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想赢奥斯卡(359)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困困)

原始人都知道喜剧与悲剧的区别。一个猎手被他凶狠的敌人一箭射中了脑袋,如果他踉跄了两下,绵长的“嗷……”了一声重重倒下,这是悲剧;如果他坚持住,用手里的狼牙棒扎自己的大腿,这出戏就有点滑稽了。这一区别曾被喜剧大师用精练的话概括:“悲剧的感觉仿佛是你的灵魂被眼前的情景给碾碎了;而喜剧带给你的只是一些好笑好玩的东西。”(伍迪·艾伦)现在把猎手主人公换成史蒂夫·马丁,他在人前总是毅然矗立,用手里的花活儿造成好玩好笑的情景,其实他的灵魂早已“嗷……”的一声被碾碎了。

2000年,史蒂夫·马丁受邀主持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颁奖礼,事后他谈感受:“与主持奥斯卡颁奖礼的比利·克里斯托最大的不同,除了拿钱比他少,就好像我走进一个华丽的饭馆,比利的大桌子放在正中央,周围明星簇拥;而旁边的角落里有张小桌,上面写着‘作家之桌’,桌旁坐着罗柯夫斯基、布里斯基、博诺夫斯基……这些作家都在等我!”2000年就像个转折,史蒂夫·马丁认为自此之后他的身份不再是谐星,而是作家。

他从上世纪70年代踏入谐星这个行当,在70年代最后一年,他那顶着一头银发的娃娃脸开始走红。在电影《大笨蛋》(The Jerk)中史蒂夫·马丁演了个一朝乍富的幻想自己是个黑人的白人小青年,他的一惊一乍装模作样使电影500万美元的投资获益4000万美元,而谐星本人被认为开创了80年代的喜剧表演模式:竭力压抑的疯狂冲动下的胡言乱语与自如身体语言。随后他在《死人不穿格子呢》中与拉娜·特纳一同表演;在《恐怖小店》中扮演一个精神错乱的爱唱歌牙医;1987年在《罗克辛纳》(Roxanne)中担任主角,他的表演在美国影评人协会的评语中是:“你可以看到他眼中深深的渴望,也可以看到他的身体与故事场景融合在一起。这是电影史上最纯粹的柔软体操式的演出。”追寻史蒂夫·马丁的喜感从何而来,他说了一个词:迪斯尼。60年代的迪斯尼像一颗掉在碗底的蓝宝石一样让当时的艺术青年着迷:斯皮尔伯格经历了永恒的乐园式的童年,迈克尔·杰克逊找到了魔法的庇护所,对史蒂夫·马丁来说,他学到了另一样东西:表演也可以赚钱。从10岁到18岁,史蒂夫·马丁在迪斯尼打零工,起初他是戴着草帽打着领结在门口兜售游园指南的门童,后来在Merlin魔法商店表演魔术。年轻时的“培训”带给他的是在电影里的鲜活表现,与史蒂夫合作多次的作家兼导演卡尔·瑞纳说:“他极其协调,但不是非常优雅,那正是使他显得滑稽的原因之一。他定义了80年代的幽默。”盛誉之下,史蒂夫·马丁得过拉美电影批评奖最佳演员奖、艾美奖、美国实验电影学会杰出成就奖,甚至在2003年被《人物》杂志评为全球最美的50人之一。对此他的获奖感言是:“成为全球最美的人之一实在太有压力。当我参加一个宴会,另外49个最美的人都不在场,我就会觉得非常古怪和孤单,这意味着我是宴会上最美的人!”但让史蒂夫·马丁更觉古怪和孤单的是,他从没得过奥斯卡奖。

1987年《时代周刊》为史蒂夫·马丁鸣不平:“如果奥斯卡仍将他当作一个疯疯癫癫的小角色,而不是美国几十年来最有魅力、最足智多谋的喜剧大师,那将是好莱坞的损失。”将近20年,好莱坞的损失仍没有弥补上。史蒂夫·马丁似乎也不指望它了。1994年,他改编并主演了《命运的简单扭曲》,那是乔治·艾略特的《西拉斯·马理奈尔》的现代重述;1995年写出剧本《毕加索在拉平阿杰尔》,安排毕加索与爱因斯坦相遇。人们看到他的写作才华。1999年开始为《纽约客》杂志撰稿,2000年写出小说《导购女郎》,荣登年畅销小说排行榜第一。就在史蒂夫·马丁自认转型成功之时,奥斯卡邀请他前往主持2001年的颁奖礼。

表演之外的史蒂夫·马丁其实是个羞涩、敦厚的人。他讳谈私生活,时时流露冷淡、严肃的特质,盛名之下,他把自己搞成个隐士。富有喜剧才华,早年学过哲学,喜爱写作,这些特点很容易将他与另一喜剧大师伍迪·艾伦相联系。但也许是缺了那副小眼镜,外形更加“正派”甚至英俊的史蒂夫·马丁在幽默与严肃之间更加矛盾。他没有拒绝在奥斯卡颁奖礼上插科打诨,但他也放弃在银幕上继续疯癫——今年他的畅销小说《导购女郎》被改编成电影,他演一个外表严肃内心忧伤的老商人。史蒂夫·马丁与更多普通的外表喜兴的人一样,有颗忧伤的心。大概他在经历万众瞩目后明白,那些掌声并不是为滑稽喝彩,而是为他们自己鼓掌;那些掌声也并不重要,而满意的,淡淡的微笑,才蕴涵了更多。

今年10月,不那么幽默的史蒂夫·马丁得了美国马克·吐温幽默奖,这的确幽默,如同20年前《时代周刊》上他的一幅肖像:身着白色套装的史蒂夫·马丁站在一间空旷的房间里,脚下堆满了手稿与书籍。他沉着冷静,表情平白,双目流露智慧的光芒。这种姿态似乎在说:“离我远点儿!”但这幅肖像被疯狂的FANS添上了眼镜、络腮胡子和兔耳朵。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才更像史蒂夫·马丁。■

《双重身份》 (All of Me)

“这是所有多重性格电影中最棒的一部。不仅让人吃惊,而且你会看到他在滑稽场面之外控制人物性格的高超技巧。你看着他,却想起了以《将军号》一片名垂影史的巴斯特·基顿。正如基顿一样,他身上有一种深入灵魂的、神秘的东西,使得这个角色深入人心。”

《电脑怪人》 (The Man with Two Brains)

“一部被人低估的伟大的搞笑电影。马丁扮演了一个疯狂科学家胡鲁赫博士,把一个人脑装入机器人脑中,并疯狂地爱上了这个机器人。他为这个角色带入了许多张力,使其不再像是一个简单的玩笑。马丁从整个影片中脱颖而出,像一个倒转过来的瓶子一样,仿佛随时可能爆炸。当他出现的时候,就好像他内心世界有什么在折磨他,而且还急迫地要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