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得其人 人得其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宝)
《中国秘密战——中共情报、保卫工作纪实》(作家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如果拿到海外出版,书名可能改成更直接一点的《中共特工史话》。这本书今年一月出版,50万字,定价45元(可以算高价书),宣传不多,但销量稳步上升,我估计年内能破5万册。
这本书全面介绍中共特工历史,这大概也是大陆正式出版物中的第一书。作者自诩:在情报、保卫、间谍、反特类的世界畅销书中,这本书“是同类题材中最好看的”。他敢把话说得那么大,因为书里的大量材料是他自己跑来的,在这本书出版之前,一大半的内容未曾发表或未经梳理。
作者郝在今本人就是谍门之子。他的父亲郝苏是中共延安时期延安市公安局局长,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总政保卫部部长。父执辈往来无白丁谈笑皆特工,后来都成了他的采访对象。以他的家世背景来写中共特工第一书,书得其人,人得其书。
《中国秘密战》上溯建党之初,下至建国之初,重点介绍中共抗战时期的情报、保卫工作。全书材料丰富,作者称从搜集素材到完稿整整花了14年。
根据作者考证,现代中国,“最早出现‘特务’一词与最早称为‘特务’的组织,都来自1927年5月的中共中央军委‘特务工作处’”。国民党最有名的中华民族复兴社(蓝衣社)特务处则要到1932年4月1日正式成立。
中共抗战期间成立的特工组织是中央社会部(中社部)。中社部培养青年干部,开办情报保卫干部训练班,马虎一点,可以算做早期的特工学校。特工学校第一期有8位女学生,其中一位是云南火腿大王的女儿,叫浦群英。经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处长周兴的撮合,浦群英嫁给了当时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浦群英就是现在的卓琳。
邓小平、卓琳的婚姻,由组织出面安排。作者说:“组织安排的婚姻,前途未必不好。邓小平与卓琳就度过幸福的一生。毛泽东与江青的婚姻,倒是个人的选择,并未接受保卫部门的意见,反而铸成毛泽东晚年的极大不幸。”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爆炸式发展,日本人在二战以后从来没有那么趾高气扬心雄万夫。“全球最大的10家银行和最大的4家证券公司都是日本的,东京证券交易所在规模上超出了纽约证券交易所。”1989年,全世界最大的投资经纪公司是野村证券,它的总裁手握40亿美元的现金,他提议发行日美货币,与美国“共同拥有”加利福尼亚。
然而,90年代却见证了日本雪崩式的经济衰退,至今日本仍深陷在衰退之中。长期的经济不景气早就消磨了日本人的雄心和良好感觉。上个月美国心理学家公布了全球自尊排名,在被调查的53个国家和地区里,日本排在倒数第一。
美国约翰·内森去年出版《无约束的日本》(周小劲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是对日本最近十几年变化的记事和分析,“如果其中有中心论点的话,这个论点就是:日本民族迫切地感到需要重获第一意识,从而通过与本土文化建立或恢复联系获得生机和活力”。这里的“第一意识”借用了索尔·贝娄的讲法,索尔·贝娄所说的“第一意识”,是指他本人的犹太身份。日本人的第一意识就是日本人的身份意识。
内森笔下的日本人有点像《射雕英雄传》结尾时的西毒欧阳锋,尽管依然武功高强,但被一连串挫折打击得有点神思不属,老是盘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按照内森的说法,日本人用身份问题折磨自己,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只是在经济高涨的80年代稍有搁置,90年代以后再度反跳,各种危机差不多都和身份危机有关。身份焦虑逼疯了欧阳锋,说不定也会逼疯日本人。
现代日本人的身份,可以沿着不同的方向确认。石原慎太郎是极端民族主义的“太阳王”;与石原分庭抗礼,同样也是由作家转为政治家的田中康夫另开一路,他相信欧洲的民主社会主义,企图在日本造就亚洲的瑞典。内森是美国人,他感觉到现在日本的活跃人物,从小林善纪到北野武到大江健三郎,无论左右,都在有意地疏远美国。他认为中国和日本有1500年的文化联系,存在着内在的亲近。这个想法似乎过于简单,在2005年看来有点不可思议。
詹姆斯·帕特森是中国出版界今年抓获的美国畅销大师。8月、9月,辽宁教育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接连推出他4本惊悚小说:《野狼》、《1号死亡》、《2次机会》、《3度夺魂》。速度很快但出手仓促,译文质量大不如他的第一本中文版小说《蜜月》。■