觉感,他被索尔达蒂、费里尼等电影大师欣赏,邀请合作编剧,这是他走向电影的开端。

1961年帕索里尼独立导演了第一部影片《乞丐》。第二部影片《罗马妈妈》就获得了1962年威尼斯电影节俱乐部联盟奖。第三部影片《软奶酪》却只放映一次即被禁映——他后来的电影和文学作品命运莫不如此,因内容不良被起诉33次,禁映更是几乎伴随了他全部的电影生涯,而帕索里尼的回答是:“以保护他人道德为名禁止色情,是为禁止其他更具危险性的事物找借口。”到了70年代,帕索里尼用他的代表作“生命三部曲”来挑战思想平庸、政治黑暗的意大利社会。帕索里尼首先改编了文艺复兴时期挑战道德礼法和宗教特权的《十日谈》。他在片中不用职业演员,角色的表演不加润饰,所展现的故事则极尽恶俗和讽刺之事。第二部《坎特伯雷故事》几乎都是被道德家认为伤风败俗的情节,第三部《一千零一夜》大量讲述异性和同性爱故事,帕索里尼对此全部给予热忱的肯定,赞美自然奔放的性爱。对于中世纪淳朴世俗风情的肯定,实际上是他对现时工业社会和消费主义的批判。可笑的是,这种批判因为呈现性爱而赢得了消费主义的青睐,票房奇高,令帕索里尼极其苦闷。

《萨罗:索多玛120天》是帕索里尼最后的作品,完成后不过数周,他就遇害于荒僻海滩。帕索里尼改写了萨德原著的背景,把场景设置在意大利法西斯统治末期的萨罗共和国,作为意大利历史上最黑暗的一章,萨罗统治期间有7万人被杀害,4万人被截肢,无数妇女、少年被强奸或鸡奸。影片中有象征贵族、司法、神权等机构的四个角色,有士兵组成的暴力机关,权力和暴力之下的性政治在摄像机不动声色的注视下,肮脏、冷酷、残暴、畸虐,其刺激程度令观众无法完成观看。这是帕索里尼作为知识分子对于权力形态的最后挑战,登峰造极。他早就为自己写下了墓志铭:“……我是这么充满激情,这么疯狂地拥抱生命,我知道我将死无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